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占了我们人生总时长的1/3,是身体进行自我调节的重要时刻,因此良好而充分的睡眠,是我们达成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健康的重要基础,儿童睡眠习惯的养成更是会影响其一生的睡眠情况。
充足而有质量的睡眠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对于机体的各个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极为重要。
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的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充足的睡眠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保障,让机体有充足的时间消除大脑的疲劳,从而保障脑部发育的健康。
再者,儿童机体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骨骼生长等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在儿童时期呈现“昼少夜多”的节律,在睡眠状态时达到峰值,促进儿童骨骼、肌肉、内脏等正常生长发育成熟。
另外,睡眠时儿童的下丘脑会分泌多种促皮质激素,调节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同时修复细胞的损伤,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确保各组织、各器官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睡眠障碍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小朋友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
因此,如果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获得良好而充足的睡眠,将可能直接影响他体格及智力的发育。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睡眠好”作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准,那么睡眠好的标准又是怎么样的呢?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评判。
1. 睡眠时间:
一般将日总睡眠时间<11小时和夜间睡眠时间<10小时作为学龄前期儿童睡眠不足的标准。
2. 夜间睡眠效率:
光是睡眠持续时间、夜晚睡眠时间满足还不够,好的睡眠应该还包括入睡快、夜间醒来的时间短等,即应该有一个好的夜间睡眠效率。
夜晚睡眠效率=夜晚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夜晚总睡眠时间+夜晚觉醒总时间。
3. 日间功能:
孩子睡眠好不好,从孩子日间功能形式的效率上亦能判断,比如通过观察孩子有无日间困倦、乏力等日间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估。
Tips: 2~7岁孩子适宜的睡眠时间
2015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协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NSF)根据各项研究总结,更新了各年龄段的人群所需的睡眠时间建议。我们国内的小朋友通常2岁以后上托班,7岁上小学,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适宜的睡眠时间:
幼儿期(3岁以下):一天睡眠时间11~14小时
学龄前期(3~5岁):一天睡眠时间10~13小时
学龄儿童(5岁以上):一天睡眠时间9~11小时
不管夜间睡眠是否充足,白天想小睡片刻,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据估计,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仍旧有午睡的习惯。日间小睡片刻,一方面可以弥补夜间睡眠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身心健康、缓解压力。
研究表明,午睡可以降低心脏疾病的危险,日间短暂的休息可以舒缓心血管系统,降低身体的紧张度,同时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机体内的糖类物质代谢,保持体内激素的平衡。同时,午睡也可以帮助大脑放松,使原本紧张的神经得到休息,消除大脑的疲劳。有研究显示,与从不午睡的人相比,有午睡习惯的人学习及记忆能力相对较高。
学龄前期儿童睡眠节律的建立其实已经接近于我们成人,表现在睡眠以夜间睡眠为主,日间觉醒时间延长。但即使这样,对于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适当的午睡依然是必需的。因为即使有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不间断的日间觉醒时间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持续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其耐受性不像我们成人,所以适当的午睡对孩子体力、能量等各方面的恢复至关重要。一般午睡时间1小时左右为宜,不宜安排过长的午睡时间,因为孩子一旦进入深睡眠阶段再被唤醒,会感到异常疲惫,而且过长的午睡时间可能会引起夜间睡眠问题,如就寝阻抗、入睡困难、频繁及长时间夜间觉醒。
如果孩子表现出需要更长时间的午睡,可能是孩子日间困倦的表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考虑跟孩子夜间睡眠不足及睡眠质量差有关,这需要进一步评估。
为了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爸爸妈妈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制定每日所需基本的醒睡时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周末的时间应该和工作日的时间一致,同时规划总夜间睡眠时间及分次的白天小睡時间。此外,试试下面的方法,只要你能温柔而坚定地坚持下来,孩子的优质睡眠指日可待。
养成睡前的例行程序:
睡前热水浴、睡前故事时间、睡前摇篮曲等都可以成为睡前例行程序的内容,孩子养成习惯后,就容易按部就班地入睡。这些睡前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入睡。
营造温暖舒适的睡眠环境:
孩子卧室房间的大小、床铺的宽窄等,都必须符合孩子年龄的安全要求,选用环保材质。不妨和孩子一起挑选床上用品,选用透气、轻软的被子及软硬适中的儿童床垫也有助于孩子的睡眠。
父母尽早和孩子分床睡: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家长尽早和孩子分床睡,通常是孩子5岁左右。这样,成人的睡眠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可以降低,为孩子创造幽暗、安静的睡眠小环境。
控制灯光和电子产品:
控制好卧室的光线可以帮助孩子区分白天和夜晚,形成良好的昼夜睡眠节律,孩子晚上睡觉前可以开一盏小灯,避免明亮的灯光影响到睡意。孩子的卧室里不宜放置电视、电脑和手机,电子产品的屏幕光也会干扰睡眠。孩子的玩具要放置在活动室,或是收纳起来,以免孩子睡前看到起了玩心。
不要忽视白天的活动:
那些晚上精神抖擞的“夜猫子”往往是白天精力消耗不够。许多晚睡的孩子,是因为白天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白天动起来,玩个够。孩子入睡前则不宜做剧烈运动,也不宜多饮水,并养成上床前排尿的习惯,减少夜间排尿次数。
儿童睡眠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诊断标准及治疗时机仍存在争议,但以下3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需要引起家长警惕。如果自己拿不准,要及时咨询医生:
1. 打鼾:
很多家长认为打鼾是“睡得好”、“睡得香”的标志,其实不然。打鼾可以是单纯的打鼾,没有出现呼吸暂停、呼吸困难、日间问题、困倦以及其他相关症状等,我们无需特别处理。但如果孩子除了打鼾还出现了上述问题,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可能跟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有关,多数与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相关,需要寻求医学咨询,进一步评估。
2. 睡行症:
睡行,又叫梦游,主要表现为孩子仍在睡中,但下床行走或进行其他较为复杂的行为活动。孩子梦游时可能出现高度不适当、激惹、对抗和暴力行为,还可能会下楼梯、开门、跳窗或走出室外,因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应当引起重视。
梦游一般发生在睡眠开始后最初2~3个小时,持续3~30分钟不等,发作时很难叫醒,醒后一般不能回忆。梦游是儿童期的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逐渐减少,约3/4的患儿在青春期来临前后停止发作。
睡行症常见的促发因素包括情绪因素、临近就寝时的过度运动、睡眠不足、作息时间不规律等,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药源性睡行症。家有睡行症患儿,家长要注意以下安全防范措施:睡前要关上门窗并锁好,将房间中的危险品移开,把可能会造成伤害的尖锐物品藏起来。对正在发作的患儿,可拉他回到床上睡覺或轻轻将其叫醒。如果梦游发作频繁,必要时可寻求医学帮助,决定是否需要干预。
3. 梦魇:
梦魇又称为噩梦,表现为反复出现、高度烦躁不安的梦,引起不适体验和夜醒,通常发生在夜间后1/3阶段。孩子醒来后通常可以详细描述梦中恐怖情景,一般在孩子2岁后出现,且不同年龄段梦魇内容一般不同,这与其面临的发展性问题不同有关。
学步期的孩子总是担心与父母分开,可能出现怪兽或想象性恐怖事物,幼儿梦魇还可能与创伤性事件有关,年龄大的儿童梦魇可能与观看恐怖或悲伤电影及日间经验有关。所以家长平时要尽量避免给孩子讲恐怖故事或观看恐怖视频,也不要恐吓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专家简介:王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发育行为分会上海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环境与儿童健康学组委员,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委员。临床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学习障碍以及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