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章
摘要:《中国国家地理》创刊至今,已经经历了60余载。从一开始的“科学普及”、轻“互动”的传播模式到“科学传播”以及重在“互动”的指引公众的“科普杂志”,以及“知识”和“答疑”并举的“科学传播”的逐渐演变,并在传播上注重讲求事实的科学精神的传递。基于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地理科学类杂志不断出现,本文从内容选择策略上分析中美《国家地理》杂志的传播差异。
关键词:《国家地理》杂志 内容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69-02
一、美国《国家地理》的内容定位
1. 美国国家地理概况
美国仅仅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就走过了120多年的历程,杂志发展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翻译成23种语言版本,每个月的发行量之和多达960万册,仅次于当时的《电视报》和《读者文摘》。到了2007年,已经发行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风靡全球的杂志。
《国家地理》在创刊初期是一本枯燥无味的杂志。主编吉尔伯特·格罗夫纳于1910年决定对这本杂志进行改版。首当其冲的,就是把原书的三分之二的文字划掉,增加彩色照片作为杂志的插图,杂志立刻变得有生气起来。橡树和桂树的叶子作为边框,橡子和半球图案装饰的杂志封面,已然成为了《国家地理》杂志的代表性标识。
2.不断变化中前进
创刊之初的《国家地理》是专业性较强的科学杂志,大多数版面是比较专业的学术内容。这样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经过不断研究,编辑组决定将枯燥无味的专有名词换成简单易懂的更贴近生活的语言,使本来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有趣。《国家地理》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美和艺术,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具有创新性的杂志,使它的读者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爱好者,甚至吸引更多的非相关行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国家地理》杂志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包括地图、电视、CD、网站,赞助科研项目多达8000多项,品牌的延伸使《国家地理》处于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
3.杂志内容的选择
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期,《国家地理》杂志逐渐开始转型。内容不再是仅仅讨论学术问题,更引入了人文类知识,并且配以真实图片,吸引大量读者。
在这之后的20年里,前10年杂志的内容选择方向趋向于积极、民族的内容,使杂志看起来热情、乐观。而后的10年,杂志的内容转向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毒品、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等,在传递积极信息的同时,也警示着人类。
二、《中国国家地理》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选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旅游杂志争相出版,其中《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得最为迅速。杂志对读者的定位是:他们有情怀,追求生活的品质,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中层阶级。他们具有理性和感性,能够对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同时,杂志认为有自己的固定读者群还是不够的,应该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明白其兴趣所在。杂志把目光成功地锁定在旅行消费和科学探索这一领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之余,又针对受众的生活方式做出了调整。因为这一贴合受众心理同时又不落潮流的杂志内容定位,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这本杂志。
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家地理》前身为《地理知识》,在2000年10月正式更名。2003年,启用了“中国国家地理基金”,为新题材的挖掘和杂志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4年,青少年版的地理杂志问世,取名为《博物》。该杂志曾经在2005年推出“选美中国”特刊,使得杂志的发行量达到55万册。随着三年后的繁体版和英文版的推出,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地理类大刊。
从《地理知识》到《中国国家地理》,冠以“中国”和“国家”作为杂志的刊名,使这本杂志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出版的内容定要无愧于这样的名称。这次的改变使得杂志走上了更加正规、模范、稳健的道路,并逐步进入国际化大刊的行列。力求不再继续模仿美国《国家地理》,脱离美国杂志的模型,创办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2.《中国国家地理》的内容分布
(1)时事热点。不报道时事的杂志会被认为是脱离了现实的杂志。当这个世界有重大热点事件发生,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战争,等等,《中国国家地理》都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然后从地理的角度加以分析。
(2)地质科学发现。杂志能够做到被读者反复“咀嚼”甚至收藏,这是廣播、电视等其他媒体做不到的。杂志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深入的信息。《中国国家地理》能够将时效和知识深度结合,不断更新人们对这个地球的认知。杂志就曾对中国科学院的青藏高原科考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让原本鲜为人知的世界一点点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3)专项领域。专项领域的定义就是《中国国家地理》在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从2002年起,杂志就开始针对某一区域的人文以及自然地理出版专辑。通过报道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领域,激起受众的共鸣感、自豪感,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4)主题跟踪。《中国国家地理》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读和报道各个类型的主题,比如《大地奇观:油菜花》《选美中国》《景观大道》《冰川人生》,等等。让读者全面、理性、客观地了解某一区域的话题,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考古遗迹。考古从根本上来讲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而是属于历史学。但为什么《中国国家地理》要在考古上做文章,还是由于它的文化本身,是需要地理依据作为依托,在每一片可以挖掘的古文化中,都有着地域学的痕迹。也就是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通过将考古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通过考古来挖掘那些未知的地域所发生的历史。
(6)动植物。与动植物相关的杂志类型几乎是杂志界的盲点,《中国国家地理》为了迎合少部分群众的兴趣,毅然决然地出版《博物》这一子刊。杂志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记录,不遗余力地将这些边缘化的知识,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三、结语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学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又打造出自己的新天地,成为适合我国国情民风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地理类刊物,并成为其他地理杂志的领航者。
参考文献:
[1]刘晶.杂志如何定位内容?——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2(3).
[2]梁玉龙.分众传播视角下《中国国家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李志华.地理记述:1950-2004《地理知识》《中国国家地理》总目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施拉姆,彼得.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