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佩 李凯悦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那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何而来?
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确保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会议期间的小组讨论中,洋溢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和民生温度。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动力源,着力打造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对河南的长远发展和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为教育鼓与呼,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推动我省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是委员们的一致心声。
偏远地区师资短缺亟待改善
我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底子薄、欠账多,生源连年减少,乡村教师流失严重、教育发展不均衡……旨在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全面改薄”计划实施了好几年,效果怎么样?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对教育的新要求。适应这种新要求,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我省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普遍存在着专业学科教师严重短缺且流失严重的现象,不少学校甚至没有一名专业的体音美老师,全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专业教师不足,课程难以开齐开全,这是学生全面发展受制约的首要因素。”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小杰建议,搭建优质师资共享平台,采取条块结合、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薄弱学校整合、重组、共享等方式,实现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此外,还要让优秀的专业教师“走得出去”“请得进来”,通过多种灵活有效的渠道进行城乡交流、校际交流,并逐步提高待遇,让优秀师资不但留下来,而且愿意扎根基层农村,为农村孩子接受正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教育急需优化发展
“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一些名校、名师的网络课程,让农村孩子在免费使用中同步享受最好的教育。”省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教授梁红卫认为,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是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有力举措。他建议,首先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为农村学校统一安装投影仪、网络宽带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弥补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他还呼吁完善乡村寄宿学校,“让孩子们集中在一起,便于老师管理,也更利于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在外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讨论中,长期从事一线教研工作的省政协委员杨好勤表示,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成为目前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最大弊病。她对此建议,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铺就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精神底色;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彰显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区域特色;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激荡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生命亮色。
引进知名高校院所迫在眉睫
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议题。作为生源大省,河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但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极不相称,与周边省区相比,也早已处于落后局面。引进几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加快引智步伐,是亿万河南人翘首企盼的大事。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多措并举,政策创新亮点频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极大地提振了全省教育的信心。“我们要在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把双一流建设搞好。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设一流学科。强烈支持地方高校向一流大学迈进!”委员们纷纷建议。
省政协委员骆金富认为,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大力培养人才,可以筑牢我省创新驱动的发展根基,从根本上稳固城市发展的基石。他说,要加大对现有高校的扶持力度,支持省内高校争创国家“双一流”,同时,不遗余力地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豫办学。
小组讨论中,委员们建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
“人文厚重的河南曾经丧失过两次国家重点高校入驻的机会,今天,我们要把昨天失去的补回来。”他举例称,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可以拉动消费、聚集人才,实现人才与经济发展双赢,这就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实施知名高校入驻河南建立分校分院的方案,诚邀他们在中原落地扎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脱贫攻坚的初心和最终目标。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尚有317万贫困人口,仅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就高达170万,占贫困人口的53.6%。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健康扶贫的任务就越来越重。”1月28日上午,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省卫计委主任、党组书记阚全程表示,将紧紧围绕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和少生病这四个目标开展工作。而这四个目标,也是出席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讨论中频频提及的热词。
让百姓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近年来,通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联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分级诊疗制度得以逐步推动实施,医联体也初步实现了医疗机构功能的归位。但大医院依旧“虹吸”效应强烈,人满为患一号难求,而乡镇医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仍是不争的事实。
“医生是医院的灵魂,如何让乡镇、地方留住好的医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省政协委员潘来峰认为,目前我省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已经完善,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共性问题,即:持有医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的医护人员数量较少、学历偏低,很多医疗仪器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医生队伍缺乏“新鲜血液”。
对此,他建议,要抓好定向招生工作,加大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医科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推进力度,逐年增加培养名额;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要将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建设成为县级医院分院,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
近两年来,虽然医联体在分级诊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为人员调不动、信息不共享等原因,当前松散型的医联体离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设计初衷还有一定距离,也未能有效地解决城乡医疗脱节现象。委员们纷纷建议,要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即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支付方式和支付机制贯通,信息化系统无障碍联通,有完善的系统保障机制;要建立医联体整体打包付费机制,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发挥集约优势;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导大医院医生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中心服务;要构建政府主导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发挥远程医疗作用,设立分级诊疗的电子“守门人”。
让门诊和住院都享受医保
怎样才能少花钱、省时间,又能看好病、突破大医院一床难求的怪圈?
