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8-03-29 09:30
第一财经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数字证书条码限额

线下支付限额怎么办?

最近听说二维码支付遇到监管,央行发布条码支付新规,4月1日起扫码付款最高单日限额500元。以后用微信和支付宝线下支付会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Jack

微信、支付宝的线下支付将有限额?是的,央行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将在4月1日开始执行,不过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景下的消费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央行在2017年12月27日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对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条码支付业务作出了相关规定,根据不同的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对个人客户条码支付业务执行限额管理。

风险防范能力最高为A级,该等级客户单日支付限额可以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满足该等级要求采用两类及以上验证方式,必须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实际上我们要达到A级也非常简单,在微信钱包和支付宝中都可以设置启用数字证书。

风险防范能力B级客户单个银行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超过5000元。该等级也要求采用两类及以上验证方式,比如密码、指纹,但是不包括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

不足两类验证方式的为C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风险防范能力最低的D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适用于使用静态条码形式的交易。

静态条码就是我们时常看到的路边摊、小商铺自己打印挂出来的收款码,结账付款时我们需用手机微信或支付宝扫描它。

与之相对的是动态条码,就是我们在自己的手机上点开付款码,商户需用扫码枪、POS机等设备扫描它。

动态条码是不断刷新的,相对来说更安全,但需要商户安装扫码枪等设备,因此常见于中大型商户,而小商贩从成本考虑一般使用静态条码。

正因为使用静态条码的多为小商贩,比如小菜店、早点摊,500元的限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足够使用的。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收款方的小商贩并不受500元限额约束,也就是说一天收多少钱都可以,但是从一个客户手中最多只能收500元。

对于使用动态条码,由商户来“扫”我们的方式,依照央行的A、B、C等级规定,对应不同的限额规定—其实,只要开启了数字证书,基本不会受到限额影响。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张睿

微博互动专区

Vicky:最近在研究财务方面的问题。一财能做一期探讨企业财务危机应对策略的内容吗?喜欢你们的案例数据分析。

RE:嗯,不过有一个问题,企业如果真的遇到比较麻烦的财务危机,可能就不大会看杂志总结的应对策略了。

三青日安:从2009年开始看一财,也断断续续看了9年了呢。省吃俭用攒本杂志钱的日子,还偷偷梦想去一财实习工作。买不到纸质10周年特刊,特地订阅了电子版,发现新加的段落点评跟卡片分享功能超棒!喜欢!夸一夸。

RE:谢谢你的鼓励,也希望你的省吃俭用没有白费。

JustOnce:《第一财经周刊》是国内排版最好的刊物,厉害的是线上、纸媒做得一样好,还有延伸出去的好奇心。RE:过奖了!但是开心听到这种“过奖”。

zby_nuaa:2018年第2期杂志中,为什么崔鹏坐下去而董晓常站起来了呢,是身高问题吗?哈哈

RE:一般我们不会让两个人以一个姿势出现,怕大家审美疲劳。两位老师只有胖瘦区别。

小鹿寻路:今天收到三联中读赠送的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情歌何以动人—听吧,爱情,归途买到《第一财经周刊》的10周年特刊。月亮和六便士都需要。

RE:所以我们是六便士,他们是月亮吗?

读者来信

暖气太足,浪费能源

作为一枚南方人,大冬天跑去呼和浩特若干天,感受南北差异忒大。

其中之一就是屋内暖气实在太足,酒店房间的温度计可以飙到26度,而且酒店是集中供暖,没法单独调节每个房间的温度。这带来了空气极干的副作用。北方朋友告知这里的生存法则:在室内就要脱,只穿很薄的衣物,再不行就开窗户。

我非常納闷:何必把暖气弄得那么足?如此土豪,这不是能源浪费吗?就算集中供暖,为什么不能允许每个建筑、每个房间自行设置温度?技术上能解决吗?或许,这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观念问题,或者说,从根源上说是供暖收费机制问题?如果按精确的供暖量收费、而不是按房屋面积来收费,大家还会那么舍得开着窗户享受暖气吗?

—vanessa cen

RE:现在那种老式的集中供暖改装成自行设置温度,估计还是蛮难的。的确是有很多浪费的情况。

寻找真正的门槛

我在一线城市做金融IT,感觉要实现《都想实现财富自由,但挣够多少钱才能“自由”呢?》里说的财富自由,很困难。虽然在打工群体中,我的收入还算可以,但所谓自由的时间,还是比较少。身边实现财富自由的人非常少,为数不多的几个,不是家里拆迁获得了相对可观的“启动资金”,在稳健投资的大潮中立于不败;就是迎娶了有家族企业的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虽然并不怎么羡慕,但我想说,这类人的共同点,其实是我们更容易关注身边有原始财富积累的成功案例。

其实我并不喜欢技术,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文艺思想。不是每个行业都能让你致富,但你总能在某些长期的经历中获得满足。财富是否自由,对门槛外的大多数来说,已经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了。付出和收获的平衡、健康与事业的平衡、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感悟,才是需要大家找到的“门槛”。它们可能比单纯追求财富自由要更实际一些。或许某些时候,你就能在某些观察中挖掘到自己的金矿,一切切莫操之过急。

—Erixus

RE:不是每个行业都能致富,的确如此,焦虑也焦虑不来,反倒更添愁苦。目标和胃口都不必强撑那么大,上来就谈财务自由。

人才经济学VS经济学人才

毋庸置疑,培养人才就是在助力经济发展,反过来,我们又看到无数精英在奔向金融、经济。在近年热门专业排行榜中,金融学、经济学总是赫然在列,金融学更常常位于榜首。

对于学经济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一桩好事。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我认为恐怕这是人才的流失和社会的浮躁。清华施一公教授2014年就曾抱怨:“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究其根本,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高中生报考信息缺失。我看到周围人对未来的迷茫,由于忙于考试,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对未来的讲解,同學们对专业的认知如同盲人摸象。

2 高中生兴趣培养缺失。过于专注于一个目标,学生不仅会对这项任务害怕,还会疲于探索和发展其他兴趣。

3 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不是厚黑学的书在教我们诈,是我们催生了厚黑学的书,人人都想有捷径可走,于是都堵在风口。

4 科研者薪资水平。如果搞科研只是单单依靠情怀,那么恐怕会流失大量精尖人才(流失到了财富的搬运工作,而不是产出工作)。

只是个人想法,不知一财君会怎么想呢?

—想了一夜

RE:对你提到的第三点的解释不太认同,人往高处走是自然现象。在这些方面,利己主义是没有问题的。某个专业高居榜首不必过于讶异,你这么想吧,他们集体犯蠢的几率真的大吗?都不笨的。

本周我推荐

当时风貌

俄罗斯艺术家 M a s h a Ivashintsova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参加了很多地下摄影运动。最近她藏在阁楼的3万多张照片被女儿发现,这些照片展示了20世纪苏联的社会风貌。

上榜理由:世界总有相似的灵 魂

推荐人:八纬

猜你喜欢
数字证书条码限额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
条码微站
热线互动
森林法修改下放采伐限额审批权
国务院关于全国“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批复
当心黑客利用数字证书的漏洞
基于数字证书的军事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支付限额对网购毫无影响
管理好系统中的数字证书
实例分析代建制项目变更授权限额值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