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蕊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01)
对作品的曲式分析是学习钢琴弹奏必须掌握的知识。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对所弹的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的不多。很多人对曲子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用心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没有深刻的了解,未能挖掘和展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钢琴演奏者要想把作品完美地演绎出来,就要了解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创作手段和音乐特点等,要与作曲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默契,因此,曲式分析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
曲式分析的目的是把作品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来。演奏者应改变抓谱就弹的习惯,无论大小作品,都要先进行曲式分析。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失聪之后写成的,如果贝多芬不是对所写曲子早有心谱的话,是很难写出这部令世人瞩目的交响曲的。钢琴弹奏中,由于节奏多变,繁杂的音符时有出现,如果不进行曲式分析,演奏出来的效果定会索然无味、没有生命力。只有对钢琴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曲式分析,才能把握好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弹奏流水时,就要给人一种流水在动的感觉;弹奏悲伤曲目时,就该使人感觉到凄凉、无奈;弹奏激昂曲目时,就要给人亢奋、激昂、向上的感觉。
首先,要通观全谱,特别要注意调式调性、音乐织体的转换等。其次,将作品划分为若干个部分,进行调性、调式分析。如果是以奏鸣曲形式写出的作品,还要弄清主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的结构、特点、调性、调式转换等问题,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作出总体的曲式分析。
以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为例。这首作品创作于1785年10月,总体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g小调,奏鸣曲式,快板,4/4拍;第二乐章为bB大调,奏鸣曲式,行板,3/8拍;第三乐章为G大调,回旋曲式,快板,2/2拍。要想弹奏好这部作品,就要把三个乐章中的每个小节全部进行分析,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弹奏和行进,还要对作者创作的目的、背景、环境及当时的心情有所了解。
在第一乐章中,第1~99小节为呈示部。第74~77小节,钢琴与小提琴声部用卡农的形式重现弦乐三重奏的主题旋律,然后渐进结束部。第100~140小节为展开部。从第100小节开始,通过转调,即g小调-bE大调-c小调,最终进入展开部的主题旋律。第104小节为钢琴单独演奏旋律。从第112小节开始,中、小提琴便以卡农的形式重现之前钢琴的旋律。不同的是,钢琴演奏时是c小调,而弦乐是在bE大调上演奏。大提琴声部则把钢琴左手的声部接了过来,继续均匀而平稳地演奏。但没多久,钢琴又接回大提琴的声部。可以看出,要做到衔接到位、音色统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难度。第141~223小节为再现部。与大多数奏鸣曲式一样,再现部到最终都留在主调性g小调上。第224~251小节为收尾部。比较有趣的是,收尾部开头看似与呈示部的主题相同,但钢琴声部的一个bE音就把尾声部直接带到了紧张又宏伟的高潮。这时所有声部都在不断地重复和强调彼此,乐曲越来越激情洋溢,最后以干净利落的符点式节奏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的开头是钢琴独自演奏主题旋律。从第9小节开始,弦乐声部与钢琴一起演奏主题旋律。从第122小节开始,32分音符的律动一直没有停歇:由大提琴声部转到小提琴声部,之后转到中提琴。第142小节钢琴演奏32分音符直到尾声,音域也由高亢、悠扬向平稳、低沉发展。
第三乐章是活泼、奔放的曲风。开头A段弱起小节,以及带有小连线和跳音的8分音符,足以证明主题旋律是多么活泼、生机勃勃。在第8小节,弦乐加入。B段中,在第60小节钢琴竟然出现了莫扎特钢琴独奏作品《回旋曲KV485》中的主题旋律。第101小节钢琴声部把第93小节小提琴主题旋律部分用变奏—三连音的形式重复演奏。第135小节,A段又一次出现。第169小节,钢琴作为对话形式展示新主题。第193小节与169小节相同,只是弦乐与钢琴声部互换。小、中、大提琴作为弦乐三重奏出现,相互交织、声部紧凑、密不可分;而钢琴作为独奏乐器演奏。在第一乐章开始的半分钟时,钢琴和弦乐在一问一答中结合得非常漂亮,乐曲已经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来了,直至曲终,一直是以奔放、活泼、开朗、轻快的旋律在行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结构都是由各个部分连起来组成的。演奏者如果很清楚自己所弹奏乐曲的部位、结构功能与前后各部位的关系,就会胸有成竹,轻松驾驭全局的弹奏,这与凭记忆弹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曲家创作的出发点以及想表现的思想内容风格各异,这要求演奏者对每部作品的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尽量忠实于音乐作品原有的风格和结构,揣摩和领悟作曲家的意图。
节奏是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最原始的音乐活动就是从节奏开始的。如果旋律是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和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由此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2]。因此,在进行作品分析时,要掌握作品有多少节奏单位以及音型模式,并要结合节拍和动机的因素对节奏进行整理和分类。速度与音乐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同一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3]。所以,在弹奏钢琴作品时,要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的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包括时值的要求等。只有尊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按照作品的要求去做,才能收获好的演出效果。
力度是音乐作品中语气结构的具体体现。如果弹奏的乐句里需要用多种力度处理时,那就不能只用一种力度来处理,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展示作品,甚至曲解作品。
背景分析就是对与作品相关的历史年代、创作目的、创作风格等与作品相关的各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如分析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这首作品创作于1785年10月,是莫扎特钢琴作品产出的旺盛时期。这首作品当时被人们誉为“想象与和谐的闪光”,音乐中表达了和谐美好、抒情柔和的色彩,使人感觉幸福而安逸。但这个时期的莫扎特无论心情还是现实生活都非常不如人意,家人病重,生活贫困,他夜以继日地写作换取微薄的收入。但为什么莫扎特却能创作出如此乐观又表达和谐的作品呢?这与莫扎特乐观的性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的需求有关。如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弹奏这首作品就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