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谁先知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启迪与借鉴

2018-03-30 14:51:12易希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

易希平 王 萍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2.湖南省攸县第二中学,湖南 攸县412309)

2017年7月31至8月27日,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笔者随同纳入湖南省高职卓越校建设计划的14所兄弟院校的38名教师,赴新加坡完成了为期28天的访学研修。28天的访学研修涉及了新加坡的政府架构、经济转型、社会管理、文化生成、发展保障、种族宗教、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仅了解了新加坡独特的发展模式、性格、气质以及美丽富裕的繁荣景象,而且也感受了一个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弹丸小国砥砺求存的辛酸和坚忍;28天的访学研修,全方位审视了新加坡的早期教育体制、当下教育体系、教育政策、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工艺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优劣得失,近距离感受了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发展历程,在审视与沟通中,拓展了思考高等教育问题的广度和深度;28天访学研修,聚焦于南洋理工学院的卓越办学要素、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教学法的课堂实施和共和理工学院“一天一题”教学法的真实体验,在体验与交流中,触发了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灵感和想象。

凭靠这些灵感和想象,笔者试图寻找解决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我们以为,无论基于何种视角,高等职业教育都应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然而,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之间并没有达成天然的契合相通,仍然需要某种特定媒介的连接,缺乏这种必要的连接,高职教育注定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自1992年创办以来,南洋理工学院始终执着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诗意浪漫,始终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因缘际会,短短25年就把学校型塑为一种国际知名的卓越存在。或许,南洋理工学院的诗意浪漫和因缘际会将给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启迪与借鉴。

一、南洋理工学院应新加坡经济社会转型而生

(一)新加坡的被迫独立

1965年,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从常理来看,国家独立是件值得欢庆的大事,但新加坡被迫独立的决议,对于李光耀而言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他在电视台镜头前无奈宣布独立的那刻放声大哭。从国土资源上来看,独立后的新加坡,只是一个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儿。简单的算术就会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还没有半个北京市区大。而且新加坡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水都没有,独立后靠什么生存?独立之后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之路,李光耀无可奈何,只能任由泪花纷飞。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李光耀式的眼泪”却催生了新加坡人的智慧与勇气,独立后的新加坡人,每当面对不利局面时,共同的生存危机意识把全体新加坡人团结起来,他们勤俭高效,务实创新,廉洁奉公,终于打造出全球瞩目的美丽国家。

(二)南洋理工学院应经济社会转型而生

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的“弃儿”到享誉世界的城市国家,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在于适时的经济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能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服务密集型产业,每一次转型都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转型,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深切认识到技术提升的关键性。经发局通过成立各种培训中心,完成对人力资源的对应开发任务。比如,1972-1975年分别成立塔塔政府培训中心、罗莱政府培训中心、菲利浦政府培训中心,1979-1983年分别成立日新政府培训中心、德新政府培训中心、法新政府培训中心等等,上述中心所进行的继续提升培训,最后导致教育部对应新环境,设立更多的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化培养大专人才。

南洋理工学院正是在上述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下,整合新加坡经发局属下的德新、法新、日新学院及20个应用科技中心,投资6亿新币,于1992年成立的综合性高职大专院校,是隶属新加坡教育部以理工科为主的5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学校占地面积450亩,总建筑面积30万m2,设有工程系、信息科技系、工商管理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设计系、健康科学系、互动与数码媒体系等7个系部,在校生16000多人,教职工1450人。南洋理工学院的使命在于为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培训,为未来生活与就业作好准备,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于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之发展需求,并配合新加坡环球化发展之努力。很显然,南洋理工学院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非常强,是新加坡教育对应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为新加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配合。

二、校企合作作为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发展的切入点

(一)校企合作彰显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的类型特色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发展历程与工业化过程高度吻合,印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由需求驱动”和“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规律。顺应新加坡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自身的使命,南洋理工学院把人才规格定位为培养助理工程师,旨在培养有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专门人才,形成了多方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策略。比如,市场导向,即依据国家和企业之需求以及年轻学子的抱负,开发相关专业与课程;柔性系统,即以灵活及适应性强的办学系统,应对市场之脉动及科技之转变;能力开发,即通过大力的教师培训和科研项目开发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奠定学院发展之良好基础;国际合作,即与外国政府、国外大专学府及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开拓教育和科技应用之新领域;应用开发,即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实际、有效及相关的学习经验;面向世界,即通过学院的区域与国际化项目,培养年青学子的创新和国际化思维,协助他们应对环球化竞争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显而易见,贯穿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策略所有环节的关键要素就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促使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让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之中。

