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底蕴和伦理意蕴

2018-03-31 11:21黄云明
社会科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建构

黄云明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国际政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国际政治关系的新理念。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上海峰会上,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上,习近平倡导建构亚太伙伴关系。2016年9月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倡导将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作为开创世界发展新局面的主线。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国际政治伦理理念,为人类未来世界政治格局建构指明了伦理价值取向。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更是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为处理对外关系工作的指针。

一、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基于当下国际政治关系新局面提出的协调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理念,倡导世界各国放弃完全自利、对抗的观念,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说:“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目标。

习近平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将人类社会建设成为相互尊重、互商互谅的社会;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社会;多种文化共存、和而不同的社会;人类宜居的绿色社会。中宣部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目标的解读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对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崇拜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

第一,是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国际政治秩序。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一律平等,反对一切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和以富欺贫的做法。平等相待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主权,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以及应有的各种利益。习近平说:“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

第二,是合作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在政治上坚持各国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在经济上,建构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习近平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适合各个国家。世界各种问题的解决大都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为了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不能完全放任市场作用,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命运息息相关,一国或者数国独霸世界经济市场的情况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各国经济合作则共赢,冲突则具损。所以,强国不应该自持经济强势,给弱国施加经济压力,强买强卖。各国经济关系不仅有竞争也有合作,各国应该“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2]各国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决策。

第三,是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世界。随着世界军事技术特别是核武器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安全共同体。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是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核武器已经成为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安全。人类应该努力销毁所有核武器,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一个无核世界。核战争促使人类重新反思战争作为解决世界问题手段的有效性和正义性,战争中人们行为的非理性将导致常规战争向核战争转化,所以在现代社会既使是常规战争也是不能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但是,现在世界的多个地区,特别是热点地区仍然是战火连绵。习近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2]。世界各国都坚持公道正义,严格遵守国际法,共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恐怖主义虽然主要是危害非洲、欧洲和中东几个主要地区,但也是现代世界安全的公敌,各民族都有被恐怖主义攻击的潜在威胁。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全人类同仇敌忾!

第四,是多种文化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格局。习近平深得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粹,他运用中国古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思想,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设想。人类由2500多个民族组成,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特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文化全球化不是用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去整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要让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精髓。在和而不同思想指导下,在人类文明共同体中多种文化和睦共处,每一种文化都绽放自己特有的光辉,各民族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五,是崇拜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是中华民族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共同旨趣。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顺应自然的自然观不可或缺。况且,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已然成为全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问题。习近平说:“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2]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原则

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必须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习近平说:“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1]

第一,世界各国都应遵守法治的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守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国际法治秩序,各国就要保持法律的公平正义,确保国际法统一、平等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只拿法律的标准衡量约束别人,将自己置于法律约束之外。

第二,各国都应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人类应该从100多年来的热战和冷战特别是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冷战结束以后,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力求摆脱战争梦魇。核武器发明赋予了战争将人类送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可能性。和平解决各国之间的冲突,成为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用暴力强迫的方式让其他民族接受自己的意愿,解决彼此的矛盾。利用和平手段沟通、协商、谈判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彼此矛盾的根本方法。习近平说:“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1]

第三,世界各国都应坚持人道主义的原则。现在世界上,某些国家特别是某些大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在世界很多地方制造矛盾冲突,导致了很多国家民不聊生,难民潮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单纯瓜分利益的市场,而是社会成员同呼吸、共命运的温馨家园。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应该具有更多人道主义精神,为解决世界困难做出更多的奉献。习近平说:“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正义、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1]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付出其努力,大国、强国应该有更多的担当。中国尽管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愿意做出更多努力,承担更多责任,因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

第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初心始终不变。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各个思想流派共同推崇的思想,即使是兵家也重视和合,重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习近平在2017年日内瓦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习近平说:“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1]和而不同、以和邦国、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的中国智慧。

第二,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始终不变。习近平强调“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帮助,中国人愿意回馈世界,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习近平说:“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1]

第三,中国打造国家间伙伴关系的决心始终不变。习近平说:“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9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中华民族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不仅要为建设和谐稳定的大国关系做出努力,与美国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与俄罗斯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而且中国愿意与世界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中国愿意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2014年至2017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达643.6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相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4]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底蕴

