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琳 图片来源/《老照片 新西藏》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18军,奉命从四川执行解放西藏、收复边疆的艰巨任务。全军广大的文艺指战员,在徒步进军西藏的艰苦岁月,坚持党的宣传工作宗旨,坚持文艺服务部队和藏区百姓的方向,在军党委的领导下,在行军、演出条件极为艰苦、简陋的情况下,雪山做幕布,草地当舞台,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自编、自演、自导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曲、话剧、歌剧、快板、腰鼓、歌曲等形式的文艺节目,宣传民族统战政策,团结藏族同胞,服务进藏部队,鼓舞士气,用美好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高原文艺战士之歌。
今天,我们穿越68年前的时空,回忆那天、那月、那些事、那些人,不免感慨万分。以下辑录的几位文艺老兵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进藏部队文艺战士的缩影。他们一路高歌,挺进高原,青春洒落了一地,浇灌格桑花开遍山野,芳华永存。
闫钦正,1928年出生,河南省项城县人。于1947年豫皖苏独立旅文工队入伍。1949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53师政治部,任宣传科宣传干事。1950年进藏。
1949年初,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文工队《白毛女》演出结束后,全体演职员合影。(闫钦正:前排拉二胡者,杨白劳扮演者:二排左一,喜儿扮演者:二排中)。
1950年,闫钦正(右)和战友在四川名山庆功会合影。
1956年西藏军区文工团在当雄慰问修建当雄机场的官兵和民工,图为女生小合唱《我的家乡日喀则》。黄崇德(右三)。
1954年,18军54师文工队为在四川金堂县剿匪部队演出歌剧《刘胡兰》,演出结束后全队合影,黄崇德(二排左二)。
黄崇德,1934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人。于1949年18军54师文工队入伍,1950年首批进藏女兵。西藏军区文工团独唱演员,先后在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担任主角,在原创舞剧《格桑迎春开》中饰演格桑,在藏17年,见证和亲历西藏军区文工团的创建和发展,多次深入部队演出,深受部队战士和群众喜爱。
王蓉瀚、涂青华夫妇,是1951年进军西藏的文艺老兵,能歌善舞、热爱艺术。1953年,在多年的藏区采风和生活积累基础上,王蓉瀚、涂青华夫妇共同创作了《毛主席的光辉》,这首脍炙人口的藏族歌曲,并迅即红遍祖国大江南北。
1956年,王蓉瀚在大昭寺广场,用藏语演唱《毛主席的光辉》,盛况空前。
王蓉瀚,1934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50年,于18军军政大学入伍,1951年,18军54 师文工队队员,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词作者。
涂青华,1929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50年,于18军53师文工队入伍,先后任音乐教员、乐队指挥和音乐创作员,艺术才华横溢。在进藏途中,先后创作(谱曲)了《进军西藏大合唱》、《毛主席的光辉》、《我们的解放军》等家喻户晓的优秀歌曲,深受人民群众爱戴。
涂青华在演奏小提琴
闫家琼,湖北省宜昌市人。1950年,首批进藏女兵,18军53师文工队队员。1952年调昌都文工队,图为1950年,进藏前夕,在四川名山姐妹合影。闫家琼(右)
下图为1954年,西藏昌都文工队的汉族同志,自编自演的藏族舞蹈,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形神兼备。闫家琼(前左一)。
陈钦甫,1933年出生,安徽省濉溪县人。1947年,于豫皖苏军区第三分区入伍,1949年,编入18军53师文工队,1950年,进藏。在53师文工队,陈钦甫同志“一专多能”,先后在话剧、腰鼓中担任角色,以及小提琴演奏,合唱指挥等。1952年,调入西藏军区文工团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1950年,在四川名山县部队驻地,53师158团进藏抢修二郎山公路举行欢送大会。图为53师文工队表演《红旗腰鼓》结束后,全体演员合影。陈钦甫(前右二)。
1950年初,四川名山百丈镇,53师文工队为159团进藏誓师暨英模表彰大会慰问演出后,表演唱《兄妹开荒》的扮演者陈钦甫(左二),与159团团部干事合影。
罗文华,1932年出生,贵州省毕节人。1949年,于18军后政文工团入伍,1950年进藏,先后参加《兄妹开荒》《歌唱解放区》《刘胡兰》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鼓舞部队士气,1954年,转入西藏军区文工团,1956年转业西藏拉萨市气象局。
1950年,《兄妹开荒》演出剧照。罗文华(左)。
穿着“列宁装”的罗文华。
1952年,《杜十娘》演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