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庭庭
(河南水投怀州水生态有限公司, 河南 沁阳 454550)
很多城市在治理河道的时候,基于生态保护思想,都使用生态河道治理模式来开展工作。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质量可以影响城市的河道生态系统质量。因此,需要通过结合传统的工程技术及生态河道治理技术,来客观地评价河道治理的生态型,实现更好的河道治理效果,进而实现综合化河道生态治理目标。
某城市的生态河道治理项目是位于城市的科技园中,整个治理项目数位于河道下游部分,整体的计划治理长度为11.02km。该河道是自然形成,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泄洪,抵制洪水。该河道的最宽处为 50m,最窄处为 20m。河堤存在着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问题,同时局部还留有缺口,因此,治理难度较大。
由于该河道流经很多企业、工厂、居民区,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已经影响了整条河流区域环境,导致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因此,需要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治理的目标通过传统的工程施工技术和生态整治措施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来扩大河道的周围绿化面积,并将该河道的泄洪抗洪能力从原来的10年一遇特大洪水级别,提升到50年一遇级别。同时,为了提升河道周围居民的居住质量,需要对河道的水质进行整治,使其达到可饮用级别。最后实现河道景区美观的效果,使其成为居民的娱乐休闲之所。
要想实现生态河道项目的科学实施,相关人员就必须将尊重、保护自然环境的水文循环规律作为第一要义。首先,应对河道边坡、河道底部实施软化工作,这样做既有利于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交融互通,也有利于水位的自动调节,从而保证河道生态环境内各类生物正常的繁衍生息;
其后,为了加强河道系统的生态循环能力,相关人员还需要对自然原始的河岸进行人工改造,创设出可实现水分渗透的“人工驳岸”。具体来讲,可在河道边坡处铺设相当厚度的土壤基础,再在上方加设一层鹅卵石,最后再应用浆砌石对河岸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以强化“人工驳岸”对河流冲击的对抗力[1]。这样一来,便可以在保证河岸抗洪能力的前提下,实现河道内水分的持续转换;
最后,为了进一步贯彻“生态治理”的核心理念,项目建设相关人员还应在河堤构建出“天然植物保护带”,即通过种植杨树、柳树、香蒲等喜水性强、环境适应性强的植物类型,对河道的流动稳定性实施进一步的生态保护处理。
为了还原河道水体的清澈状态,提升水资源的整体质量,相关人员除了基本的淤泥清理工作以外,还应将眼光放置在生态补偿的方面上。据此,可在河道中栽植荷花、美人蕉、芡实、王莲、萍蓬草等水生植物,以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为支持,构建出“以生态改造生态”的高级治理模式,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河道整体的美观程度,改善河道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路面的设计中,相关人员可借鉴“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应用透水铺装与草石铺装相结合的路面铺设方式。这样以来,便可做到在保证地面实现良好吸水吸热、透水透气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雨洪的分流,缓解固有排水系统的抗洪压力。除此之外,在排水沟的设计中,相关人员可采用卵石材料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排水沟,并在其周围加设低矮的植被,一方面能加强土壤的锁水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排水沟与整体生态河道建设融为一体,做到生态设计与审美价值的协调统一。
基于上述治理项目的治理效果,对相关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进行有效评价。
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综合评价时,首先应适当选取生态评价指标,完善构建生态评价体系。这一过程,需要以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效果为基础。生态评价体系当中的核心评价指标,即水利与水质,该项指标的设立,应以当地历史上的最大洪峰流量与设计排洪流量为参考,有效评价河道防洪水平。另外,还需考虑河道生态需水量,即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最小水量标准,将其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能够有效评价河道水系统的平衡状态。而水质指标对河道的评价,主要通过测量水体污染物的含量来评价河道水质等级。
河道的生境也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指的是河道的自然性指标,包括河道渠化、护岸以及弯曲程度等分项指标。其中,河道渠化程度是人工渠道在河道全程中的长度占比;而生态护岸指的是河道透水性与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在河道治理与河道管理当中是否能够长期发挥其生态价值;所能创造的生态效益更大,即为植被与生物提供优质的生长空间,则说明相关生态治理效果更好。
在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水生生物指标由动植物及微生物的量化指标共同决定。其中,水生植物能够直接反映河道生态环境质量,这是由于其本身作为河道系统生产者的特性;而动物与微生物的量化指标,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水环境的质量[2]。
对生态河道治理全过程的管理进行有效评价,需要综合规划设计、污染物控制、植被护理等角度出发,将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并细化指标内容,确保管理组织的合理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综合提升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与相关评价结果的参考价值。
上述治理项目中,河道本身是一个特殊独立生态系统,具有改善环境、调节径流、抵御洪水、控制污染等生态共鞥 ,而利用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技术,对整个水生态系统进行了有效修复。
河道治理过程中,湿地、休闲景观、绿化廊道等手段综合运用,同时结合多种先进的科学办法,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统计相关治理河段的总体长度,约为3020.47 m,治理长度较短,河道渠化程度较小;河岸带的治理,基于较为开阔的占地面积,有效建设景观带,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形成了一个优质的濒水休闲场所。
从生境的角度来评价,该河道的生态治理,利用干砌石护底,配合生态性护岸,保证了河道渠化程度良好,同时增加了河道的透水性,为河道内外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生态治理理念进行河道治理,有效避免了过多人工渠道化的痕迹,结合生态护岸,为生物多样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生态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探究,有利于提升相关生态河道治理水平与效果。通过相关分析,全面优化生态河道治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显著提升相关生态河道治理效果,而运用综合评价体系,能够为相关治理方案与技术的有效实现,提供必要约束与支持,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
[1]王站付.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重要意义[A]. 2014河湖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论文集[C].2014:5.
[2]尚伟. 牟汶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洪水效应及绩效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