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琳
(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翼王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其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军队征服了清军,得到清政府将领至高评价,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说:“余询逆首才能及各伪王优劣,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1](P374)一直以来,自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后,认为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的观点代有人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后人也多从晚清政府记载的资料给予阐述。然而,这些晚清政府记载的资料虽未必存在记载讹误之说,但存在一家之言的嫌疑,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公允性。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石达开本人的功劳早已是有目共睹,后人也是多所肯定,本文不敢标新立异,只是从客观事件而言,或许真存在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一事。于此,本文尝试以石达开创作的白龙洞题壁诗为史料,从题壁诗的诗刻体例及诗作背景等内容来考证石达开最终走上了分裂主义的道路一事。
会仙山白龙洞题壁诗是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后移师辗转广西庆远(属于宜山)期间所刻下的。对于此题壁诗,后人多从它是表达了石达开登高赋诗、毁佛崇天帝等方面给予阐述和理解。不可否认,如此认识并没有错误,但偏离了石达开创作此诗的目的且没有从深层次挖掘此诗所蕴含的史料价值,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白龙洞题壁诗究竟刻了什么内容。据《宜州碑刻集》记载,宜山(今叫宜州)会仙山白龙洞题壁诗部分内容如下: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予于政暇皆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勒石,以为世述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翼王诗: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2](P139)
从上面题壁诗整体意思而言,其仍遵循着太平天国的官方体制和拜上帝会思想,表达了石达开登高赋诗和阐述毁佛崇天帝等内容,这也是当今诸多学者所持的观点,且当时庆远确实发生毁佛斥道情况。据《宜山县旧志》载:“记南山寺由来久矣,历宋元明兴替,更至国朝来,踵事增修规模。于是,凡备郡人士嬉春销夏多于此乎,在亦市嚣外一胜境也。咸丰九年,金陵发匪窜粤,踞郡治数月,民庐佛刹荡为邱墟,昔之鳞次翠飞者为荆榛狐狸之区,不独此寺为然也。”[3](P122)据此记载,可以发现南山寺兴衰历程。南山寺于咸丰九年(1859)毁坏严重。咸丰九年(1859)也是石达开入湘发动“宝庆会战”失败后被迫退入广西庆远修整之年,据《太平天国史》载:“(咸丰)已未九年正月(1859年),遂从南安分两路西入湖南,打算从宝庆、常德、荆、宜入四川。二月,克桂扬州,旋克嘉禾、东安,分攻永州、祁阳、道州、新宁等地,进围宝庆。清湖南巡抚骆秉章集各路军抵御。达开攻宝庆不下,七月,改道回广西,攻桂林又不下。九月,撤桂林围,向西南攻克庆远,分攻宾州、南宁各郡。”[4](P1822)石达开于(咸丰)已未九年(1859)攻克庆远,那么,南山寺于咸丰九年(1859)被破坏一事,必与石达开班师攻克庆远有关。
白龙洞题壁诗作为太平天国重要的遗迹之一,也是真迹。如果题壁诗只是表达了石达开登高赋诗、游览玩洞和阐述毁佛崇天帝等内容,想必就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然而,倘若结合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和移师庆远之后的所作所为的背景,题壁诗实则是石达开走上分裂主义道路的产物。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释读题壁诗一诗内容。
如要解读石达开创作此题壁诗的目的和更深层次挖掘此题壁诗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我们需先从题壁诗的诗刻体例和内容来研读。据笔者登山实地考察和《宜州碑刻集》记载,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部分内容如下: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予于政暇皆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勒石,以为世述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翼王诗: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5](P139)从整块题壁诗编排而言,题壁诗的开头是石达开的序文,“太平天国庚申十年”抬“三格”,次为石达开的诗,后署名“翼王题”三字并抬“两格”,诗中“天帝”两字抬“四格”,后面是元宰张遂谋、地台右宰辅石蔡亲、户部大中丞肖寿鐄、礼部大中丞周竹岐、兵部大中丞李遇隆、礼部尚书孔之昭、户部尚书李岚谷、礼部尚书陈宝森、工部大中丞吕玉衡和精忠大桂国朱衣点等人的和诗,且张遂谋诗的“王”字、石蔡亲诗的“贵”字、肖寿鐄诗的“大王”两字、孔之昭诗的“驾”等特殊字眼皆空一格。