“应该让门诊和住院都享受医保。”省政协委员李中东一语中的。他说,由于目前医保实施门诊自费而住院报销的政策,加上医院的盈利需求和医保的监管漏洞,导致医患双方都更愿意采用挂床方式诊治,既浪费医保费用又浪费病床资源。而医院为了达到医保控费目标,也经常采用限用耗材、拖延手术等不当方式,损害群众利益。“比如白内障,在门诊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办理住院才能报销。”他举例说明,随便住院最少都需要三四天,浪费时间不说,各种住院手续也很烦琐。如果门诊和住院都能享受医保,不仅缓解了病床紧张问题,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减轻了慢性病、长期服药者的经济压力。
让中医更好地服务民众
振兴中医,也是很多医药卫生界委员的热议话题。委员们认为,中医地位日渐衰微,中医诊疗与群众需求渐行渐远,我省虽相继出台了推动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收效甚微。而最让省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蒋士卿焦虑的是,眼睁睁地看着民间中医精髓一天天“遗失”。
蒋士卿认为,中医药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很多中医药传统手法、偏单验方、独门绝技等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与技术深藏于民间,具有简、便、廉、验等独特优势。这在现今“医保奖金”持续吃紧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大多是祖传、师承相续,没有行医资格就难登“大雅之堂”。他呼吁,要对民间优秀的中医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并予以系统整理和应用,以免造成永久性的遗憾。
“我省在中医教育、医疗、科研及文化普及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蒋士卿提出,要在政策方面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包括财政补贴、医保报销以及中医按病种付费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适应中医特点的政策。
让智能医疗提供精准服务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如何让医疗迈入人工智能,催生精准医疗?
“要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体系,以医保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为手段,APP为入口,引入可穿戴智能监测设备,通过大数据系统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民革河南省委对此建议。
委员们在建言中也指出,以居民的健康履历为依据,可以提供预警提醒、精准预防、准确施治等服务,通过完备的疾病预防系统,为居民提供预防为主的医疗新模式,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
“当居民发生不适,在APP指引下可前往指定时间、地点到诊疗机构就诊,接诊机构根据患者病情提供不同服务。”民革河南省委举例说明:用可穿戴设备继续监测、诊疗,或转诊到其他医疗机构、由医生监护转送上级医疗机构等;当疾病治愈后,患者可通过APP了解此次就医的个人费用、报销费用、接诊医生的历史治愈率以及此类疾病的平均花费金额等各类数据。
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省份,养老问题十分迫切。最新数据显示,我省现有老年人口达1534万,占常住人口的16.1%。委员们一致认为,我省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空巢老人比例多,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社会问题。
要像规划社区幼儿园一样规划养老院
“有关部门在规划小区建设时,要为养老机构留出足够的空间,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要求。”省政协委员崔秉哲建议,目前我省的养老产业规模及基础设施情况与老龄化的发展极不适应,一定要未雨绸缪。
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养老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少、管理机构重叠较多、社会重视不够等方面。大家建议,政府部门应对养老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培养医养结合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并对医养结合的政策在税收、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希望有关部门在规划小区建设时能像规划社区幼儿园一样,为养老设施留出足够的空间。”崔秉哲委员说,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深入调研,委员们发现,养老产业在推进中存在养老机构热情高、医疗机构明显动力不足的“一头热一头冷”现象和医疗机构“一刀切”套用医院建设标准等问题。对此,委员们表示,应优化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加大医养结合项目医保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机制,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解决“银发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仅依靠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还远远不够。对此,委员们纷纷建议,要积极动员广大志愿者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应积极、快速地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农工党河南省委在建议中首提“时间银行”概念。所谓“时间银行”,就是把人们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日后自己需要服务时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接受他人提供同等时间但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目前,全球己有超过1000家以上的“时间银行”组织,我国也有十几个城市成立了“时间银行”或类似的社区互助养老组织。比如,我省新乡市与“时间银行”类似的公益助老行动,已经成为该市积分养老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工党河南省委建议,应由政府牵头成立“时间银行”,并通过地方性法规,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协会应携手组建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队伍,形成覆盖全社会公益组织为节点的社区服务网络,为相关单位通过“时间银行”项目平台开展公益服务提供保障和支撑,打造以“时间银行”为核心的联动模式。
农工党河南省委还呼吁,要进一步强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时间银行”,让更多的人加入“时间银行”。
关心随迁老人身心健康
城镇化的加速,加快了人员的流动性,随子女迁移城市的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7.2%。仅以省会郑州为例,就有来自省内外的数十万计的随迁老人。对此,民革河南省委认为,在随迁老人身心健康服务方面,我省应当全方位扩大其社会支持范围,并且多层次提升其社会支持质量。
“应加大政府部门及社区组织的介入力度,加大对随迁老人健康服务物质技术层面、健康服务制度规章层面、精神心理层面、休闲养生方面的社会支持力度。”民革河南省委建议,要消除随迁老人健康服务方面的盲区和死角,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随迁老人健康服务做到深层次、全覆盖及高提升,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