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

2018-03-30 09:33丁志刚刘舒怀
江汉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报告特色习近平

丁志刚 刘舒怀

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称谓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过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概念变迁和内涵的扩充,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和建设途径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方位,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回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站在历史的高度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历史使命,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

关键词:党代会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3-002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中国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被写入党章,成为党和国家未来的行动指南。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理解十九大报告的一把钥匙。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体现了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理论品质,又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一脉相承。那么在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新在哪里?本文将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此进行梳理。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经过三年的探索,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这一称谓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上得以沿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使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称谓,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胡耀邦随后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该报告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报告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全党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

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赵紫阳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该报告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系统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勾勒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报告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等一系列概念,使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体系得到了扩充。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在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鉴于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的突出贡献和伟大功绩,此次大会的报告明确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提法。大会认为,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此次大会的报告沿用了十三大报告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此次大会开始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大会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报告保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等提法。此次大会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又进一步按照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展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还根据邓小平在1987年4月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构想,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此次大会报告指出,要实现这些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在于从严治党。此次大会还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的事业、改革开放的事业需要进一步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上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提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前的“有”字不再保留。由于基本概念的变化,相应的衍生概念也作出了调整,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报告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报告还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概念,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党的庄严使命。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此次大会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报告还首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报告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法。报告还根据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表述,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法,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根据2011年7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提法,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表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从之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扩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全面,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日益自信。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报告还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四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报告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法。报告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进行了拓展,从之前的“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变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此次大会还首次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之后,此次大会报告再次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面对十八大以來国情党情军情的深刻变化,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系统回答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性发展。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在这一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习近平以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回答了时代之问,阐述了在历史新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与军队、“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根据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略可概括为“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其中,“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八个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十四个坚持”则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目标,新的路径,新的方略,作为贯穿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了一个“新”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理论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重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实践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从严治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在新的起点上,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一些不发达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世界视野来看,面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努力为共同发展添加新动力,充分展现了大国的使命和担当。就历史意义而言,无论是总结过去还是关照现实,都需要用“大历史”的视野审视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自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百日维新到民国成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作出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最终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绘制出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大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13亿人口脱贫致富,通过不断学习、赶超、探寻、创新,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奇迹,必将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而现代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世界中心,这将是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文明大国,世界将再次聆听到中国的声音。在与世界日益频繁的互动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蕴的魅力将再次得以显现。中国将通过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四、结语

通过对十二大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称谓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过程,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大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分别在各个阶段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丁志刚,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兰州,730000;刘舒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报告特色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报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报告
报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