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锦涛文选》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2018-03-31 18:09:44张新洲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选特色科学

张新洲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胡锦涛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收录了胡锦涛在1988年6月至2012年11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期间的重要著作,清晰地展示了科学发展观孕育、形成和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胡锦涛是党的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文选》集中反映了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地阐述,是指导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文选》,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的孕育萌芽

从1988年6月—2003年9月,胡锦涛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孕育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这一时段是科学发展观的孕育萌芽阶段。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经历一个孕育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便是如此。胡锦涛主政贵州和西藏两地长达7年之久,在地方主政的实践中孕育了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尤其是他提出的在发展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等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锦涛在贵州经过多次实地调研,逐渐形成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经济发展新思路。1988年6月8日,他在贵州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毕节试验区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针对毕节地区贫困人口众多,人民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现状,他要求,“必须采用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目标”。[1]针对毕节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他指示,“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要把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良性循环”。[1]20世纪8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胡锦涛在贵州实行扶贫开发的同时如此重视生态建设,制订生态治理方案并大范围实施,是极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也是全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创新性实践探索。胡锦涛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但他提出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建设必须同生态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已经开始孕育科学发展观。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2002年11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胡锦涛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思考。2003年1月8日,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又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2]这是他作为总书记,第一次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的城乡统筹规划作系统阐述。同年4月15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2]“广东要继续进行探索,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发展路子,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这是胡锦涛首次提出“全面的发展观”的概念。“全面的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应当确立的新发展观,胡锦涛在广东的讲话是后来他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原型”。同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他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新的“发展观”,对发展与经济增长概念的界定及发展内涵的表述,对科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可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胡锦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胡锦涛对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初步探索和解答,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

从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是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完整提出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作了阐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从而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

在2004年3月10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具体的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经济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方面工作。”[2]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去改。这次对科学发展观基本概念的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使科学发展观具有了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

2004年5月5日,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胡锦涛强调,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发展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把党领导的事业推上新的台阶,是对执政党能力的重大考验。他指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实际,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推进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2]科学发展观发展为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现实意义。他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2]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他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也不断显现,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三、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熟

从2007年12月—2012年11月,胡锦涛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发展为系统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中,胡锦涛多次指导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更全面的阐述。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处理好“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3]这就拓展了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2010年2月2日,胡锦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3]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他说:“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他强调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3]从而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布局,把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全面体现了党的宗旨。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3]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已经拓展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题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高度概括,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外延拓展到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将科学发展观发展成为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明确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3]同时提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对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他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至此,科学发展观发展成熟并在党的十八大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十年里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成就。《文选》集中反映了胡锦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和深刻思索,他创立的科学发展观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推向了新的理论高度。《文选》清楚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一部系统性重要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所说:“如同《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一样,《胡锦涛文选》为我们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部系统性重要教材,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1]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举行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N].北京:人民日报,2016-09-30.

猜你喜欢
文选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画与理
画与理
中医的特色
画与理
画与理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完美的特色党建
科学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