(二)校企合作作为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发展的切入点

南洋理工学院习惯把其卓越办学的要素总结为四个方面,即组织文化、创新理念、能力开发和校企合作,但是,南洋理工学院并没有完全明晰四个要素的逻辑关联。事实上,四个要素绝非并列的关系,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本点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发展的切入点。

南洋理工学院始终秉持“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办学精神,始终与企业相伴而行,与企业建立互惠、互信与互融的良性关系,始终围绕企业项目展开卓越人才培养的所有工作。从组织文化来看,南洋理工学院以企业项目为媒介,将全校打造为一个“无边界组织”,学院的教职工并不固定属于哪个系,而是通过企业项目进行管理,正如林靖东院长所言,“传统的大学是靠垂直管理的,而我们是靠项目进行横向联系的”[1]。从创新理念来讲,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最典型的创新,学院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研发是教学工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很显然,“教学工厂”的核心要素就是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项目作为了企业真实场景再现的唯一媒介。就能力开发而言,南洋理工学院每年有20%的专业教师轮岗从事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通过教学工厂模式提升师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能开发提升师资项目开发水平等有效举措的实施,在保证教师专业知识拓展的同时,又不脱离企业科技发展前沿。

三、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合作遵循的逻辑线路

1、从局部到整体

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最初的合作更多停留在通过企业获取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谋求就业的岗位等有限的方面,随着认识和理解的加深,校企合作拓展到了组织文化建设、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环境变化、系统能力开发、经验积累与分享、科研创新项目开发等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2、从乞求到共赢

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先做丐帮,再做传教士,最后共赢的探索过程。丐帮式的乞求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太久;传教士的说道方式往往是以情动人,也不能持久;唯有战略性、远见卓识、共赢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成功,在共赢里面,必须企业先赢,然后学校才会赢得更多。校企合作始终围绕着企业需要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企业有什么困难、需要学校提供什么、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什么时候满足等问题展开,才是共赢的校企合作。

3、从有界到无界

南洋理工学院始终认为,现实中的问题是不分界线的,无法清晰划定工程之间的界线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线,因此,学院在组织文化上有一个最大的创造就是无界化组织。“无界化组织是一种边界灵活、没有局限性、能够使信息、资源、观念和思维自由而快速流动穿行的组织形态。其特征表现为采用大量项目团队、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新结构,对于传统的组织结构边界也作出了淡化处理,从而真正打破传统官僚制及其他组织结构中存在的组织功能和层级隔离的壁垒界限,形成战略联盟”[2]。在南洋理工学院这个无界化组织里,不同系部的学生与教职工通过企业项目进行横向联系,能更有效地配合企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这样,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实现了从传统垂直式的有界到当下平行式的无界的跨越。

(二)校企合作展开的典型案例

1、“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在各系部开设的众多专业实验室,并通过这些专业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开发,“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核心。“教学工厂”不是以硬件为主,而是一种策略和理念,其理念最初源自于教学医院并延伸到工程教育之中,可以说,“教学工厂”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在此过程中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施项目,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互相配合,携手解决企业所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学以致用,将职业要求与学业要求联系起来,使学习能力与职业素质实现了最佳的衔接。“教学工厂”将一系列相关的成功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同时,保证了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设备和教师传授的技能始终能与当前企业的技术应用同步,甚至在技术和设备方面超前于企业、引领企业,最终也促成了校企共赢合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2、“职业无货架寿命”教师专业技能开发

南洋理工学院的能力开发主要以“职业无货架寿命”为理念,以校企合作的工程项目为媒介。学院始终要求教职员进行终身学习,重视教职员的自我更新,强调与工商业界的联系,坚持以技术应用为主,搭建“教学工厂”平台,大力开展教职员培训和无界化科研工程项目开发,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实现教师的保值和增值。在能力开发的同时,适时推进教职员的能力转向策略,能力转向策略是一个富有战略性、变革性的创新,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型时代中,全体教职员共同应对挑战的重要策略,而能力转向与能力开发一样,也是将主要媒介聚焦在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工程项目上,根据项目的大小与复杂性,从个人到小组(相同技能组合)、部门/中心(相关技能组合)、或者再到特别组合(跨部际多元技能组合),超大型项目就是整个学院(跨系际的多元学科组合)来进行项目开发。

