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涵 中国传媒大学
媒介融合概念的出现最早在1983年,用来指代多种媒体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指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的推动下,各媒体产业组织通过整合、并购、合作的方式实现内容融合、媒体终端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当时,媒介融合确实只是一种发展趋势,而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从媒介机构到业务报道、资源共享,媒介融合已经出现了明显清晰的架构,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在融媒体时代下转型或长足发展,了解融媒体是必经之路。
1.广义“媒介融合”
是指将媒介和跟媒介有关的所有要素,融合、收集起来,媒介融合并不单指媒介形态,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的途径、组织结构等重要相关要素的融合。
2.媒介融合的类型
关于媒介融合的类型,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类型。
(1)所有权融合。这种融合类型适合大型传媒公司,拥有平面、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可以实现这些没接的内容、资源共享。
(2)策略性融合。策略性融合不需要共同拥有权,电视台与独家报纸的合作是这种类型最常见的模式。
(3)结构性融合。以电视播放的形式重新表现纸媒的信息材料。
(4)信息采集融合。这种类型的融合一般情况下在新闻报道方面体现,要求“全能记者”以新媒体、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素养采集新闻信息、报道新闻。
(5)新闻表达融合,记者和编辑不仅仅是在一个平台发布新闻,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工具传播新闻消息。例如,一个新闻需要在电视、报纸、新浪新闻等多地同时或尽快发布。
这五种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划分(媒体从业者)。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无论何时,消费者在有媒介方面的需求时,其选择什么类型的终端都可以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来满足需求,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或资源。
1.互联网与网络终端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终端功能日益强大。就电视来说,原来的传统电视只可以接收统一信号来播放观看固定时间播放的节目,当时的电视机,功能局限在电视播放这一个功能上,而现如今的数字电视,有了机顶盒联网做支持,以强大的互联网为支撑让电视不仅仅只是“电视",用户在打开电视后,可以通过遥控器调控自己想看的电影、电视、综艺,可以快进或者快退,突破了原有电视节目播放的局限,新增了网上冲浪、广播收听、下载数据,创建家庭相册等等新功能。不仅仅是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数字多媒体广播(DMB)设备也凭借网络技术的依托实现了功能的多样化。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不明确,似乎通过随便一个媒介终端,用户的需求都可实现。这正是媒介融合最显著的特点。
同时,终端之所以无所不能,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终端的多功能化依赖于互联网技术,但同时,终端也对互联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覆盖。有网络的地方就有融媒体,但同时融媒体全覆盖需要网络全覆盖,要求以后的网络提供多种服务。不论是电信还是移动,通过地面传播、卫星技术还是有限网络都要一直改良升级,方便于满足消费者用户对于数字内容服务的各种需求。故此也诞生出由Mark Weiser博士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衍生出“无所不在的网络”。
2.内容整合
技术进步促成了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在媒介种类日益丰富的同时传播速度与传播容量也大大提升,从KB-MB-GB-RB。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具有媒体特性的数据短缺。就电视媒体来说,数字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缺少大量与之想匹配的图文、音视频内容。由此激发了自媒体化,用户自发生产视频等内容投放至互联网。由于各种终端的多功能化,终端产出的内容也应富有多样化,内容共享是融媒体时代下的新特点,所属于该终端的内容不再为其一家独有,所有媒体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都可以实现共通。
1.新闻样式的融合
现今,“全能记者”越来越被需要,一个记者需要身兼数职,不只是采访,拍摄、采访、后期剪辑、编写新闻稿等工作都是一位记者完成,记者的“全能化”需求越来越大,但其实就本质上来说,这一现象并不符合社会发展必须走向分工合作的基本规律,一个记者要精通各种新闻样式的生产技能从本质上来说增加了记者个人的负担,新闻作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在将来,大多数新闻人需要学习各种不同新闻技能的基本操作,但是在学习的多种技能只是基础,必须在多种技能中精通某一项技能作为强项。在新闻领域,快速准确报道新闻即为王道,多个精通不同项目的记者组合成小组合作产出多种媒介的新闻才是未来新闻采写领域的发展趋势。
