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臻
(河南省地震局,河南 郑州 450018)
突发地震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在社会上形成极高的关注度。其中,地震部门在应急处置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开展科学的地震应急新闻宣传工作,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尤为重要[1]。近年来,汶川、玉树、芦山、鲁甸等大地震频发,各级地震部门也在这几次大地震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震后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地震系统主动发声,积极做好新闻采访,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公布并连续跟踪震情、灾情及现场工作情况。据中国地震局统计,在震后应急期间,地震系统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制作适合传播、形式新颖的新媒体产品等各类信息1 000余条,阅读量上亿次,转发评论50 000余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社会公众了解震情、灾情,遏制谣言传播,弘扬正能量方面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事件在瞬间发生后,会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展示自身,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就使一切新闻在时间上都具备时序性[2]。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急发布中,媒体要根据事态发展各进程之特点控制好信息发布的时间节奏与民众信息诉求的心理节奏,以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3]。一次地震发生后,新闻宣传的进程一般可以分为震后4 h、震后5~72 h、震后4~7 d、震后7 d以后。
震后4 h,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就是要迅速反应,信息透明准确。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至上。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灾后公众对信息的巨大需求。
九寨沟地震发生5 min后,四川地震局官方微博发布震情,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发布自动测定消息, 19 min后发布正式测定消息。中国地震局网站在22:15发布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信息,震后30 min在官方网站建立专题页面,2 h后召开媒体情况通报会。四川省地震局官方网站22:16发布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信息,22:59发布现场应急工作队出发信息,官方微博分别在22:15和22:48对应急响应信息和现场应急工作队出发信息进行发布。23:00四川地震局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23:46官方微博发布主要内容。震后4 h内,四川省地震局官网发布4条地震应急动态消息,其中第1条在震后58 min发布。官方微博发布56条消息,其中20条震情、19条应急处置、8条灾区概况、4条科普、3条灾情、2条其他。
从整体看,在震后4 h,应急宣传反应迅速,各种信息平台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及时公布震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信息。其中微博发布消息的数量、广度、滚动性、互动性都有很好的体现。由于各种原因,四川局官方网站在震后4 h发布的地震应急动态信息数量较少,未能全面反映在应急处置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
震后4 h后,地震现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心要以发布地震应急动态和余震信息为主,同时该阶段也是地震科普的重要时机,可实时加大科普宣传。
震后第二天,中国地震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一系列震后科普宣传短片,全国各级地震部门也纷纷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进行防震避震以及如何识别地震谣言的宣传,收到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震后5~72 h,四川省地震局官方网站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专栏中共发布156条信息,其中包括32条媒体相关报道、4条震区概况、17条相关视频、21张现场图片资料信息和2张应急专题图片。在地震应急动态栏目发布41条消息,主要以地震系统应急处置为主。其他信息栏目中发布39条消息,其中28条为震情信息。
震后5~72 h内,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共发布259条消息,其中134条为地震现场消息,包括地震局及其他政府部门在现场开展的各项工作,有68条震情信息、19条灾情消息、21条科普和17条综合消息。微信共推出10期,内容与微博相似。
震后5~72 h的报道重点突出,以地震应急处置和震情信息为主,文字、图片、视频并茂,效果直观。同时关注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并在网站上集中体现,宣传意识有所提高,内容范围不断扩大,满足社会公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震后4~7 d,四川省地震局官方网站共发布82条信息,其中29条地震应急动态、18条相关信息、13条现场图片资料、10条相关视频、6条应急专题图和6条媒体相关报道。官方微博共发布123条,与本次地震相关的有120条,包括震情、现场处置、灾情、地震科普、悼念活动等。微信共推出10期,其中8月12日推出5期,内容包括现场应急工作、震情信息、地震科普等方面。
地震发生7 d以后,四川省地震局官方网站地震专题发布信息20条,其中地震应急动态15条,相关信息3条,相关视频2条,内容主要以应急工作的总结为主。8月18日的最后一条是地震应急动态消息,宣布全局工作从应急状态进入服务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官方微博的消息从8月18日开始明显下降,微博的主题逐渐恢复多样化。
持续的信息追踪,能够营造有利于政府灾后重建的氛围,使社会秩序得到恢复。9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震情重”为何“伤害轻”》专题节目,从科学的角度报道了加强震前防御,能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九寨沟地震的舆情监控显示,“大震小灾”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网友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到8月11日,互联网舆论的正面信息量达78.4%。舆情反映出部分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了解程度的变化,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学习初见成效,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待地震事件有了客观正确的态度。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迅速反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全面报道,向民众公布震情灾情,实时追踪应急工作进展,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有效的疏导、引领和调控。由于报道及时、信息透明和事实准确,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为政府迅速有效控制灾区局面,顺利进行抗灾救灾提供有力支持。虽然这次应急新闻宣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相较于汶川、玉树、芦山、鲁甸地震等的应急新闻宣传有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党组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郑国光局长在2017年的全国地震局局长会议舆情成果汇报上做出批示,宣传和科普工作是地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更离不开宣传和科普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地震宣传和科普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要开动脑筋,借力主流媒体,挖掘自媒体潜力,尤其是‘微博直播’,显著提高宣传的时效性、覆盖面和效果,实现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的‘双赢’。要创新思路,不断改进,开创地震宣传和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共召开6次会议,每次会议均强调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近几年,中国地震局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整合资源,建立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大格局。
