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比琪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突破4600万。在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的今天,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才能满足养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作为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自1999年始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满足高职养老人才与养老行业协同发展的需求,我院深入探索并创新了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能为高职院校深化专业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化、高素质、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职业人胜任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迁移必备的一种综合职业素养。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解为6项,分别是: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信息处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具有普适性和可转移特性。普适性是指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任何职业、岗位都需要的能力;可转移性是指职业核心能力可应用于不同环境里的知识和能力,即当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发生变更或其所在的机构发生变化时,他们都能在新环境中很快地重获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1]。
对于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本身来说,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可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养老护理工作的需要,在变化的环境中能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能在不同的养老工作条件下更好地调整自我、处理难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老护理人才,才能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因此,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对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职教育肩负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提高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是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针对高职养老护理人才的特点和当前的养老环境的现状,加强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对养老企业来说,养老护理人才是第一资源,提升养老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才能在当前严峻的养老条件下,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成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越来越多的养老企业在招聘护理人员时,十分注重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素质,在企业的内训和考核中,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核心能力水平。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最为深刻的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2]。我院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企业养老护理岗位需求,以企业养老护理工作内容和目标或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根据学徒制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每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开发一份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校的“万众和班”主要是为万众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培养连锁经营的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的店长而开设,因为公司总部地点在湖南,采用3+2或者4+1培养模式,即每周在学校学习3-4天,在企业工作1-2天的模式。而“杨浦区高级养老人才订单班”则是为杨浦区民政局下属的养老机构培养储备干部而开设,实践地点在上海,因此采用的是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每年暑假期间、前后安排到企业参与实践2-3个月。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体现在专业定位中,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制定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纳入重点培养范围,制定以养老人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包含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信息处理能力6个方面。我院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评估指标体系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中开设了如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护理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步骤、方法,增加养老护理人才从事企业各种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提高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的基本能力;《护理人际沟通》课程,使养老护理人才掌握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的内涵、原理、技能、策略等内容,提高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能力,并为养老护理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认识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创新与革新的能力。因每个企业的文化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又另具特色。例如,杨浦区高级养老人才订单班在学徒制学生暑期顶岗实践时,为提供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另外开设了如下内容培训:机构文化、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应急处理、安全教育、风土人情。培训讲师为企业师傅,学徒制学生在实践工作环境中接受学习,更掌握从事工作所需的实际技能[3]。这些内容契合企业需求,帮助现代学徒制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养老护理岗位需求。
我院根据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职业特色,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内容、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思路,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按照养老护理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企业的养老服务特色为载体,在“学校+企业”的养老护理真实情境中培养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例如:2017年暑期,我院在“杨浦区高级养老人才订单班”学生中创新开展“线下+线上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从6月到8月,由“双导师”根据学校和企业的要求,共同统筹制定学习计划,每周在“双导师”指导下开展一次集中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活动,共计12次。内容包括日常交流模块、行业管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文化修养模块。6月采用“线下”圆桌沙龙与实训+培训相结合方式;7月和8月采用的“线上”直播和远程视频授课相结合的模式,“线下+线上”的组合,实际上也是“集中+分散”,亦是“短期集中+远程培训”的组合,创新了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创新现代学徒制远程培训方式提供了新选择和新思路。
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肩负社会使命,应主动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应有序、有理、循序渐进地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关乎养老行业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提升不仅是某学科或某一个教学环节在短时间能够实现的[4],它需要教师与时俱进、迎合时代发展契机,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多学科、多渠道有效整合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持之以恒、反复实践的历练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