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娴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直接推动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和全媒体化。过去,报纸的优势在文字,而画面和声音是电视的长项。今天,纸媒办视频网站,做视频新闻已是常态,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和全媒体记者几乎成为各级主流纸媒的标配,图文信息、音频新闻、视频短片也几乎是所有纸媒都能生产的新闻产品形态。
建设新媒体,转型全媒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尤其是纸媒编辑转型视频编辑,虽说都是编辑,但此编辑非彼编辑,可谓是同行却犹如隔座山。
对广电媒体而言,视频新闻的制作与发布,有一套严谨的流程,从画面的拍摄、剪辑和包装,到最后的三审和播出,都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为跨界的纸媒和网媒,要想做出有温度、有高度的视频新闻,作为转型而来,没有太多经验的网媒视频编辑,要想编出有品质、有深度的视频作品,必须加强学习,掌握视频剪辑的必备基本技巧。
那么,针对只在网络发布的新媒体新闻视频,完成剪辑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的技巧呢?
剪辑在视频新闻制作流程中属于偏后的环节,素材来源一般由两类,即记者自采和其他媒体交流过来的素材,编辑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文稿的理解,对素材镜头进行取舍、加工、处理,最终剪辑成片。这个过程,选好用好画面镜头,成为编辑工作的一个重心。那么,如何选好用好镜头呢?
(一)镜头画面也要讲政治
不管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党的媒体,都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国家对网络新媒体的管理和要求,其实跟传统媒体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画面镜头作为视频新闻的重要组成元素,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严格遵从这样的原则: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镜头坚决不要,涉及违法违纪的镜头坚决不要,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画面坚决不要,不该在视频新闻中出现的人和物坚决不用。在这方面要求最严的是时政类新闻视频,往往两个人物特写镜头顺序颠倒,或者出现腐败官员和劣迹艺人镜头等等,就会导致新闻出现导向问题。
(二)镜头排列也要讲逻辑
视频新闻是由一个个长短不一的画面镜头组合而成的,画面本身是一种语言,它们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不同的排列组合给人的观感往往大不一样,有时甚至会意思相反。因此,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掌握画面剪辑的基本规律,同时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和蒙太奇思维。编辑剪辑视频时,要学会从杂乱无章的素材中找到适合体现主题的镜头,同时根据新闻的特点和受众需要,对画面按照一定顺序和内在逻辑重新排列,让受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由于视频新闻镜头的景别主要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所以,编辑还要善于将不同景别的镜头进行新的编排,力求找到最佳组合,确保编辑出来的视频节目立体和流畅。
(三)镜头剪辑也要甩包袱
众所周知,相声和小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时不时地甩出一个个出人意料的包袱。要想故事讲得好听,必须甩包袱,要想受众有兴趣看完一个视频,视频中必须埋有包袱。现在网络上的不少视频新闻,逻辑混乱不说,杂乱无章不说,仅仅平淡无奇就让人无法接受。因此,剪辑视频时,要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根据内容需要,把最有震撼力和说服力的镜头分放到片子之中,要学会设置悬念,擅长欲言又止,切忌平铺直述,切忌提早剧透。目前,包袱设得比较好的是娱乐新闻,尤其是《爸爸去哪了》《中国好歌声》等大型综艺真人秀节目里的短片。
视频新闻是声画的艺术,画面和声音相铺相成,缺一不可。在剪辑过程中,如果能让画面和声音实现有机统一,会让视频有骨有肉、丰富饱满。视频的声音可分为解说、同期声、现场声、音效、配乐等等,对视频新闻编辑而言,最重要是用好同期声和现场声。
一般来说,同期声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或者采访现场录制的同步声音,有记者出镜,有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的声音等,而现场声是指新闻现场的即时声音,如学校教室里的读书声、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台风登陆点的风雨声等等。
一句生动的同期声和现场声,胜过主持人的一百句解说,同期声和现场声是视频新闻接近真实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视频新闻最具竞争优势的特点和优势,善用巧用同期声和现场声,将使得视频新闻更具情节化和个性化,新闻感染力会大大增强。
近年来,海南日报社南海网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遵循新闻规律,一改以往报道的固有模式,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在视频新闻中大量使用同期声、现场声,甚至配乐和音效,通过活用声音,丰富视频新闻的表达和形式,凸显新闻的“故事化”和“人性化”。例如,2017年11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到海南日报宣讲十九大精神,在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说:“我的手机里就有南海网客户端。”“我看过你们一些优秀新媒体产品,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点击率很高。”这些关心与肯定的话语被我们的摄像现场记录下来,剪辑在新闻里,拉近了省委书记与网络媒体人的距离,同时拉近了省委书记和新媒体受众的距离,这条视频新闻不仅生动,还不失严肃,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今天的媒体环境,多彩而复杂,在新媒体的助推下,媒体社会化、需求个性化、信息碎片化,“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加上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速,新媒体用户几乎不可能利用大量的时间来寻找信息、阅读信息。因此,这就要求编辑要处理好视频新闻的节奏。
在网络媒体或者移动端媒体推送的视频新闻,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3分钟,如果能控制在1分钟内会更好。目前,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社交软件能够火起来,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社交软件只能拍摄分享15秒的短视频,由于时长短、创意足、互动强、传播快,所以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编辑制作视频新闻,除了控制时长外,还要控制好画面的节奏,尽量不用长镜头,每个镜头的时长一般不要超过3秒,运动镜头如果太长,可以做成快动作。同时可以适当配上节奏感强的音乐,在视觉和听觉上加快片子的节奏。通过把握节奏,与新媒体受众的喜好和需求良性对接,提高视频新闻的到达率。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讲颜值、讲个性、讲创意的时代。有颜值,有个性、有创意,就有可能拥有大流量。以互联网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新媒体视频,要想获得大流量,必须在提高颜值上下功夫,因此,适当的包装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所谓的包装,就是对视频新闻的外在形式要素进行重组、规范和强化,来凸显新闻的个性与特征,提高新闻的识别度和效果。但包装只能是适可而止。
首先可以给视频加上快动作或慢动作特效,提升视频的节奏感。其次适当给视频上字幕,由于视频主要在PC端、平板或手机端传播,相较于电视,这些媒介的屏幕都属于小屏,因此,视频字幕不能太多,字体不能太小,字幕效果不能太花哨。再次要注意色彩的搭配,不能无视色彩的属性,张冠李戴乱用色。最后包装要有创意,要有设计感、年代感和时尚感,多用图文、数据、动漫、三维动画等。
包装对视频而言,必不可少,但不可过度包装,依赖包装,一部好的视频新闻,首先是内容真实,其次是表达新颖,最后才能通过适度的包装升华主题。
视频剪辑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对新媒体视频编辑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强化编导和剪辑意识,掌握策略和技巧,同时,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从受众的角度切入,选好用好画面、善用现场同期声、把握好节奏,适当做包装,才能提高视频新闻的品质,提高视频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