对内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建设宣传队伍和平台。相继建立网宣中心和通讯办,华北、西北、西南三个应急宣传平台,成立宣传员队伍和通讯员队伍;对外互通互联,建立震情自动发布工作机制,通过网站、新媒体实时发布地震信息,及时通报应急处置情况,并主动推送,提供给其他媒体采用。明确地震事件新闻发布时限和方式;建立上下、前后联动的应急宣传机制,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事件应急宣传。
近两年,微博、微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以高效的传播方式把互联网信息迅速传播。在地震突发事件中,微博、微信已经逐渐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为提升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能力,推进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目前全国各省级地震部门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其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微博,粉丝数达到百万级。另外,北京市地震局地震三点通、山东省地震局鲁震快讯等微信公众号都备受关注。
九寨沟地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再次发挥作用。四川省地震局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反应迅速、表现突出,信息发布及时、准确、互动性强,成为震后民众了解灾情、震情的一个重要官方信息源。进一步表明,运用好新媒体是做好震后应急期新闻宣传的关键。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世界,引领着未来。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全媒体时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传播环境。
互联网对于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而言,是宣传平台和手段的升级,是工作内容的扩展。地震部门应充分认识现在的传播环境,借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拓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工作渠道,促进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扩宽了公众获取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渠道,也使地震部门更容易“听见”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求,与公众的互动更密切、更直接。在现在的传播环境下,地震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趋于对称,沟通障碍已消除。因此,对于地震部门而言,做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开放、免费的互联网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负面、极端、错误、不理性的信息,以及各种谣言、语言暴力,挤压着正面信息传播的空间,进而影响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施成效[4]。
地震部门应重新认识、审视这种全新的传播环境,重新定位,打破固有的传统宣传思维和模式,在更大的传播领域谋划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思考在“互联网+ ”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规避互联网的劣势,促使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得到良好的转型,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实施成效。
要做好地震现场的新闻宣传,应该说80%以上的工作是做在平时。包括与宣传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建立合作机制,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工作制度,建立信息资料库,培养专业人才等。
3.2.1 建立并完善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
地震部门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借力实现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高效传播。地震部门要对如何高效利用主流媒体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主动策划活动、设置议题。为主流媒体记者提供新闻素材,指定宣传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联动,共同发力。
当前地震部门的官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记者获取震情信息、防震减灾工作政务信息和关于防震减灾宣传报道线索、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因此,地震部门可以联系一批值得信任、高素质的记者,建立记者微信群、QQ群等,定期为其提供新闻线索和报道素材,也可以是突发事件的新闻通稿。这样,通过主流媒体会更有效、更大范围地将防震减灾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强化宣传效果和宣传质量。
3.2.2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顺应媒体融合大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平台,围绕震情和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情况,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主题,有计划地组织策划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为防震减灾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充分发挥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通过这些新媒体发出正面声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占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制高点。
协调建立“第三方”舆情引导机制。主动加强与当地的科研院所、气象预测机构、大学相关院系等相近学科专家的沟通联系,通过讲座、论坛、专访等形式,讲解地震灾害的自然属性、地震前兆的复杂属性、地震预测预报现状及发展等问题,从地震系统外专家的角度对地震学科进行科学、理性的普及与解释。
3.2.3 重视新闻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防震减灾新闻宣传队伍普遍面临人员少、老龄化、新媒体专业知识匮乏等情况,而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做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地震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除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新闻宣传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还可以尝试“政府采购服务的模式”,让专业的团队在地震部门的管理下运营。日常运营中,可以通过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相沟通、学习,不断提高新时期新传播环境下的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邹文卫.对“互联网+”时代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J].城市与减灾,2016(1):13-16.
[2]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5.
[3] 夏文容.在危机反应中构建媒体舆论引导力-以汶川地震次日部分报纸头版为例[J].当代传播,2009(3):15-17.
[4] 刘庆生.全民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原则浅析[J].新闻传播,2016(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