文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顾问
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大任务。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三个基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从理论上回答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怎么看”的问题,重点在于充分认识重要性,把握其科学内涵;从实践上探索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怎么干”的问题,探索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实现路径。系统阐释“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一科学论断,是社科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云南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个核心论点是“两山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建设美丽云南提供了根本遵循;一个核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表示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因为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三个定位”之一就是要求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五个着力”之一就是要云南保护好生态环境。“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云南省向党中央、国务院表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更是一份保卫4700万云南各族人民群众享有蓝天、碧水、净土权利的庄严承诺。新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云南省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因此,不能简单地从技术的角度去解决,也不能单纯以解决自然生态问题为唯一问题,这是建设“最美丽省份”的核心意义所在。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一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蓝天白云、青山净水,是关乎人民福祉的最大民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是对人民群众渴望“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生态诉求的回应。人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因此,我们要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应有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美环境。
实现云南“五美”即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科学内涵。
在生态美层面,要遵循生态美的规律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美的核心意蕴,就是在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中展现一种和谐之美。云南是生态大省,生物的多样与环境之间形成特有的生态美,“七彩云南”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环境美层面,要坚持环境美的系统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云南是生态资源极为富集的省份,但是,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呈现出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现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改善生产力。
在城市美层面,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向提升“户籍城镇化率”转变,提高城镇绿化率,扩大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使“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从城市布局方面,就是要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提高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滇中城市群,打造珠江源大城市,发展“个开蒙”城市群。从城市内涵方面,就是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大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力度,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市民文明素养。从城市建设方面,要注重规划引领,形成多规合一,优化建设时序,强化生态优先,搞好城乡协调,发展智慧城市,避免城市“摊大饼”发展,防止“城市病”。城市之美,既要体现在空间布局上科学合理,还要体现在城市的历史底蕴、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上,更要体现在城市的现代性和城市活力上。应当不断促进城市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充分,市民素养良好,城市历史、现实、未来贯通,市民与城市融为一体,在城市中生活有愉悦感、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在乡村美层面,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把云岭大地变为“绿色银行”。乡村之美,要体现在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上。
在山水美层面,要遵循山水美学的协调性。通过云岭高原的名山大川、高山深谷、奇山异石来彰显大美云南。必须按照山水美的协调性特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个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山水的“自然之美”。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此,要通过改革创新、技术革新,文化更新,探寻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方法,让山美、水美、人美在互动融合中升华,使山美、水美、人更美成为现实画卷,实现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鱼翔浅底、鸟语花香、河清海晏。
“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核心要义就是“五美”,“五美”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其中“生态美”是管总的,发挥着“牵引作用”;“环境美”是“载体”,发挥着“承载作用”;“城市美”是“关键”,发挥着“示范作用”;“农村美”是基础,发挥着“根基作用”;“山水美”是形象,发挥着“表现作用”。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必须重在“建设”。体现重在建设,关键是要探索建设的路径,探索实现路径。要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生态美上注重整体性,在环境美上注重协调性,在城市美上注重现代性,在乡村美上注重多样性,在山水美上注重审美的愉悦性。
在“融入”上下功夫。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协调,采用“弹钢琴”的方法,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领域,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上,发展绿色经济,统筹推进八大重点产业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加快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让“绿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政治建设上,完善民主法治,深化认识、聚焦问题、压实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在文化建设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传统优秀民族生态文化,广泛开展“我为美丽添光彩”大讨论和宣传活动,让“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成为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的事业。在社会建设上,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在挖掘和整合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挖掘各民族生态文化的优秀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云南之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性,地域多样、气候多样、民族多样、文化多样,这是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要资源。要坚持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大污染防治治理,抓好城市扬尘和油烟管控,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健全生态保护经济体系、健全生态环保法治体系、强化生态环保能力保障体系、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方面下足功夫。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建构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刚性约束,确保通过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把绿色贯穿于云南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坚持生态优先,依托云南良好的生态,积极谋划绿色发展的新业态,在环境建设中重点抓好“侧所革命”。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在大数据基础上制定生态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生态问责及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有效实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健全云南特色的河(湖)长制度,实施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标志的综合配套治理体制考核,有效推进最美丽省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