3、“无界化”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库

“无界化”就是打破系与系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和项目成果,“无界化”的核心就是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

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库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个典型做法。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后,教职员均详细记录自己完成的企业项目开发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由学院对其加以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上传到学校的系统平台,供相关师生学习和分享。建立知识库的主要目的在于保存企业项目之知识与经验;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项目解决方案;作为学生毕业项目的重要来源;促进同事间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在相关的课程教材里注入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从知识库类似项目中获得启发,方便洽谈外部新项目;保存南洋理工学院非项目的知识与经验;提高搜索项目资料的效率[3]。

四、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启迪与借鉴

南洋理工学院25年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在其走向卓越发展之路上起到了关键性或者可以说是全局性的作用,其校企合作的逻辑线路和典型做法贯穿并引领了整个院校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职员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认为,只要进行恰当的“中国化”,“南洋理工学院式”的诗意浪漫和因缘际会同样可以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

(一)校企合作深度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从示范到优质的转型时期,在讨论如何实现优质的同时,人们总在追问一些问题,比如,是“围绕‘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围绕‘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识和本分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吗”,“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和初心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吗”,“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的主线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吗”。

很显然,不厘清这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转型必将形式大于内涵。事实上,南洋理工学院的卓越经验已经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殊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决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走向的政府部门及专家必须坚定“没有优质的校企合作,就没有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始终将校企合作置于高等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职责权利,不断将校企合作从自发、半自觉推向自觉。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

从南洋理工学院的实践来看,校企合作的平台、模式、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校企合作的媒介却主要是来自一线真实环境的企业项目,南洋理工学院的课程开发、教学工厂、双轨制教学组织、系统能力开发、教职员能力转向、无边界组织等方方面面均是以企业项目为媒介,而且自1994年开始,南洋理工学院就开始启动了“经验积累与分享(AES)”建设,系统整合已经参与过的企业项目,目前在AES知识库中已有超过5千个企业项目。因此,参照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紧抓住企业项目这个关键点,只有教职员和学生参与到真实性和挑战性的企业项目,校企合作才会真正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从专业开发伊始,就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参观、考察、商议和合作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配置专职的企业联络员,随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特别要发挥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专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企业界资深人士(如公司总监、CEO、总经理等)组成,以便开设适应企业需求的新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针对性。

在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资源建设中,聘请企业界人士深度参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然后根据意见再做出调整,将企业项目的精华充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形式,都要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项目的有机融合,可以参照南洋理工学院的专业科技中心,建立若干跨专业(群)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将专向教学、企业项目开发和科研项目创新等核心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配合企业项目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安排,其中可以将学期小型项目、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穿插进行。

(三)校企合作深度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各个环节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效,不过分追求高学历和毕业学校名声,主要侧重企业工作经历(3年以上专业对口),最好要有参加过“企业项目开发”或主持过“企业项目开发”的经验。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师培养培训上,强调教职员的保值、增值,采取终身学习、能力开发、无界化企业项目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延长教师的“货架寿命”。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采取了企业顶岗锻炼、校内专项培训、国内院校交流、国外访学研修等多种形式,有些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支持中心,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花费不少,但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对比南洋理工学院,主要区别还是在于校企合作这个关键点上。我们培养培训的主要特点是理念大于实践、形式大于内涵、通识大于专业,并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并没有真正将企业项目作为主要媒介,让教师通过真实项目的锤炼来提升综合专能,特别还缺乏南洋理工学院那种无边界项目的磨砺。

我们以为,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无货架寿命”教师专业技能开发、“无界化”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库的典型做法,构建以企业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把校企合作深度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各个环节,让教师通过真实项目的锤炼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联接学校与企业的关键人物,真正成为集教学能手与企业专家于一身的“双师”,真正成为融“匠心”与“匠艺”于一体的“大师”,那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示范”到“优质”的转型之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猜你喜欢
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7:16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8:54
江苏理工学院
新加坡
常熟理工学院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理工学院简介
任意门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