*以上内容是笔者现场考证,并参考了王克荣先生《广西宜山县白龙洞石达开诗刻跋》一文。整个石面平滑顺手,边沿规整美观,题壁诗的诗刻体例、行文规范和内容大体上是符合太平天国制度和习惯的。然而,细究之下,题壁诗个别诗刻内容和一些诗刻体例是否遵循太平天国的规章制度是值得商榷的。譬如,题壁诗部分内容使用“抬头”和“空格”等格式,表看是推尊石达开,是沿袭了太平天国一贯的规章制度和习惯,实则是暗含着很深的政治信号和分裂主义举动,是有悖于太平天国制度规范的。
我们认为,题壁诗中“翼王题”三字抬“两格”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在太平天国的称呼、家册和洗礼等制度中,唯有“天王”洪秀全才抬“两格”,其他皆空一格,抬“两格”的做法表面看是石达开部下推尊石达开,实则是僭越之举。再者,关键的“翼王题”三字漏掉了“五千岁”封号头衔。如此重要的石刻诗文,此举想必并非疏忽而漏掉的。太平天国在1851年的永安建制中,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等将领在论功行赏时是明确授予头衔的。据《资治通鉴续纪》记载:“官兵移阳朔,会攻永安,洪秀全众知不可敌,有散志,杨秀清独建册封王以羁縻之。丁未,封杨秀清为东王、称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6](P402)自太平天国对各将领封号授爵之后,各受封的将领在以后的诏令抑或谕凭中都附上“几千岁”封号头衔,形同权力至上的法律约束力。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册太平天国葵好三年新刻旨准颁行的《旧遗诏圣书》“创世传”,这是国内的孤本。[7](P274)在这珍品的封面里,记载着太平天国给青阳刘悔庵等谕凭,且此谕凭的部分抄录如下:“师帅韦大人九月二十三到青阳,刘悔庵等进贡纹银五百两、猪二十只、鸡百只、鸭百只、熟米二十石。有贡单执照为凭。十月二十二日,刘悔庵等三十三人赴安徽进贡,翼王五千岁比给诰谕、训谕及旨准颁行十三部。”[8](P4)在此谕凭中,是明确载上“翼王五千岁”的,且此谕凭是葵好三年(1853)旨准,永安建制于1851年确立,此谕凭是遵守了太平天国永安建制的官制礼文。而石达开班师攻克庆远是1859年,白龙洞题壁诗的诗作时间为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因此,此题壁诗并没有沿袭太平天国永安建制的官制礼文和一贯的做法,“翼王题”三字未附上翼王头衔“五千岁”的做法是不符合太平天国的官方礼制和习惯的。
白龙洞题壁诗作为如此重要的石刻诗文,是石达开率兵点将和地位的重要体现,其政治意义和地位丝毫不亚于太平天国葵好三年新刻旨准颁行的《旧遗诏圣书》“创世传”。而石达开自率军离开庆远北上入川后,所辖的训谕也没附上“五千字”三字,如现存有石达开抵达大渡河之时给松林土地千户王应元训谕当中,并没有附上“五千岁”头衔。其训谕内容如下:“真天命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为谕松林地总领王千户贤台知悉:‘缘予恭奉天命,亲统雄狮,辅佐圣主,恢复大夏,路径此地,非取斯土。……为此谕到之时,限午刻急速回文,以决攻取,不得迟延,自误机宜。特此为谕。’”[9](P160)种种迹象表明,“翼王题”三字并无附上“五千岁”头衔,诸多此类举动绝非疏忽漏掉,如此有弦外之音而又广而告之的政治举动,已是有悖于太平天国的规章制度和习惯的。然而,单凭借题壁诗一诗体例及内容就论证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理由未免太过牵强。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探讨石达开加入太平天国的来龙去脉以及题壁诗的创作背景,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坐实题壁诗是石达开走上分裂主义道路的产物。
要论证题壁诗是石达开走上分裂主义道路的产物,还需追本溯源,从石达开一开始参加太平天国一事说起。据《翼王家世考》:“道光晚年,天王洪秀全与南王冯云山在桂平宣传宗教,同时运动革命,到处物色英雄,同谋大事,因而闻翼王之威信,设法接纳,倾心布腹,王固深明民族大义者,即拜入上帝会。”[10](P121)从材料“因而闻翼王之威信,设法接纳,倾心布腹”等语,可见石达开当时并非是主动加入上帝会,而是被推尊邀请加入的。而石达开能得到如此的待遇无疑缘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石达开本身家室丰厚,是富厚之家,正如《天情道理书》说石达开是“富厚之家”,[11](P371)《李秀成自述》也说:“家富读书,文武兼备。”[12](P121)而对于石达开“家富读书”一说,《贵县志》记载了石达开“年十二,凛然如成年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喜读孙子兵法”[13](P1013)的内容。如上所述,石达开之所以被推尊和封为翼王,与他是富豪之家有直接关联的,正如《贼情汇纂》所说:“家本富饶,献贼数十万金入伙,封为翼王”。[14](P74)第二,石达开“深明民族大义”,民心所归,据《清鉴纲目》记载:“(石达开)素蓄大志,以仁义笼络其民,人心附之。”[15](P282)于此,我们认为,石达开之所以被诚邀加入上帝会是政治利益作祟的产物。一方面,石达开是富豪之家并深明民族大义,人心附之,但缺官爵和名正言顺的地位;另一方面,洪秀全与冯云山因刚开始宣传宗教和运动革命,需要物力、人力与财力的支持。在洪秀全、冯云山等人亲自邀约并赋予“翼王”官职诱惑下,石达开最终以钱财“买官”形式加入上帝会,两者不谋而合。对此,《贼情汇纂》曾说:“秀全僭称天王,杨秀清称东王,……封博白富户韦正为北王,桂平富户石达开为翼王,假其訾财起事,故加以王爵。”[16](P61)关于“訾”字,颜师古有解释说:“訾读与赀同。赀,财也。”[17](P1923)故石达开是以訾为官,与洪秀全、冯云山等人走在一起并加入上帝会,纯粹是政治利益相勾结的产物,政治利益至上已是他们彼此不成文的共识。