习近平说:“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1]政治理念建构在哲学思想基础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修养和中国传统哲学造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今世界现实,提出的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思想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马克思主义与以往所有思想家不同,它从社会实践出发认识世界,特别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出发认识世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把劳动作为理解世界的本体概念。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劳动中,人们不得不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所以劳动也是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在本体论上,从劳动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对立,既反对完全从客观世界出发认识世界,也反对完全出主观世界出发去认识世界。在社会哲学上,从劳动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哲学的对立。在以往“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总是存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实在论的差别以及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对立。将人和社会纳入劳动,纳入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认识,隐含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和社会本质的把握,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人和社会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尽管马克思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但是劳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注定了,马克思既不是个人主义者也不是绝对的社群主义者,他超越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对人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中认识社会历史、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色,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的理论出发点和理论特色。”[6]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中认识社会历史、社会现象,反对个人主义只把个人作为社会实体,只把个人利益看成真实的存在,把社会利益只是看作个人利益的机械累加,也反对整体主义,把社会整体凌驾于个人之上,把整体利益作为牺牲个人利益的充足理由。马克思主义主张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强调个人与组织都是社会实体,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都是真实的存在,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机械累加,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之和。不能抽象地谈是个人利益应该为社会整体利益做牺牲,还是社会整体利益应该为个人利益让路,应该努力争取兼顾二者,在二者冲突确实不能兼顾的时候,牺牲哪一方应该由社会实践的具体实际情况决定。

习近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本人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率,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正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用于分析和阐释当今世界各国和人类整体的关系,才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与人类整体的关系类似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必须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各国与人类整体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其利益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大国和强国不能自持力量强大,践踏和危害小国和弱国利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用强势民族文化去取代弱势民族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实的社会实体,其利益是真实的社会存在,不是各国利益的机械累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就是要力求实现1+1>2。世界各国应该辩证地把握自己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有追求自己合理利益的权利,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不是虚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的维护,在很多情况下将是世界各国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摆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等现代世界问题对各国的危害,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自己努力可以实现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最大成就就是阐发了辩证法的核心思想——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把事物看成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精神,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中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习近平运用辩证法思想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世界各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人类在以往的国际交往中更多关注了自己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对立,而忽略了各国之间的统一性和各国利益的共性。不论是冷战还热战都是单纯用对立斗争观念看待国际关系的产物。习近平运用辩证法思想结合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拨开矛盾尖锐的国际关系外在表象,阐发各国之间利益的共同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黑格尔虽然阐发了辩证法思想,但是黑格尔将世界理解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过程,所以,他不能真正把握作为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劳动,不了解辩证法的真正精髓还不只是矛盾规律,而是从劳动出发,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世界。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精神不仅仅是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而是更加深入,强调从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把握事物。不仅看到事物的矛盾统一,更突出矛盾有主要与次要之分,矛盾的双方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事物矛盾中哪个矛盾居主导地位,矛盾双方哪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决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正是在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关系新形势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不二选择。

作为政治家,习近平充分认识到了全球化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首要特点。市场经济发展增进了各民族的经济交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科技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全球化已然全方位展开。其次,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共同的,“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这些问题不是某个民族特有的问题,而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问题。习近平说:“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8]再次,习近平强调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人类合作共赢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1]这也就是说,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人类用和平手段解决现代世界各种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最后,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对对抗、冷战乃至战争对人类的危害认识越来越清楚,合作共赢成为更多社会成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期许。因此,习近平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思想

恩格斯在谈到他和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时候说:他和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6]恩格斯把这种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他的意思应该是所谓唯物史观就是把劳动作为理解历史的出发点,是强调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非像后来前苏联哲学专家把唯物史观理解为物质本体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实际上,物质本体论绝对开不出唯物史观的花朵,因为单纯从客观物质出发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也就不会真正理解社会和人的本质。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家之所以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者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不能把握社会实践的真正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所有社会实践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因为人只有首先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去做其他事情。毛泽东把物质生产实践称为第一社会实践。马克思把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视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习近平用唯物史观分析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当今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问题,只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形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习近平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8]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其中发展是基础,冲突往往是由于发展不均衡或者发展不够导致的,也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减少冲突。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1]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推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为此,中国做出了一系列努力。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中国倡议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习近平说:“‘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等,目的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而不是谋求政治势力范围。”[2]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的中国古典哲学智慧

