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文,杨丽超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认为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要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他的这一系列理论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更加深厚丰富的内涵、更加神圣伟大的使命,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厚滋养和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言诗文的德育因素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使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极其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各种主张。有的承认道德品质是德育的最重要部分,有的认为完整的人格是德育的最重要部分,有的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等等。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德育显得更为突出,也更加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德”是必修的功课。
时下有人习惯将德育狭隘地置于思想品德课、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专门进行品德思想教育的课程中,并将德育重任完全交给上述课程的任课教师,这种想法已经过时并存在极大缺陷。本文所说的德育是广义的德育,要求学校一切人员都具备传授德育的知识和技能。每个学生对本民族语言具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语文科目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有极强的作用,这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初中文言诗文是经过严格筛选才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言诗文经历洗涤和淘沥,在当今仍被作为古典文化的精髓,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子:在2007年版初中语文课本当中,文言诗文的总数为61篇,所占比例较小;新编写的部编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增强了文言诗文的广博性,初中古诗文选篇变为122篇,占所有选篇的一半比例,与人教版相比有很大提高。如果文言诗文的重要性和教育性有所消退的话,部编本语文教材不可能对文言诗文进行增加。教育部也明确规定,要增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产生并承传至今,能够通过现代价值转换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发展自信、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在初中文言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可以说,德育效应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这种动因所产生的德育现象。德育效应不应局限在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这样狭隘的范围之内,而应广泛深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1.初中文言诗文的内容对德育的积极因素
初中文言诗文的内容丰富,饱含爱国主义、仁爱慈悲、勤俭节约、谦卑好学、胸怀宽广、乐观无畏等思想情感。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颔联、颈联在描写作者船只停泊北固山下、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陈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之情,饱含游子的壮志与柔情。教师传授这篇诗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祖国的大好光景,并教育学生不论身在何处都要知恩感恩。再如《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的朋友因为陈太丘没有等待他而先走,口出不逊言辞,表达自己的愤怒,而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被这言语训斥得羞愧难当。七岁孩童便能够清楚辨别“无信”“无礼”,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陈太丘对儿子的德育是极其全面而严格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应着重把握“礼”与“信”方面的德育。“礼”在当今可以理解为礼仪、礼节,对代他人应该以礼相待,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信”则主要指做人要言而有信,切忌信口雌黄。
2.教师施教的德育自觉因素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导者,其在课堂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和品质。有教师在教授文言诗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经常渗透做人的道理和准则。如《蝜蝂传》中,蝜蝂小虫贪多而丧命,比喻某些人贪得无厌,反而会遭致丧命的危险。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师施教的德育自觉影响着德育效应。
教育必须追求教育效应的有效化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德育的效应相对隐性,德育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显现。因此,分析德育的效应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分析德育效应,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德育正效应
德育正效应就是指师生共同作用下,教师的渗透与学生的主动接受成正比,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的越多,具有自觉性、自发性、主动性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就越理想。如在课堂上讲授杜甫《春望》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之情。杜甫的美好节操会激起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2.德育负效应
德育负效应是指在教育过程当中,某些学生联想到反面内容,造成局部思维反向思考。学生如果缺少自觉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就容易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分歧。比如讲屈原的《离骚》时,屈原爱国忧民、为国尽忠却没有得到回应,最后悲痛欲绝而亡的经历,可能会使一些学生认为好人未必会有好报,甚至认为帮助他人与己无关,这便是德育负效应的体现。
3.德育零效应
德育零效应是指德育工作对某些学生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提到宁静、节俭、淡泊、专心、严谨、稳重等品格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也着重强调学生应养成勤俭朴素、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稳重严肃等性格品质,但某些学生自觉性很差,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毫无认识或存在认知偏差,这是德育零效应的体现。
4.德育潜效应
德育潜效应是指德育工作暂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但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对某一事件或某一堂课的表现凸显出正效应。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学生在潜意识里可能已经接受了德育渗透,只是当其心灵受到震撼的时候,才真正地将正效应发挥出来。比如讲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教育学生站得高才能看得越远的道理,学生对此不一定会有及时反应。但在学习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共鸣,从而将正效应激发出来,这便是德育潜效应的体现。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行文言诗文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教育时,无论出现负效应还是零效应,教师都应该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德育工作充满信心,这将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初中文言诗文渗透德育工作,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国家和民族栋梁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