2.生产模式融合
在新媒体时代,未来的新闻生产分为两种模式:专业化生产模式、平台式生产模式。专业化生产模式以专业的内容和对事件的深度挖掘见长,而平台式生产模式则是满足大部分受众的新闻需求,涵盖不同类型的新闻于一个平台。专业化生产精于内容王道,平台式涵盖多种精品新闻,此二者本质上就可达成合作,专业化生产像平台式提供优质新闻,平台式帮助专业化推广,扩大受众面。新闻传播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系统,而二者合作是否成果的关键仍然在于内容。
3.新闻传播的融合
新闻传播分为专业化及民间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通过媒介组织进行新闻传播,民间新闻传播则是指社会群众自发新闻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使民间新闻传播再次兴起。各种原本毫无关联的社会大众聚集于一个平台或匿名或实名的分享信息。民间新闻传播话语权空前活跃,在网络时代,一条重要新闻的第一发现人一般都是民间群众,由其自发传播继而引发专业媒体的关注,这条新闻内容虽然大多不专业、碎片化,但依然不影响其价值,新闻的意义在传播中被发掘继而丰富,延伸了新闻的传播价值,是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和民间新闻传播相互融合的象征。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广播电视将原本纸媒传达的信息从纸面搬到了荧屏,使普通的图片上的刻板静物“动”起来变为视频,从视听语言角度来说实现了静态美到动态美的转化。因为融媒体的时代背景,广播电视上播放形式又做了创新,从静态的主持人、背景、灯光到现今的全景拍摄,主持人“走进”现场,向观众展示事件,背景不再单一,走向多元化,以《数说,一带一路》为例,将电影中的蒙太奇运用进大数据报道,主持人不再是坐着主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行走于一带一路上的各个国家向观众讲解合作内容以及当地特色,主持人的服装也随场景变化,代入感极强。看完这次大数据报道了解到这次新闻的拍摄长达40多天,在拍摄后走利用大量电影作品才使用的特效来完成视频处理。
从以往的新闻来说,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严谨、拘束,气氛十分严肃。专注于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报道,而现如今,电视新闻报道气氛不再凝重紧张,甚至在一定情况下用诙谐的语调向受众传输新闻信息,及时跟踪社会热点,根据反响来看,其实社会大众更喜欢新闻报道气氛轻松,报道内容贴近大众生活,不再高上云端。
现如今,依靠网络技术的发达,新闻事件的发生到新闻事件的报道先后间隔的时间大幅降低,传播范围也得到扩大,新闻的话语权从专业媒体记者中转向普通大众人群,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出现自媒体端事件的发现与传播比专业媒体更加快速的情况。对于专业媒体来说,这种事件有好处有坏处,但更多是警醒,融媒体背景中,电视新闻组织只有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没落,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节目保持新闻的两大要素并不断加强对这两个要素的掌握:真实、新鲜。电视新闻节目所报道的新闻必须保证真实性,这是一个节目是否有公信力的最有利保证。尽管是在“娱乐至上”时代,但是电视新闻始终都不能丢弃本性。新鲜,新闻之所以被称为“新闻”就是因为其时效性强,二网络时代自媒体带来的威胁也正是来源于其时效性非常强。新闻信息的生命,电视新闻节目只有通过一切途径提高制作新闻的时效性,才是制胜之道。
“内容为王”是电视新闻节目所必须遵循的亘古真理。电视新闻事业想要长足发展,电视新闻信息高质量是决定因素。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以下特点:
(1)敏锐。电视新闻节目现今仍然还是信息资源的优势方,在获取新闻信息方面占主导,但是由于自媒体的发展,这种优势在慢慢减少,自媒体群众不再局限于接受新闻,更参与进新闻中,这要求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保持更加敏锐的触觉,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更善于发现新闻线索,这是抢占先机,做好新闻报道的重点。
(2)深远。自媒体传播新闻的局限性在于对事件的表达片面、局限。这正是电视新闻节目所与众不同的机会,对事件深入报道、肩负引导社会正向舆论、传播真理的重大使命,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揭示事实的真相,防止不实新闻误导受众、造成网络暴力。
(3)角度。融媒体时代,同质化新闻报道泛滥,同样的新闻事件会被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体广泛传播,想要吸引受众,就只有选择新奇的角度吸引受众。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长期优势地位被新媒体所动摇。电视新闻机构在应对中要做到既坚持自己的优点又勇于创新不怕挑战。我国的电视媒体不仅要从以上几点中开始变革,在时代的不同发展进步下,顺应时代发展管理运营,从节目内容的研发、播放形式的多样、制作手段设计多个方面综合创新,实现力所能及的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提升电视节目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