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远祥
(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P61)此外“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1](P69)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有着新气象和新作为的坚强的党来领导,而坚强的党又必须要有一个个的有着共同精神家园的党员来共同构建。
毛泽东曾经把政党精神的伟力称为精神原子弹。共产党人的精神原子弹,要比物质原子弹要强大得多。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在守护共产党人的强大战斗力,就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保持绵绵不断的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战胜了各个时期的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新的胜利。这其中有着无数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执著奋斗,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才取得了当前的巨大成就。而共产党人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能够不忘初心,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像邓小平曾经指出的那样:“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P144)
具体来看,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重要性。首先,坚守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的魂。在清代袁枚所著的《子不语》第一卷《南昌士人》中,有这么一句话:“识者曰: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魂在,则其人也;魂去,则非其人也。”其中的怪力乱神之言,自然不可相信,但是其中蕴含的关于“魂”对人的重要性的解读,被后世广泛引用。在此引申一下则为:“人无精神不人,党无精神不党。”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即相当于共产党人的“魂”,没有这个“魂”,共产党人也不能称之为共产党人。
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1](P61)精神懈怠的危险是当前党面临的首要风险,这一风险其实就是一部分共产党人丧失精神家园,丢了共产党人的“魂”所造成的。
精神家园曾经是一辈又一辈的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他们坚守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和平时期,在一个已经长期执政并将继续长期执政的政党中,长期稳定的执政使党内很多党员干部容易丢失共产党人的魂,他们丧失了可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精神家园,严重缺乏理想信念,最终导致很多人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反面,很多党员干部甚至违法乱纪,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其次,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广大党员干部明辨是非的需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1](P15)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论断。要获得“伟大斗争”的胜利,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矛盾,共产党人首先需要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时刻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明辨是非是获得“伟大斗争”胜利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各种思潮鱼龙混杂的新时期,明辨是非显得非常有必要。当前“非毛化”等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化神话“公民社会”、要求绝对的“新闻自由”、形形色色的“民主化”等光怪陆离的错误思潮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有的知名学者甚至为之摇旗呐喊。这些错误思潮无孔不入地冲击和考验着共产党人,消极地影响着共产党人的思想。面对这些严峻的考验,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坚守得好,就有了一道明辨是非的精神屏障,就有了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有效工具。
第三,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时期,我党都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一切依靠群众,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人就必须要注重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时刻注重自身的形象,在革命时期,我们体现了自身和传统势力之间的区别,体现了我们是一种新型的政党,这种政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并最终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我们获得革命胜利的关键之一。在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不动摇,努力塑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当然,作为一个有着近9000万党员(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44.7万名)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是一项异常艰辛的工作。当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问题依然存在,如腐败问题依然多发高发,“老虎”“苍蝇”依然层出不穷。我们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治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思想建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思想建党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
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3]具体来说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应该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灵魂。2017年9月29日下午,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灵魂应该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包括马恩创立和列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守了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也就坚守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灵魂。当前我们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时也要把握十八大以来的最新时代课题,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P20)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基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基石,应该就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有一个思想工具,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的自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自己认识世界的思想路线,这条路线被概括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在大多数历史阶段,我们很好地坚持了这条思想路线,但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也犯过有所偏离的错误。在这些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和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守密切相关,而中国共产党人所经历的那些错误和曲折,大多也都是因为我们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总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P695)
第三,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精神栅栏。如果把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比喻成一个圆圈,圆圈之内的内容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圆圈之外的内容,则是其他性质政党的精神家园,那么这个圆圈的圆周栅栏就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从这个方面来讲,可以说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精神栅栏,它们把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其他党派隔开,体现了自身的特色与特殊的坚守。共产党人要严格按照党的性质和宗旨来要求自己,要严格按照党的性质和宗旨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把他们排除在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之外。
共产党人要自觉地坚定党的性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敢于同精神领域的一切问题作斗争,要以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清除思想毒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四,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内容,不能缺少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融入。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多是必须要继承发展的,这种继承发展就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历史传承。时代精神则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该时代体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促进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新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是共产党人构建精神家园的最新精神来源,体现了精神家园的与时俱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般是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甚至于已经内化的精神力量。共产党人可以将这种共同的精神力量作为团结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利用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这个时代共同的时代精神来凝聚人心,共同奋斗。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那样:“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2](P190)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现实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能够被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建设目标、社会发展目标、人的基本价值追求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中国共产党在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追求目标。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P42)按十九大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家园的现实道德规范。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德”来作为其现实的道德规范。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执政党的组成成员,既要以天下为己任,遵守国家层面的“德”,社会层面的“德”,更要遵守个人层面的“德”,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修身治国平天下。
要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首先,要加强党性教育以增强对指导思想的理性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这体现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党性教育的重视。
加强党性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是为了牢记相关的党性原则理论文本,而是通过加强党性教育的形式,来增强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认同,进而内化相关理想信念,用以指导具体工作,推动相关实践的开展。
其次,要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还要注重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P284)要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要注重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注重实践、潜心实践,要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共产党人要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精神家园的升华。精神家园需要通过实践来升华来发展。共产党人还需要认识到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目的,还是要落在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上。
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不忘初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想实现当前的奋斗目标,一是要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二是要努力奋斗,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走向深入。
最后,要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要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执政为民。在十九大报告的开篇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P1)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P21)人民的拥护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的关键之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处在军事力量的弱势地位,最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在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变革,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经济文化全面落后的国家,开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国人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而这些飞跃,无一例外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得来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时期就形成的革命的核心理念,它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离开了为人民服务,革命和执政对于无产阶级政党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6]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P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求共产党人要始终心怀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执政为民,只有做到这一点,共产党人的事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成为整个中国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保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13-05-13.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董镒.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9,(9):1.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