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动力学特性

2018-03-29 03:07杨永刚
水土保持通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实度导水率土壤结构

苏 帅, 杨永刚, 黄 磊

(1.山西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山西大学 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6; 3.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甘肃 兰州730000)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手段是植被修复,根本前提是水,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土壤水文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土壤—植被系统的演化和生态功能[1]。土壤水动力学特性对矿区生态恢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国内外针对土壤水动力学特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土壤水动力学特征受土壤结构与土壤质地等因子影响较大,建立了土壤水动力学基本方程、土壤水热运动模型、溶质迁移模型及表征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的物理模型、经验模型及参数估计模型等[2-5]。土壤水动力学性质决定土壤保持水分和供释水分的能力。土壤水分、水分特征曲线、导水率、水分扩散率是土壤水动力学的主要参数,反映了土壤的导水性能、土壤水的蓄集和供水能力及其运动状况[6-7]。

不同地点、不同恢复时间、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影响均不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矿区修复后植被群落特征演替特征、复垦土壤性状、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不同植被修复方式和年限影响土壤水碳氮等方面[8-9],而对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水动力学特性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拟以山西古交矿区未干扰区、受损区、不同修复年限区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修复年限下设置样地,分层取样,通过测定矿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容重、孔隙度、粒度与紧实度等,解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持水性、供水性、有效水含量和导水特性,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相关性,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响应机制,以期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山西省古交市,地处112°03′30″—112°06′12″E,37°56′35″—37°59′3″N,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9.6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26.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 093.8 mm,干旱指数为2.2,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5.8%。研究区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占总面积47.6%,以能源化工为主。采矿形成酸性矿井废水、废气、粉尘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严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在矿区未干扰区、受损区、修复3 a区、修复5 a区、修复10 a区、修复15 a区6种不同立地类型进行样品采集和野外监测工作。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比重瓶法测定土壤总孔隙度,采用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6210土壤紧实度仪测定土壤紧实度。由于土壤紧实度受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因此在同一天内将样地内土壤紧实度全部测定,每个样点土壤紧实度测定6次,每个样地测6个样点取平均值,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粒径分别测定3次取平均值,土壤质地按照国际制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采用Ku-pf非饱和导水率测量系统测定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为脱湿曲线。土壤比水容量是土壤水分保持和运动的重要参数,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斜率的导数:

(1)

式中:C(θ)——比水容量;θ——土壤含水量(%);ψ——土壤基质势;S——土壤吸力(MPa),其中S=-ψ。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质量差异性分析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紧实度是表征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土壤容重和紧实度过高可导致土壤孔隙度变小、持水性和通透性变差,致使植被受到干燥和紧实双重胁迫[10]。矿区受损区土壤为砂质壤土,修复区和未干扰区为粉质壤土。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孔隙度差异性显著。受损区0—20 cm土壤容重最大且大于1.5 g/cm3,未干扰区土壤容重最小,为1.22 g/cm3,修复区0—20 cm土壤容重介于1.29~1.52 g/cm3,随着修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减小,但修复区20—40 cm土壤容重介于1.55~1.61 g/cm3,大于0—20 cm土层,且随着复垦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土壤容重为1.5 g/cm3是植物根系生长的临界值,当土壤容重在1.2~1.3 g/cm3时将有利于植物生长[11],由此得知受损区土壤结构最差,不利于植物根系穿透生长,未干扰区土壤结构最好,修复区0—20 cm土壤在经过修复后土壤结构逐渐变好,持水性与通气性得到改善,但修复区20—40 cm土壤容重过高,土壤结构较差。受损区和修复3 a区0—20 cm土壤紧实度最大,为2 068.50 kPa,未干扰区最小,为413.70 kPa,修复区介于620.55~1 379.00 kPa之间,修复区20—40 cm土壤紧实度介于1 447.95~2 068.50 kPa,大于0—20 cm土壤紧实度,且随着修复年限增加,0—20和20—40 cm土壤紧实度均呈现减小趋势,该规律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土壤紧实会导致土壤颗粒重新排列,从而降低土壤孔隙度[12]。受损区0—20 cm土壤总孔隙度最小,为30.74%,未干扰区土壤总孔隙度最大,为52.96%,修复区土壤总孔隙度介于36.32%~49.33%,修复区20—40 cm土壤总孔隙度较0—20 cm土壤孔隙度小。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变化规律相反。生态修复使矿区土壤结构变好,随着修复年限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3.2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性分析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基质势和含水率的函数,反映了土壤水数量和势能的关系,是土壤水保持和运动关键参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受结构和质地等因素的影响[13]。受损区土壤为砂质壤土,修复区和未干扰区土壤类型为粉质壤土,相同吸力段受损区土壤含水量下降较为迅速。这是由于受损区土壤质地较粗,土壤中大孔隙发育,当吸力达到一定范围时,土壤中的水分容易排空,而修复区和未干扰区土壤属于粉质壤土,黏粒含量较高,表面能较大,可以保持较多水分。在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较为平缓,随着吸力增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较为陡直,这是由于在吸力较低时,水分主要存在于大孔隙中,土壤结构影响较为显著。当吸力逐渐增大时,土壤中水分主要贮存在微小孔隙中和吸附在黏粒表面,土壤质地影响显著,水分变化范围较小(图1)。