习近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本,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相结合,提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不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演中,他阐发了“法者,治之端也”“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等中国哲学智慧的典型性思想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在习近平引证的这些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中,和合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合思想也是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思想观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融入了传统和合思想的核心精神。其一,特别重视和合和谐,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上”;其二,和合不是取消差别,而是多种差别事物的和睦共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各国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和谐共处;其三,中国人以和合态度对待世界,中国人既讲“四海之内皆兄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讲“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家族和谐;既讲“以和邦国”,重视国家与国家和谐,也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中心主义确实对创造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也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能源危机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强调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也强调各民族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确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协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是只有向自然索取一条道,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为人类指出了谋求自身发展又与自然和睦相处新途径。

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分析认识国际局势,创造性地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确定了伦理价值取向。世界各国都应该反思以往处理国际关系理念的哲学基础,只有真正转变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各国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给出的解决当今世界问题,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智慧,也融会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追求。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追求。

正义是伦理道德的基本追求,是制度设计的首要追求,也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基本准则。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力量,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9]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不是建构一种社会制度,只是关于未来人类社会秩序的设计理念,正义也必须是它的出发点。

第一,世界各国相互平等。尽管人们对正义有不同理解,但是正义首先意味着相关主体的平等则是人们的共识。不论社会组织大小,组织管理应该赋予组织成员平等地位,遵循同样的规则,享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在矛盾冲突处理中得到同等对待。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伦理追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2]世界各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适合采取不同的发展道路。以自己本民族或者某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看问题,总会觉得其他民族的选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不可理解的陈规陋习或者制度规定。假如因为其他民族的选择不符合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就对其他民族的选择横加干涉,不论主观动机如何,都不是正确的选择。正义意味着各国相互尊重,这种相互尊重以尊重其他民族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基础,这种尊重以相信其他民族有选择适合本民族的道路的能力为前提。多年来,在国际社会总有某些大国自持国力强盛、经济基础雄厚,软硬兼施干预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模式,推行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导致其他国家社会管理脱离社会实际情况,产生无数社会问题乃至内部混乱甚至是战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正义的国际秩序,坚决反对以任何借口干预其他国家内政,维护各国的平等地位。

第二,世界各国拥有追求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正义还意味着对所有相关利益主体正当权益的充分尊重,也就是说,正义原则运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首先意味着要尊重世界各国拥有追求自己正当利益的平等权利。中国人从来也不讳言我们有捍卫自己权利的权利,在当今世界国际秩序建构中,任何国家都不能侵害中国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习近平说:“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决不能放弃全面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1840年以来,在世界列强面前,中华民族受尽屈辱,我们被列强蔑称为“东亚病夫”,而今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东亚病夫”已成明日黄花,中国再也不能允许其他国家以任何借口践踏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不会拿国家核心利益做交易。对于中国崛起、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等,某些国家别有用心,某些国家有担心,认为中国是在谋求世界霸权。习近平在阐发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候非常明确的表示,中国人奉行正义的国际交往原则,中国人的目的只是谋求自己的发展,并不想称霸世界。习近平说:“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2]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中国发展创造世界和平环境,也是为人类和谐社会秩序建构奉献中国智慧。

第三,世界各国也有尊重他国追求自己正当利益的义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奉行的基本处事原则,基督教也将“假如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作为行为的金科玉律,可见,东西方文明都将平等待人、设身处地作为行为的基本规则。东西文明传统伦理的金科玉律也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奉行的基本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强调各国都拥有追求自己正当权益的权利,那么,世界各国在强调自己拥有追求自己正当权益的权利同时,也要认可其国家拥有同样权利。在国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取舍原则,凡事唯我独尊,一事当前总是从自我利益出发,必定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中国人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尊重世界各国正当权利,强调将“共商、共建、共赢、共享”作为基本原则。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仁爱追求