天帝会在当时作为政治机构,也是宗教信仰之所,地位不言自明。石达开追随天帝会,是政治利益诱惑下做出的妥协选择而已,并非主动追随,其内心并无很虔诚的宗教意识,故左宗棠也曾说石达开“不甚附会邪教俚说”。[18](P226)既然石达开以訾为官,追求政治利益至上,也无虔诚的宗教意识,想必更无君臣的忠诚思想。此猜测虽不一定符合铁定事实,但至少符合逻辑。这就不难解释石达开自“天京事变”之后,天王洪秀全与他有君臣不合的微妙关系。当然,石达开因“天京事变”出走的缘由众多,譬如天王洪秀全想杀掉石达开,太平天国领导阶层勾心斗角等等原因,我们需客观看待,但石达开与洪秀全的猜忌与不和,君臣关系出现破裂是石达开出走的原因之一。因此,按照此逻辑,石达开移师退守庆远,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多所更改并走上分裂主义道路并不是不可能。
那么,要探索石达开走上改弦更张、另立旗帜和分裂主义道路的铁定事实,评判的焦点在于“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太平天国的规章制度和革命运动的整体诉求。自“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开始走上了改旗换帜、另立门户的道路,譬如,石达开离开天京并决意不回之后,洪秀全见机不妙,百计迎回,而石达开对洪秀全的挽留置之不理,并开始走上改弦易辙的道路。据清军史料透露:“咸丰七年闰五月初三日《谕德兴阿等侦探石达开去向并扼剿诱擒事》中说:‘惟石逆素称骁悍,兼多诡诈,此时逃往江北,必系不附洪逆,意欲自成一队。’”[19](P37)材料当中的“意”字,表明了石达开已明确的开始改弦更张和独自称王的意向,《德兴阿等奏石达开尚在安庆遵旨严密扼巢片》亦称:“兹据温绍原及署江浦县袁瑞麟禀称:‘探得石逆尚在安庆,似欲另立旗帜,并无投诚之意。’”[16](P40)从“意欲自成一队”到“似欲另立旗帜”,石达开逐步走向分裂主义道路的悬崖。同时,另据清西安将军福兴在一份奏稿中也记载:“该逆自与洪逆内讧后,据守安庆,潜于金柱关等处粘贴伪示,解散金陵旧党,愿从者即赴安庆,不愿者给川资剃发回籍,示尾署‘太平安国’字样,其为另树一帜,已无疑义。”[17](P183)材料当中的“太平安国”异于“太平天国”,一字之差,天渊之别,性质全变,石达开走上改弦更张、另立旗帜和分裂道路一事得以铁定佐证,这也是当今诸多学者认为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所持的论据。不可否认,倘若材料撰写和记载无误,后人认为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并非空谈,并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还需从另外的角度和以更加有力的论据来佐证石达开是革命分裂者一事。
我们认为,上述几则材料都出自晚清政府记载的资料,先遑论它的真实与否,单从材料的客观性而言就令人生疑,它的说服力和公允性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可谓是孽世死敌,彼生此死的较量,清政府一方很少对太平天国的人和事持理性或客观分析的态度。在清政府看来,太平天国军队是土匪逆贼,不论太平天国将领多么英勇善战,勇才兼备,清政府仍视之为“逆贼”。正如清将左宗棠曾说:“石逆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知出诸贼之上。”[15](P226)在石达开的称呼上,以“石逆”代替“翼王”,其他人则以“诸贼”来代称,如此等等,这些带有很明显政治色彩的字眼在清政府的史书记载中并非鲜见。那么,在持如此偏见而又缺乏理性审视的前提下,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材料记载和评述是缺乏公信力的。因此,要论证石达开在真正意义上走上分裂主义道路,单凭清政府的一些官方史料记载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们还需从石达开移师庆远后的所作所为,加以清政府官方史料佐证,双管齐下,多角度论证,才能对考证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一事提供更具说服力和详实的史料支撑。
石达开在宝庆围攻失败之后,进而转战广西并师驻庆远。在庆远期间,因当时石达开率军“负气出走”天京后,带走了一些非广西籍士兵,这些士兵思家心切,纷纷产生了离开庆远返回天京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石达开有隐居山林、盘踞一隅的作风,与天京方面联系少之又少,不仅拒召返回保护天京,也不在庆远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势力,不思进取,颇有一种隐居山林、盘踞一隅和封王称霸的意态,分裂主义势态日趋明显。而石达开的“不作为”和“分裂主义行为”引起石达开部下许多官兵的不满和愤怒,对其“精忠若金石”持怀疑态势,纷纷起义。据《吴煦档案》原钞件记载:“己未正月,由南安进取湖南,而各郡均皆未下。复由宝庆转取粤西,至九月庆远、柳州、宾州等州郡曾下,翼王乃在庆郡度岁。旋将真挚主官制礼文多更改焉。小臣等始则信翼王亲奉密诏转回粤西,招纳英俊,广罗贤辅,作我陛下股肱心杵,继则观其动静行为多滋物议。庚中二月有后旗宰辅余忠抉统下官兵先行起义出江,该余恃官尊阻挠,已被下官所杀。又有武卫军宰辅蔡次贤亦率统下出江事漏被元宰所杀。由是翼王之六部暨参护、承宣、仆射等官以及统下兵士纷纷昔欲出江,有出到湖南被妖打散者有三班;……恳求翼王到南宁、贵县系翼王生长之处,召集多兵,劝翼王返旆回京,共匡王室,而翼王一返故乡便有归林之说。”[18](P290)