图1 研究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Gardner模型[14]表征土壤基质势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θ=a×S-b

(2)

式中:a,b——拟合参数;θ——土壤含水量(%);S——吸力(MPa)。参数a反映了土壤中的持水能力,a值越大持水能力越强,反之持水能力越弱。参数b反映了土壤含水量随吸力增加递减的快慢程度[15]。从表1可知,矿区0—20 cm土层土壤持水性呈现:受损区(0.022)<修复3 a区(0.08)<修复5 a区(0.15)<修复10 a区(0.222)<修复15 a区(0.225)<未干扰区(0.265),随着修复年限增加,土壤持水性逐渐接近未干扰区,但修复区20—40 cm土层土壤持水性明显低于0—20 cm。修复区0—20 cm土壤持水性较受损区得到改善,但20—40 cm土壤持水性随修复年限增加变化不显著。因为植被根系主要在分布0—20 cm,根系分泌的胶体使0—20 cm土壤团粒增加,代谢作用产生的有机质也主要集中在0—20 cm,有机质含量增加促使土壤中水稳性团聚含量增加,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孔隙数量变多,因此持水性高于20—40 cm[16]。

表1 矿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方程

3.3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比水容量差异性分析

矿区土壤水并不能全部被植被吸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斜率和比水容量是研究土壤水分供水性、有效性能力的重要参数。矿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比水容量在不同吸力段变化幅度差异较大,在0.01~0.1 MPa吸力段,土壤释水量达到10-1~10-2数量级;在0.1~1.5 MPa土壤释水量达到10-2~10-3数量级。Gardner模型中参数a和b的乘积表征了土壤吸力为0.1 MPa时的比水容量,ab值越大,土壤供水性越强[17]。矿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供水性不同,0—20 cm土壤供水性呈现:受损区(0.01)<修复3 a区(0.022)<修复5 a区(0.029)<修复10 a区(0.031)<修复15 a区(0.032)<未干扰区(0.033),说明修复区0—20 cm土壤在经修复后,土壤供水性得到改善,随着修复年限增加,土壤供水性增加并接近未干扰区,这与土壤持水性一致,但修复区20—40 cm土壤供水性仍然较差。

3.4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有效性差异性分析

土壤水分有效性指田间持水量到凋萎含水量,是衡量土壤供水能力的重要指标[18],但土壤中有效水并不是可以等效利用。植被可以利用的土壤水分以比水容量到达10-2数量级为界限,当比水容量小于这一界限时土壤释水量显著减小,植被用水更为困难。当吸力到达0.1 MPa时,矿区土壤比水容量到达10-2数量级,由此作为判断土壤中以易有效水和难有效水的分界线。

由表2可知,矿区0—20 cm土壤易有效水含量:受损区(4.25)<修复3 a区(7.28)<修复5 a区(7.86)<修复10 a区(8.5)<未干扰区(8.86)<修复15 a区(8.83);修复区20—40 cm土壤易有效水含量低于0—20 cm土壤易有效水含量,生态修复效果不明显,但0—20 cm土壤易有效水含量较受损区得到提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土壤容重、紧实度和易有效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19],土壤总孔隙度和易有效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黏粒含量和易有效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27)。

表2 矿区土壤水有效性分类 %

3.5 不同立地类型非饱和导水率差异性分析

非饱和导水率能够反映土壤导水特性,与土壤物理性质关系密切,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参数[20]。矿区修复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实测值见图2,采用指数函数K(ψ)=a*exp(b*ψ)对吸力和非饱和导水率进行拟合,其中a,b为拟合参数,当ψ=0时,a为饱和导水率。由表3可知,指数函数可较好拟合非饱和导水率和吸力之间的关系(r2>0.95)。

图2 修复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实测值

样地0—20cmabr220—40cmabr2修复3a区5.62E-05-0.0180.982.63E-05-0.0220.97修复5a区9.13E-05-0.0120.973.92E-05-0.0260.98修复10a区1.42E-4-0.0090.964.28E-05-0.0190.97修复15a区1.77E-4-0.0090.984.37E-05-0.0250.96

从图2可看出,修复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随着吸力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且在不同吸力段变化过程不同。吸力小于300 hPa时,非饱和导水率变化剧烈,下降速率较快。此时土壤处于低吸力状态时,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中大孔隙充满水,土壤通透性较好。随着吸力增加,土壤中大孔隙首先开始排水,孔隙中实际过水面积大,非饱和导水率变化范围较大;当吸力逐渐升高至大于300 hPa时,土壤中大孔隙排水完成,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分主要存在于中小孔隙中,孔隙被气体填充,实际过水面积减小,流速降低,非饱和导水率变化范围也减小;随着吸力增大,非饱和导水率和孔隙度相关性降低,因为土壤中微小孔隙及颗粒对水分吸附力和摩擦力起主要作用,水流在孔隙中流动阻力变大,单位吸力梯度下导水率变化范围更小。

