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再出发

2018-03-30 07:18
中国民政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体系

◎ 中 民

新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必须适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与新要求,如何直面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消除阻碍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纠偏以往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加大改革力度和改革步伐,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以“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再出发”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深度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新时代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目标

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指出:新时代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当前亟需厘清社会保障的发展理念,真正把握社会保险互助共济、共建共享的本质。相对于社会保险的筹资问题而言,社会保障服务的短缺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才能够跟得上人民对养老等服务的需求是社会保障发展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华建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强调:新时代开启了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的诉求,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共建共享,切实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确保可持续性;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让社会保障体系在法制化轨道上平稳运行。王东进(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认为: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保障改革必然呈现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和时代性特征:即从“大”到“优”;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外延扩张型发展到内涵提质型发展;从经济型保障到服务型保障;从除弊性改革到建设性改革;从基本保障制度建设到多层次保障体系全面建设等等。

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要从理念制度上再次顶层设计

郑功成(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强调: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再出发必须首先厘清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落实共建共享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发展理念,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出发来统筹规划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并明确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抓住主要保障项目的制度结构与责任分担机制等关键环节发力。要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重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坚决打破同一类保障业务由不同部门分割管理的局面,实现同类业务、同质业务归集同一部门统一管理并集中问责,同时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坚持分类、分层施策,凡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由公共部门或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实施,凡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的真正交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如慈善组织自主实施。尹中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认为: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社会政策要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量力而行,以避免民粹主义和福利主义,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些政策包括积极扩大就业、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精准脱贫等等。与税收相比,社会保障是最有效率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手段,也是当前我国缩小贫富差距最好、最重要的手段。童星(南京大学教授)认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在扩大项目范围的时候,要消除认知误区,如长期把就业收入问题摆到经济建设里,而不是社会建设里;二是健全公共服务的递送体系;三是扩充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四是允许人民群众自我服务。还有,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的试金石,狭义的民生专指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广义的民生应该包括以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卢德之(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认为:共享文明是当今人类共同创造、共同认同、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与人本身所有关系的核心价值总和,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循和促进全球化生产、生活需要的国际秩序、制度设计、文化教育、生活习性等新文明的集合。共享文明的形态包括五个方面:享权与产权并存、享权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以共享为目标、民主自由的政治形态,官民共治的社会形态,强调融合与超越的文化形态,天人合一的环境形态。李玲(北京大学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在谈到社保改革再出发时说,其实更重要的是从理念、制度到人财物配置的再次顶层设计,着力解决新时代的公平,满足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与整个国家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构成各个领域有着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新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要开始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税,改革目前支离破碎的收费制度。

新时代要建立更优雅、独立、健康的新型养老方式

秦光荣(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呈现出四个特点:中央前所未有的重视,布局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社会深入参与,各地积极探索新经验。为此,养老事业的发展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一是突出强化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重点解决好居家养老中的社区服务与功能问题;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重点是解决准入政策和体系的规范问题;三是积极推进医养结合,重点解决如何结合的体制机制问题;四是加强养老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解决人才培养、职业规范、人员待遇问题。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说:中国正在从工业化社会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和服务型社会转变,从解决衣食住行向解决娱教医养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和民生工程成为最大的经济和最大的政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国人对更优雅、更独立、更健康的新型养老方式的需求,与当前养老现状形成了矛盾,迫切需要养老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其核心是改变人们对养老和生命的态度,进而改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通过持续创新来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可以享受新型养老方式。刘从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改善城乡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城乡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助力精准扶贫、扶持老弱,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改善党群关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参保及续保的情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二是多数城乡居民选择最低档次缴费,三是待遇差距比较大,四是经办服务能力还有比较大的差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吴玉韶(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强调:养老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最缺的就是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树立新理念,引领老年人过上有为、积极、健康的新时代养老生活;要通过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发挥慈善公益、志愿服务、自助互助等社会力量的巨大潜力。

新历史条件下 “弱有所扶”将成为时代性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原有的“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两项内容,林闽钢(南京大学教授)认为:“弱有所扶”的提出将会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不但将进一步扩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范围,而且相关的“扶助”制度和能力建设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时间窗口。“弱有所扶”是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弱有所扶”的提出将会推动中国反贫困的目标从目前的绝对贫困群体转向更大规模的相对贫困群体,由此不但扩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范围,而且将会推动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对困难群体进行政策干预。为此,应推出低收入标准(线),全面开展多维贫困的监测和政策干预;推动《社会救助法》早日出台;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的政策体系;落实针对贫困儿童与家庭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面对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的新要求,刘喜堂(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认为:新时代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越来越强,要夯实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基础;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开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要组织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整治活动。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养老体系
养老生活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