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芮
中共中央于2015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了一系列具体的产业政策,为完成“五年规划”的任务,对各行业进行了发展规划、颁布了新的产业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政策作为政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手段,正有效的推动着产业的发展。
产业政策的转型升级、精准发力是我国政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迫切要求和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中小企业经营成本过高以及融资困难等方面因素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尽管政府、银行等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资产总量较少、经营风险大,信用风险高和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导致现代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可以借助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融资,而这种融资的阻碍就是信用的问题,也是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供应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为了获取供应商的信任,中小企业应该大力争取产业政策的优惠政策,让供应商观察到企业前景好和经营效益高的信号,给予企业更多的商业信用。
目前学术届鲜有文献研究宏观产业政策对商业信用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本文选择立足于产业政策视角,从理论上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在产业政策支持和不支持下获取商业信用对企业的影响,进而提出关于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对策以及分析政府如何调整产业政策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高的商业信用。这进一步完善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开阔了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研究视角,且丰富了产业政策与商业信用的相关文献。而且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展以来,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并且实施的这些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产业政策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政策的实施能够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滋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企业面临外部融资约束。境内外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融资企业拥有更多关于融资的信息,往往会利用信息优势,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倾向,侵占债权人利益,减少公司的代理成本和融资成本。而且当债权方无法识别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只能获得融资企业对其获取未来收益的承诺,其承诺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投资方决策的信心。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偏好向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发放贷款,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政府通过实施对特定行业的产业政策,促使银行为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提供贷款,降低因信贷歧视给企业带来的融资约束。同时,受产业政策影响的行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商业信用,因此银行更愿意贷款给这些信誉高的企业、供应商也更愿意与其长期合作下去。
另外,企业收不到银行的信贷支持时,常常会转而求助于卖方提供商业信用,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商业信用能够很好地克服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商业信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和外部金融环境较差的中小企业而言,商业信用对其融资帮助更大。
产业政策的实施能够推动银行或者供应商资本与企业资本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使得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压力大为缓解。
国家出台的宏观产业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传递功能,会向外界和利益相关者传递信号,受产业政策影响的企业,市场会调高对鼓励行业的预期,增强企业对其发展前景的认同,并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如果企业向外界释放公司运营良好等积极的信号,则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投资,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如果企业存在融资困境和运营风险等问题,就会向外界传递消极的信号,银行等债权人接收到不利的信息,就会提高其放贷成本,以保护其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产业政策是政府的一种弹性较强的政策手段,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水平,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对外投资和经营发展。商业信用的增长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此时企业能够获得银行更多的信用贷款、或占用与供应商之间的周转资金。通常认为,政府实施产业优惠政策,主要不是为了让企业靠政府的资金盘活其衰败的业绩,而是想发挥杠杆效应,撬动企业增加投资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在规模效应下,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技术实力,增加产出,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当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应用于企业的投资安排时,通过投资税收抵免、投资扣除、所得税优惠对投资进行税收刺激,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还能够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所以当企业处于产业政策激励的行业中,利好的政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实力并提高了其商业信用,中小企业拥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后,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企业的投资效率,此时企业可以利用这部分商业信用占用的资金更好地进行投资或转向其他领域投资。
如若企业能利用政府出台的有利的产业政策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会使市场调高对鼓励行业的预期,进一步刺激企业投资,并改善融资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规避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及融资后的道德风险。
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看得见的手”,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有限的资源重新分配方面起到重要重要,从而能够鼓励先进的产业和企业,去落后产能,带动经济的长期良好健康的发展。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等原因比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面临更高的融资约束,更难获取信贷资源,因此企业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产业政策对于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引导资本的流动,因此当中小企业获得产业政策支持时,将提高其获得信贷融资的能力。产业政策支持和激励的行业,政府会实施一定的干预,给予税收优惠或相关补贴,为企业进行经营和研发活动承担风险,从而激励企业增加新产品投入和持续经营的资本,提高产出,进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时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财务指标就会向外界传递一种好的信号,这可能会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
第一、为实现国家“五年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政府会放松对鼓励性行业的银行信贷审批,将大量的资源引向被鼓励行业,进而缓解企业生存和经营活动面临的信贷约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政府会给予该行业一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融资额度就会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将产生较高的商业信用担保预期,进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缓解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
