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探索

2018-03-31 12:22孙艳平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2期
关键词:温江区院所产学研

孙艳平

成都市温江区人社局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对标先进,探索实践“一个脑袋两只手”(高校院所的创智之脑+政府的引导之手和企业的市场之手)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温江区目前拥有普通高校、科研院所19所,在校师生近20万人,这些创新资源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温江区充分发挥、运用优质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资源,加快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创造出“大学、政府、产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经济地理重塑“新空间”。温江区围绕打造高智经济圈、建设成都知识城,高标准规划“三圈一核一中心”协同创新空间布局。“三圈”依托环西南财大、川农大、中医大三大知识经济圈,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核”聚焦三医研发小镇,融入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一带”,推动周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中心”立足新创智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聚集转化。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树立“新标杆”。温江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市先行,有2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此落户。2017年以来,该区与15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一大批协同创新项目相继落户,部分已经启动建设。

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规模化”。成立了成都医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言献策,帮助项目招引和人才引进。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和知名科学家带着项目纷至沓来,“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集聚效应持续彰显。

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实现“零突破”。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共建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平台,同四川大学共建基因治疗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启动了新药筛选评测中心、抗体新药研发一站式创新中试平台、药用植物产业化中试平台建设可行性论证。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标先发地区和兄弟区县,温江区创新创业尚未形成特色和标志,短板问题明显,需要奋起直追。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原创发明不多,2016年全区企业专利授权量543件,其中发明专利仅107件。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根本原因在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滞后,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科研优势难以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三是创新领军人才不多。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面临挑战。四是双创载体严重不足。全区载体面积84万平方米,不仅聚集度低、专业化程度低,而且没有标志性载体。

三、进一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思考

温江区将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更好发挥校地企协同创新引领作用、创新载体建设的吸附作用和创新服务体系的促进作用,充分汇集多元力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转化,吸引海内外创新企业、人才团队来温创新创业,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创新引擎。

坚持政策引导共筑创新生态圈。围绕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促进各方要素协同,聚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市场脱节等“发光不发热”问题。

围绕补强创新链找准校地合作结合点。围绕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计划、校地企人才培养合作等项目,找准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供需结合点,建立创新平台、重点项目、成果转化、科技人才、技术攻关五张清单,把服务支持驻温高校与创新驱动温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构建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建设集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解决好成果到产品、实验室到市场“最后一公里”问题。

围绕协同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零距离”开展创新服务,大力促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高新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务产业链。

猜你喜欢
温江区院所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成都市温江区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温江区高效解决某酒店涉众型劳动纠纷的启示
温江区:做优“五大工程” 惠民生增福祉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