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丹丹 兰州城市学院
公元1601年,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七十二弦琴传入中国。真正的钢琴(非古钢琴)传入中国已到1842年,此时的欧洲,已是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历史社会背景,这批钢琴并没有被真正的使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欧洲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已进入尾声,上海与北京等地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在民间传播教授钢琴音乐,但受众较少。真正使钢琴走进中国历史舞台的,是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学堂乐歌是将某些欧洲日本的小调,填入反对封建思想、要求爱国进取自强自立的歌词,让群众进行传唱。这与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区别,现有的中国乐器已无法满足为其伴奏的需求。出于对钢琴使用的需求,正规的钢琴教授机构应需而生。1927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这些专业学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钢琴教育进入了更专业化的高水平时期。到五十年代,原苏联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钢琴家与中国钢琴界往来增多,对于中国钢琴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国钢琴音乐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对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在掌握了演奏方法之后,中国的作曲家运用钢琴独特的乐器特征与音响效果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这是与欧洲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钢琴音乐美感的创造。自1915年赵元任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到现如今体现着鲜明民族特色辅以先进的作曲手法较为成熟的钢琴作品,走过了百年的历程。这百年来,中国的钢琴音乐从无到有,从最初对西方音乐的模仿到现在成为一种独特的钢琴音乐语言,无论在作曲技法、作品风格特征、民族性音乐语汇等方面已日臻成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钢琴音乐。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时期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赵元任先生等人创作的《偶成》、《花八板与湘江浪》等作品对民族元素的运用及作曲方式。二、三十年代钢琴音乐的迅速发展,贺绿汀、江文也等作曲家通过巧妙杰出的创作,确立了中国钢琴作品这一结合中西两大音乐文化因素的音乐特征,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巧妙合理的相融合,深远地影响了后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三、四十年代以作曲家丁善德为中国钢琴作品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富有动力感,和声丰富具有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集欣赏性与技巧性为一身的优秀作品,为后期钢琴音乐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四、五十年代迎来了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的高产时期。丁善德所作的钢琴曲更为成熟精妙,其代表作《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开创了中国原创钢琴曲“新疆风”的先河。陈培勋以广东民间小调音乐为素材,创作了音乐主题乐观诙谐的《卖杂货》《旱天雷》等为代表作的“广东钢琴曲”,桑桐以内蒙地区民歌为主题创作的朴实、深情、带有辽阔草原气息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内蒙钢琴曲”,汪立三于1953年改编的《兰花花》、蒋祖馨于1955年创作的《庙会》、还有1959年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舞剧《“鱼美人”选段》都是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完美融合的杰出作品典范。五、六十年代创作了一批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作品,如1964年储望华改编的《翻身的日子》,乐曲主题的一些音故意用不协和的小二度音奏出,用来模仿板胡中常见的滑音奏法,全曲都充满了民族乐队那种热闹而又亲切的音乐风格。另有《序曲第二号“流水”》(朱践耳)、、《巴蜀之画》(黄虎威)、《火把节之夜》(廖胜京)、《谷粒飞舞》(孙以强)、《解放区的天》(储望华)、《随想曲》(桑桐)、和《快乐的罗嗦》(殷承宗)等等一系列优秀的钢琴作品,都是在此时期创作而成。六、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多发时期,此阶段钢琴作品多由其他声乐器乐曲进行再加工而成七、八十年代开始 随着“文革”结束,钢琴改编作品的单一性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也使西方从二十世纪初直到当代的最新的作曲风格技巧都被介绍进来。中国作曲家的钢琴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创作的对象。在结合本民族音乐特点的同时,将西方的先进作曲技法尽情的运用到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中,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从此迈向了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