儒家思想是占据中国古代2000多年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爱之仁从人从二,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赖而生存。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0]仁爱的核心精神就是爱人,既爱己,又爱人,更自爱!能够爱己,孔子认为可以为士,能够爱人则为君子,能够自爱则是明君子!在社会生活中,儒家并不反对追求个人利益,也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但是儒家反对一个人只是追求自我的物质利益,反对自私自利,反对把个人利益看得重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突出强调追求利益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利兼顾,义利冲突时,要以义为重。2000多年来,仁爱精神深入到中华民族骨髓里。

现在,中国人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新秩序,在这种国际秩序中,倡导各国将正义作为基本原则,承认各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是,在追求各国自我利益时,应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追求自我利益,不能不择手段,不能危害其他国家利益,不能危害目前以及未来利益,同时还要给予落后国家和人民一定的人道主义援助。

在遵循正义原则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倡导各民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国际交往中,对落后的贫弱国家的利益应该给予更过的关照,对遭遇天灾人祸的国家给予无私的人道主义帮助。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充满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中国“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7]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追求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共同特色。

第一,和合意味着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国际问题的中国方案,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就是在未来国际社会减少对抗和冲突、消除战乱,建构和平、和谐的生存状态。习近平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近代社会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世界列强的侵略荼毒,遭受了诸多不公平的对待,现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不论是周边国家还是世界强国都担心中国会报复世界,对此,习近平多次提到,中华民族这头睡狮确实醒了,但世界不必为此担心。和合思想是深入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中国人喜欢感恩,不喜欢报复!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邦国”、“以和为贵”,和平信念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我们的交往手段是善意和驼队,而不是铁骑和刀枪;是友情和宝船,而不是军舰和大炮。中国力求建构“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际关系。

第二,和合意味着合作。和合不仅意味着和平、和谐、和睦相处,更意味着合作,和合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增加交流和交往,在交往中实现合作共赢。以往人们对市场经济和国际秩序的理解以竞争、冲突、对抗为主。人们往往认为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自由竞争,当事人都从自己利益出发,买卖双方针锋相对,一方多赢利,另一方就要有经济损失。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也是这样,认为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情谊,只有利益。实际上,以辩证思维看问题,任何矛盾都既有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以往人们矛盾为主看问题,在客观上,与市场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更多表现以竞争、冲突、对抗为主有关,当然也与人们看问题的方式有关。侧重矛盾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看问题,就会不断促进矛盾冲突的缓解,用对立冲突的方式看问题本身就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原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将未来国际社会建设成合作共赢的社会,当然首先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谋求合作共赢。中国不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空洞口号,而是策划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方案,都内涵了大量的经济合作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经济利益共同体,也是人类文化交流的共同体。“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2]

第三,和合还意味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给予社会成员更多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是现代社会的伦理属性,随着社会现代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容易频繁,现代社会也要求社会成员越来越社会化,共同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现代社会伦理建构应该在个性自由与社会规范化之间寻求辩证统一。人类由多民族组成,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现代化是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但是全球化不是用一种文化标准泯灭其他文化,未来人类文化应该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化全球化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遵循和合原则,和合不是泯灭差别,而是追求和而不同。追求和而不同,要求世界各国彼此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相互包容。所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就是要求世界各国对与自己本民族价值异质的文化能够给予充分理解,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为其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以自己本民族的价值尺度衡量其他民族文化,凡是不与自己价值观念契合的文化就横加指责,甚至必须清除而后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不是某个民族独霸世界,也不是几个民族主宰世界。习近平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日内瓦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和睦共处的家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与其他国家老死不相往来。面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共同问题,任何国家也不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只能交往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任何国家也不能无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文化交流必然导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能够汲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为自己民族文化进步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是交往的基础,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即在保持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再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假如全球化建构在损害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未来文化将在日趋单一化的过程中逐渐枯萎,那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悲剧,是整个人类整体的悲剧。

总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各国宣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挖掘中华文明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设计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思路,勾画了未来社会和谐共处的理想蓝图,同时,也阐明了实现这幅蓝图的途径和方式,其中蕴含着人类的伦理理想和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建构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