对修复区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吸力值为50,100,300,500,800,1 000,1 500 hPa时做非饱和导水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对修复区4个样地土壤容重(x)和指数函数中的拟合参数a,b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关系式(图3)。

表4 非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相关性分析

注:**p<0.01为极显著性相关;*p<0.05为显著性相关。

图3 土壤容重和拟合参数关系

由图3可知,多项式关系式:a=0.005x2-0.001 9x+0.001 8;b=0.133 6x2+0.333x-0.215 3。相同吸力下,土壤容重大的土壤非饱和导水率较小,即0—20 cm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比20—40 cm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大,结果显示非饱和导水率和容重呈极显著性负相关。随着修复年限增加,植被根系及代谢作用产生有机质累积,使土壤中细而小的颗粒形成较大团聚体,大孔隙数量增多,土壤结构性与通气性变好,相同吸力下容重小的土壤非饱和导水率要高于容重大的土壤。

不同修复年限均比对照地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得到改善,表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而且不同修复年限之间改良土壤结构的能力差异显著,随着恢复年限的延伸,土壤结构逐渐变好。未干扰区最好,其次是修复15 a,3 a区效果最差。

4 结 论

(1) 非饱和导水率随吸力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相同吸力下,土壤容重大的土样非饱和导水率较小。土壤容重和非饱和导水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和土壤总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吸力增加降低。

(2)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持水性、供水性和易有效水含量遵循受损区<修复区<未干扰区的变化规律,但修复区20—40 cm土壤持水性、供水性和易有效水含量比0—20 cm低,其中易有效水含量和土壤容重、紧实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矿区0—20 cm土壤随着修复年限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持蓄调节水分的能力逐渐增强。

[1] 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等.自然条件下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水分/盐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2):540-546.

[2] 解雪峰,濮励杰,朱明,等.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6,10:1565-1572.

[3] RužiĉicS, Mileusnic M, Posavec K, et al. Water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model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through unsaturated zone at regional wellfield Kosnica[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6,30(22):4113-4124.

[4] Yadav R R, Kumar L K. One-dimensional spatially dependent solute transport in semi-infinite porous media: an analytical solution[J]. 2017,9(4):20.

[5] Olatuyi S O, Akinremi O O, Hao X. Solute transport in a hummocky landscape(II): Vertical and seasonal redistribution of bromide and15N-labelled nitrate[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7,92(4):631-643.

[6] Carrick S, Buchan G, Almond P, et al. Atypical early-time infiltration into a structured soil near field capacity: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sorptivity, hydrophobicity, and air encapsulation[J]. Geoderma, 2011,160(3/4):579-589.

[7] Kawamoto K, Moldrup P, Ferré T P A, et al. Linking the gardner and campbell models for water retention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near-saturated soil[J]. Soil Science, 2015,171(171):573-584.

[8] Akala V A, Lal R. Potential of mine land reclamation for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Ohio[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5,11(3):289-297.

[9] 王月玲,王思成,蔡进军,等.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林草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影响评价[J].水土保通报,2017,37(5):22-26.

[10] 焦彩强,王益权,刘军,等.关中地区耕作方法与土壤紧实度时空变异及其效应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7-12.

[11] 杜天庆,苗果园,郝建平,等.不同类型豆科植物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土效果[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6):76-80,86.

[12] 田月亮,张金池,李海东,等.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效应:以浙江省凤阳山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53-57,61.

[13] 邢旭光,赵文刚,马孝义,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过程中土壤收缩特性研究[J].水利学报,2015,46(10):1181-1188.

[14] Gardner W R, Hillel D, Benyamini Y. Post irrigation movement of soil water(I): Redistribution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70,6(3):851-861.

[15] 刘永光,刘克锋,孙向阳,等.基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修复效果研究[J].土壤通报.2013,44(1):64-71.

[16] 聂小飞,郑海金,左继超,等.枯落物敷盖对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6):85-89.

[17] 杨永辉,武继承,赵世伟,等.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土壤持水、供水性能比较[J].土壤通报,2009,40(5):1010-1013.

[18] Hernández M, Echarte L, Maggiora A D, et al. Maiz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evapotranspiration response to N supply under contrasting soil water availability[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5,178:8-15.

[19] Li Zhuo, Wu Pute, Feng Hao, et al. Simulated experiment on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on soil water holding capacity. [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10,47(4):611-620.

[20] 廖凯华,徐绍辉,吴吉春,等.不同土壤转换函数预测砂土非饱和导水率的对比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3,24(4):560-567.

猜你喜欢
实度导水率土壤结构
基于线性源法与图像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快速测量方法
基于导水率对花椒品种抗寒性的评价
土壤紧实度对毛竹冬笋和春笋产量的影响
土壤紧实度对裸土侵蚀强度影响的实验与分析
基于加速度补偿的土壤紧实度测量方法与传感器设计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论太原市樱花栽培情况
内陆沙区丘间地土壤紧实度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沈阳地区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必要性分析
农业生产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