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枝
(铜陵学院 体育部,安徽 铜陵244000)
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接触最多、最具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对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长时间的上网使得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很少,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极有可能导致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走出网络,进行体育文化活动,面临着身体障碍、心理障碍、生活习惯障碍,这些现实的障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课程相对高中阶段减少,没有外在的约束力,很多大学生很多的时间用在玩游戏或者玩手机上,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只有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有体育课,在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上也没有安排丰富的体育内容,使很多学生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2006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学校开展了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但是没有延续性,每一个学校体育运动校风的形成,需要领导管理、制度建设、长时间传统运动项目培育,校园体育文化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大学生身体障碍仍然会存续。
心理教育的缺失、自身认知错位是主要的心理障碍。沈建兵将体育运动中的心理障碍分为注意障碍、动机障碍、恐惧障碍和疲劳障碍。即便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而准确地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但是也不可能协调地控制情绪,保持心理稳定。网络世界的运动游戏和现实中的体育活动有差别,每个人的身体能力不同,虚幻的网络世界,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行为不符合年龄特征,不能有效的调节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形式在高校大学生中不断渗透,引起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嬗变,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网络化。网络游戏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时间,排挤了其他的休闲运动方式,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依赖形成了一种“宅”现象,不愿意参加户外的体育活动,在大学生的身体技能学习上处于被动。而同时,高校还缺乏有效的体育教学的配套保障措施,而且也没有针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培训政策,开展大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
“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体育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等精神文明的教育,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新理念,结合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使体育成为愉悦身心、享受健康生活、获得发展机遇,是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正在履行这一重要使命,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培养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新理念及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传统校园文化的升级,互联网思维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校园、文化、生活等各个邻域,实现了创新升级,2016年5月,由中国青年报、腾讯QQ、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共同主办的“互联网+校园”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从用户思维、简约思维、跨界思维和平台思维,探讨以“平台服务+优质内容”的合作模式,繁荣校园文化。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要构建校园体育网络平台,以主体尊重、政策扶持、体育内容和形式创新、认同的构建为四个重要视角,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融入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支持。
要求重塑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从用户思维来看,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用户”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每一个参与者,大学生有鲜明的用户特征:文化素养很高,具备更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信息社会的社交网络和分享应用有熟悉的把握,具有很强的接纳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具有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勇于冒险,勇于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激情高,能够很快的熟悉,了解并适应和接受新事物。大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给大学生发挥“用户”主体的平台,首先要“创新”,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每一年重复的开展不足以让大学生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在传统的体育活动上,可以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通过优化互动途径,建立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双向连接,体育比赛之前的场地布置、宣传工作、节目表演等鼓励学生们独立进行,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流程,比赛的裁判工作可以选用有特长的学生参加,让学生成为体育比赛和裁判工作的主体,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要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简洁”,网络程序简洁,易于上手,用户操作简单,这款应用软件才会流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要能贴近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打造体育运动项目的吸引力,参与者不需要特别的运动能力,群体娱乐团结合作完成一项运动,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要求构建高校体育政策长效机制,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各个部门合作。
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有些高校的管理者自身不喜欢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可有可无,完成教育部要求的体育课程任务即可,不支持高校教师的能力培养,缺乏对体育文化的尊重,体育教师和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都担负着知识要以《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法律文本,制定一系列的体育规章制度规范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做到职责明晰、分工明确,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要给社会力量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政策,让学生们得到社会的隐性教育。
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把复杂变简单,简约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说简单的增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比如“体育节”“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就是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学校主办方和参与者花费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往往这些活动的规模很大,准备周期长、要求高、花费高,参与的老师和学生感觉到负担重,产生了厌倦情绪,而真正愿意参加这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很少,失去了体育活动吸引大学生们参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参与、学校指导,根据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去模范其他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要考虑到自身优势,删减特色不明显和投入过大的活动。
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设休闲、拓展类的运动项目,运动空间不再局限于体育场、篮球场等地方,组织集体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互联网平台,平台思维通过整合各种零碎的社会资源打造一个开放的、多方共赢的生态圈,使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平台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发展机会,其中的资源所有参与者能无条件共享。在其他的平台上,校园文化活动和参与者的两个因素,平台通过信息共享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实现平台的最大效益。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互联网平台倡导“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以高校为主导,大学生为主体,开放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体育赛事交流,及时向大学生们宣传体育活动的意义,充分考虑他们在互动平台上的留言,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及时的汇总,吸收有价值的建议,对出现的抱怨和抵触情绪,及时的安抚解释。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强化高校体育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素养、开发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整合和优化体育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带有网络文化,近年来,在互联网思维不断崛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价值增长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大学生期待网络体育文化活动与传统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相融合共同发展,互联网思维实际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学生以被尊重的“用户”纳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中,从用户思维角度重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构建高校体育政策长效机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制定一系列的体育规章制度规范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以简约体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核心,整合和优化体育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