第二、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是税收鼓励的主要对象,政府通过对各行业减税降费,给予一定的优惠让利,营造行业内竞争的氛围、激发企业间创新的活力,当供应商观察到企业的动向和经营状况,就会愿意为这些企业提供较多的商业信用,企业便可占用更多的资金帮助公司成长与发展。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资金供求双方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其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是阻碍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而产业政策则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利手段,能降低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产业政策通过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手段对行业及企业进行调控,政府可以采取补贴、利率差异化或行业管制等方式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引导资金的流向,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方向前进。而受鼓励和支持的企业则向市场和供应商传递出一种行业发展好和经营效益高的信号,而且企业会收到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这会让供应商对企业施予更大的信任,扩大对企业的商业信用额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信任感能够为企业获取更多的资金,提高其还款能力,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规避违约风险提供了保障。
产业政策的实施往往伴随着信贷鼓励等扶持手段,政府将资金流引向更需要发展的地区和行业,如果企业能够顺势而上,把握机遇,改善其经营环境,向市场释放强烈的可投资盈利信号,那么企业既可以获得投资机遇,又能够向供应商展示出其发展前景广阔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强的信号。企业向商业信用提供者传递出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获取资金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降低了企业对商业信用提供者的违约风险。因此,提高了商业信用提供者对企业的信赖和信用评价,从而增加其对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因此会向债权人传递一种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的消极信号,债权人会在与企业建立债务契约时,通过提高对该企业的融资成本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增加风险补偿,从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的增加和融资约束的加重。因此供应商为了实现长期利益,愿意与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由此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将帮助其提高还款能力,降低违约风险,实现企业持续良好的经营,获得更大的利润。
产业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帮助企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
首先,政府处在企业与市场的中间位置,应提升政策的透明度,有效提升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水平。政府应确保产业政策本身的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尽可能符合实际需求又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产业政策,这样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商业信用。
其次,政府应健全财政资金扶持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环境,提高财政、信贷的绩效。政府应优化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运用行业限额管理的工具,促进信用逐步向高端、先进、绿色、环保的优质客户配置,促进商业信用机制合理运营。
最后,应该增加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为有效地发挥产业政策对商业信用的作用,必然需要通过政府补贴与财税倾斜等方式支持需要发展的产业与行业。
中小企业处在中国的经济转轨时期,但一直受到政策歧视和信贷歧视,导致其无法迅速扩大运营规模,不能进入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里。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弱,而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并没有照顾到中小企业,歧视的产生使得企业没有好的机遇以及无法抓住机遇,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以及不被外界看好缺乏投资。
因此,当这样的机遇出现——政府实施产业政策激励、扶持相关重点行业,中小企业首要考虑的是抓住这些机遇,迅速投资,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利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帮助企业获得信誉。当供应商看到企业增加投资、获得融资后,就会更愿意提供给企业较高的商业信用,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者保护程度低的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不断降低企业运行及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在产业政策选择及税收力度上应有所保留。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投资者保护的程度相对较高,投资环境好,则需要加大通过产业政策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动力、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第一、为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需要深入评估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的绩效,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税务部门通过税收优惠,两种手段配合使用,以达到产业政策目标。具体是:政府要继续加大金融、财政税收等各方面改革,逐步消除中小企业在信贷、财税、市场进入政策等方面的歧视。对税务部门来说,应针对不同类型产业和微观主体,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税收优惠来促进其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拥有更好的信誉和发展前景。政府和税务部门也要定期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实施过程的反馈及后期评估,及时修正产业政策的不足,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为后面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支持。
第二、中小企业方面首先应强化自身建设,中小企业应秉承诚信经营原则,恪守财务管理规范,确保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完善会计记账,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资质和信誉度。其次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信任将成为中小企业生存的根基所在,更是融资中的重要衡量指标。
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经营主体的商业信用交易制度。具体包括:首先应加强中小企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降低交易结算和增信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次是完善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制度结构,适度放宽企业间商业信用交易的准入条件,搭建中小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平等的商业往来平台,避免由于准入歧视而造成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分配资源不合理;建立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的信用期限管理体系,赋予中小企业更多的商业信用期限选择期,增加灵活性。
最后建议企业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一,在现有产业政策下,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消除商业信用违约风险防控的空白点;第二,建立商业信用违约风险隔离机制,屏蔽外部风险、社会风险等因素干扰,防范商业信用等社会金融风险向非法集资方向扩散;第三,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征信系统等全面了解供应商的合作意愿,归集、解析、拼合、构建高效的供应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持续探索信用准入、评级授权、风险控制、审批流程的创新;第四,突出风险防控重点,完善供应商的经营管理,对供应商还款期限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制定风险处置方案,确保稳步经营,在政府产业政策的配合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规避因商业信用带来的违约风险,控制不发生大规模风险的可能。
本文将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独特的宏观产业政策作为研究背景,将宏观产业政策与微观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行为相结合,揭示了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商业信用融资,从一个侧面为宏观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和决策提供了证据,同时为企业提高商业信用提供新的途径,并且为政府完善政策制定、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提供借鉴。产业政策的出台可以影响并提高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当前的产业政策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融资、投资效率以及降低相应的违约风险。那么未来产业政策应该如何制定,以提高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这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微观企业提高商业信用缓解融资约束具有现实意义。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给政府、税务部门和企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健全财政资金扶持体系、优化商业信用资源配置;其次企业应在产业政策实施时抓住机遇,迅速投资,努力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然后政府、税务部门和企业要协同发力,共同促进企业提高商业信用;最后应完善企业商业信用制度,健全违约风险预警机制。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如何定量的分析该问题并运用实证研究进行佐证,如何对某一具体的产业政策对商业信用的影响进行量化判断,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本文也缺少更有效的数据,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