根据《吴煦档案》材料记载,可看出如下重要信息:第一,石达开幕僚及部下因不满石达开移师庆远之后的种种分裂主义行为,纷纷起义,局面激烈,诱发流血暴动事件;第二,石达开移师进驻庆远之后,旋将真挚主官制礼文多更改,试图以法律形式摆脱天京方面的控制,与太平天国相切割,正式走上分裂主义道路;第三,石达开部下最早起义的时间是庚申十年(1860)二月,也即是说石达开在庚申十年(1860)二月之前就已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多所更改,这才会引起石达开部下纷纷起义。然而,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季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三月)创作,题壁诗的诗作时间与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多所更改的时间相吻合。严格来说,题壁诗创作时间晚于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多所更改的时间,题壁诗是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多所更改的内容之一。
《吴煦档案》所记载的材料只是对石达开本人及部下所发生之事给予客观记载,且它是石达开部下给予记载和评述的,并无存在像清政府偏见性记载和缺乏公允性一说。于此,白龙洞题壁诗是属于石达开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多所更改的内容,它不只是表达了石达开登高赋诗和阐述毁佛崇天帝等内容,更是石达开走上改弦更张、另立旗帜和分裂主义道路的产物和史料。
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面积虽不大,它不仅反映了石达开本人的勇谋兼备及其所部太平军的艰苦奋斗,正如湘军头子曾国藩曾说:“伏查贼渠以石(达开)为最悍,其诳煽莠民”,[19](P1394)也是从其他角度考证石达开最终走上分裂主义道路的重要材料,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石达开率军北上入川期间的摩崖题壁诗乃至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石刻诗文都是重要的文物,应值得后人珍视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李楚荣.宜州碑刻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3]覃祖烈.宜山县志卷一[M].宜州:宜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内部资料,不公开发行),2000.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吴海京.资治通鉴续纪(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6]茅家琦等编.太平天国史研究(第一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张秀民,王会庵编.太平天国资料目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附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苏双碧.太平天国人物论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10]杨家洛.太平天国文献汇编(第二册)[M].台湾:鼎文书局,1973.
[11]欧卿义修,梁崇鼎等纂.贵县志:卷十六[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4.
[12]张德坚撰.贼情汇纂[M].北京:华文书局,1932.
[13]许国英撰.清鉴易知录(上册):卷十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14](东汉)班固撰.汉书(二):卷五十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清)左宗棠撰,刘泱泱校点.左宗棠全集·书信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4.
[16]韩品峥,方久忠.天京事变与石达开的出走[J].历史档案,1981,(1).
[17]苏双碧.石达开评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8]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事考[M].北京:新华书店,1955.
[19]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册)[M].南京:简文猛进书屋,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