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钟林凤 谭 诤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而研学旅行推进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安全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研学旅行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以构建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体系。
研学旅行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在旅行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研学旅行由学校组织和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与其他活动相比,研学旅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研学旅行具有综合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教育性等特点。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安全方面,中小学生是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偏差,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中小学生年龄偏小,很多中小学生对研学旅行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盲目性和随意性比较大。虽然对研学旅行充满了积极性,由于欠缺校外活动的经验,自理能力偏弱,生活知识偏少,不知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由此,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就无可置疑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研学旅行是一项校外活动,注重体验性和探究性。与传统的学校课程相比,有明显的挑战性及探险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单一,面临突发或新问题时常常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心理素质不好的话,当学生遇到突发危险时,就会表现得很紧张,就会出现慌乱和手忙脚乱的情况。目前来说,大部分学生缺乏校外实践经验,心理素质普遍偏差。
在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组织难度大,往往会出现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敷衍了事,导致学生的安全教育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而且,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老师少,学生多,负责管理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缺少专业化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组织经验不足,学校策划方案不周密等原因,容易导致中小学生缺乏安全教育。即使有安全教育,由于缺乏安全教育资源,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思想上不太重视,内容趋于形式化。
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其各方面的构建还不够成熟,所以,亟需探索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以确保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推进。
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教师的教学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应急处理能力、防范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意识。具体操作可以利用“全国高等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师发展在线”对专职教师进行研学旅行理论培训,教育部专门指派专业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实践技能培训,并颁发资格证书。第三,积极做好研学旅行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参与者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并树立参与者的自我安全意识。第四,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
学校是研学旅行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如果学校要进一步防范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大力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制度,强化研学旅行的安全培训,同时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然后,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对研学旅行组织者的管理,建立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专业化的水平和能力。最后,学校、学生、各部门都必须对研学旅行的基地、器材、设备等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深入挖掘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当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地认识,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越来越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表现能力。学校还需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是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从发生的概率上看,研学旅行的安全事故是必然中的偶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预防措施;研学旅行安全问题的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须理智冷静地面对,并且做好救援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安全事故法律责任追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