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鑫涛 杨家璋
红豆杉是世界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
保存在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上世纪80年代末,明溪县的“工程造林”技术吸引了美国、法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林业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明溪县考察的故事。
照片主人公叫余能健,翻遍了明溪县的山山水水,坚守在林业科研当中已经60年。
1994年,余能健提任明溪县政协副主席,虽然在政协,“老林业”的老余总觉得有缺憾,“明溪县是南方红豆杉大县,工程造林解决了常规苗木的育种问题,这一珍稀树种却始终是个空白”,余能健介绍。
红豆杉具有药用、绿化、特殊优质用材为一体,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经济价值极高,社会需求量大。但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供需矛盾突出。
“如果实现人工繁殖,意义非凡。”于是,有时间、有精力、有技术的余能健便约了几位老同事展开研究。从最初的农田试验到沙床试验,余能健照顾种苗,就像自己孩子一样。“我们做种苗试验的和其他研究不一样,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余能健道出了种苗试验的艰辛与不易。
到了2000年,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终于喜获突破和成功,使原种育苗发芽率及扦插育苗成活率从起初的20%提高至85%,最终突破了红豆杉苗人工繁育这个世界难题,而明溪也由此拥有了“中国红豆杉之乡”这一靓丽的名片。
即使获得了成功,余能健也从不吝啬,研究出成果了,就写文章、撰论文、出讲稿。不但给急需科普知识的农民朋友讲,还培训林农技术员,让一批又一批的农民技术员到明溪各乡镇、到三明各县(市、区)、到全省再培训广大农林人员,由林农们到各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统计,明溪县已有6000多农户参与到红豆杉种植中,这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来源,几年来农民每年增收可达1亿元。
余能健1959年毕业于福建林校,毕业后分配在省林业设计院,从事全省各地国有林场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土壤植被的测量鉴定。1969年余能健被下放到当年特别贫困和偏远的明溪山区。即使在当时异常艰难和恶劣的环境下,余能健依然坚持着对农林科研的热爱,用他的技术让几百亩千百年只能种地瓜的旱地,变成了能插秧种水稻的水田。
七十年代后,下放的干部们纷纷返城回乡,而余能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挽留下,留在了明溪。“第二故乡也是家乡,我有责任全身心把自己投入进去。”铁了心要让自己成为“明溪人”的余能健,在明溪娶妻生子,从此,家乡在永泰的余能健,把明溪当成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
过去,在明溪县没有设计、规划、也不讲造林质量,导致长期“造林不见林”,加上砍多造少,1982年,明溪县的营林生产在全市评比中列为倒数第一。“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山上没有林就是失职”余能健说的最多的便是这句话。
1984年,余能健上任明溪县林委主任,他决心打好营林生产翻身仗。于是,一套运用工程原理,将工程管理知识与营林生产知识结合为一体,提出了“工程造林”这个概念。
在明溪的千山万林中,余能健一棵树一棵树地观察,一片林一片林地比较,带领着一手组建起的造林施工队翻山越岭实施计划,把先进的林业技术和集约工程管理紧密结合,1984年至1994年,十年的时间,在余能健的带领下,明溪县单单营造杉木和马尾松就多达3万hm2,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造林保存率奇迹般的高达99%。
工程造林的成功不仅让明溪县名声大噪,这项技术因此荣获林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还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993年余能健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紧接着,美、法、澳大利亚、印尼、泰国、日本、智利等国家的林业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明溪县考察。
1999年,余能健从明溪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退休,他没有因为工作上的退休而休息,而是毅然地选择了继续科学技术的研究、实践和推广。
“明溪县内外和山乡深处,还有许许多多期待能早日脱贫和致富的农民兄弟。”退休后的余能健依然牵挂着他们。
在推广普及南方红豆杉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引种雪莲果、魔芋,有技术有经验并且有毅力的余能健很快便获得了成功,接着转身去研发推广可以提炼植物柴油的光树皮。多年来余能健努力开辟多条渠道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父老乡亲美好的明天奋斗着。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余能健将原县林业科技中心改造成红豆杉研究所,主管单位县林业局安排了三位技术人员协助余能健进行研究工作,其中一位便是他的女儿。
“最近,我在做南方红豆杉良种选育的研究。”今年已经81高寿的余能健,希望能把近年来人工培育出的红豆杉进行良种筛选,形成红豆杉良种“基因库”,为后人研究南方红豆杉做好铺垫。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市科学进步一等奖……无数的荣誉挂满了余能健家的墙壁,“农业研究要在田里,林业科研要在山上,做任何科研都要实。”这是老余一直所坚持的原则。
在庭院门口则摆满了棵棵红豆杉,他指着家门口一盆扦插的红豆杉苗说:“这都是优选出来的好苗子,是将来的红豆杉第一代、第二代品种,到秋天挂满累累红果,就像是收获了一年的艰辛,再辛苦也值得。”
“老人家不容易,每次需要上山看种,他依然坚持要到现场,即便腿脚不方便也要在山脚下交代我们上去查看。”在女儿印象中,余能健从来没有周末,只有忙碌的背影,对于父亲除了心疼外更多的是敬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的人又是幸福的。”对于余能健来说,能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一起奋战在自己一生最喜爱的事业中,他的幸福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