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众历史作品的三要素

2018-03-29 03:48:10陈朱俊代继华
关键词:大众历史

陈朱俊 代继华

(1. 福建省宁德市 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2.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自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史学观念的开放性变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等等影响,过去人们颇觉深奥晦涩的历史知识日益走进社会,亲近大众,出现了不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作品,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如陈衡哲的《西洋史》,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黎东方“细说”中国历史系列,陈舜臣的《中国的历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易中天的《品三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等等。但是,也有一些以大众为接受对象的历史作品未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为什么同样是属于普及历史知识的大众历史作品,其社会效果却有着较大差距呢?其中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通过梳理与归纳,不难看出,凡是受到大众欢迎的历史作品,基本上都具备了以下三要素,即:作品的历史内涵深厚,作品的语言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品借助新传媒,扩大了传播途径。凡是具备了这三要素,大众历史作品就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与大众实现互动,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

一、深厚的历史内涵

大众历史作品始终姓“史”而不是其它,这就是说,作品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与主线的。从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作品来看,都无一例外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即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在其史学观念方面坚守“信史”底线,通过史料的发掘、搜罗、比较与整理,力求写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作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忠实于真理的天性、高度的思想诚实和一种平衡感,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或者优秀的历史学家。忠实地说明过去是历史和历史传记的真髓,是区别于一切其他文艺部门的特点。”[1]260因此,忠实于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是当代大众历史作品的第一要素。从20世纪受到社会欢迎的大众历史作品来看,这一方面的实例甚多。

黎东方的《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个事件,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穿史料,按需而取”[2]1。“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解答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雍正是否为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难以做到的。

《中国的历史》(全七卷)[3]是一部中国通史,也是陈舜臣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与传统历史学家的写史方法有所不同,陈舜臣以时间为轴,以影响时代进程的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讲述上古时期到近代数千年中国王朝的历史兴衰及所涌现的典型人物。陈舜臣对史料采取中立的态度,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性,也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所讲述的事件都有史可查,绝不杜撰,但又不盲信史料。陈舜臣通过比较不同史学家的记载、论述,经过条分缕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在不少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提出独到的观点。

柏杨在狱中大量阅读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其后写出第一部《中国历史年表》,这是一份详细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时间表。第二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则为一份完整的历史人物活动表。正是此“二表”,大致梳理清楚了叙述历史时间的顺序,建造起了观察中国历史的筋骨架构。这为写作《中国人史纲》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材料基础。[4]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由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撰写而成。对于该著作,姚大力先生谈到,“孔飞力确实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它不是现成的。这需要在中国历史档案馆把那一年前后的刑部档和宫中档都调出来,还需要阅读可能与此案具有不同程度关系的各种各样的文献材料,把埋藏其中的千头万绪的各种线索一一理清楚。这需要极大的工作量才做得到。”[5]263-265

上述著述都充分地证明了一点:凡是成功的大众历史作品往往蕴含作者亲身的经历、卓越的史料驾驭能力、深厚的历史理论素养,即都是建立在作者所具有的丰富历史知识与“信史”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此类作品甚多,不能一一列举。但凡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内涵,作品总会散发出令人信服的魅力而经久不衰。

二、语言文字的深入浅出与通俗易懂

大众历史作品写作的重要原则就是语言文字的深入浅出与通俗易懂。凡是面向大众的作品,要赢得读者的喜爱,就需要读者易于阅读与观赏,并于阅读观赏中自觉地进入作品,有所收获。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突出的语言文字能力。大众历史作品的作者“没有很好的文字运用能力,就根本不可能获得源自历史想象力发挥的深刻认识——关注细节、调动情绪的能力、性格和氛围的描述以及制造悬念的手法——这些都是在富有想象力的编撰中获得最充分展现的素质”[6]142。古今中外,凡是影响久远的大众历史作品无一例外地均凸显了作品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深入浅出与通俗易懂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陈衡哲的《西洋史》曾经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其原因便是,“《西洋史》的出现,是商务印书馆普及读物的一种,在当时是年轻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它一出版就得到了胡适的高度评价。因为对象是青年学生,所以不能以大学教授的口吻为之。书写得很耐心,又不故意降低标准,就是用专业人员来读,也是很好的读本。我读陈衡哲的文字,一是觉得诚,没有伪态的东西,叙述语体被真诚的情感所缠绕;二是把复杂的材料消化成简约的存在,是自己的眼光和美学意识。像一部五光十色的历史图案,诱人的地方实可举出很多。三呢,看不到学院派的匠气,一切本于心地的感受,且以文学家的笔触为之,那是大有意义的。”“在陈衡哲的叙述语言里,温情的因素很浓,像是和蔼的老师和学生讲故事,娓娓动听的地方很多。”[7]3

房龙的作品《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等等,其文字写作都有很高的技巧。“房龙的作品浅显而不肤浅,坦诚而不偏执,生动风趣而不故弄玄虚。人们从房龙书中体会到的文化情感和历史感受,学究式作家同样大部头的作品根本无法企及。因此,中国读者对房龙的青睐,恰好证明他的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通向西方历史文化的入门渠道。……他甘心充当热心的向导,你从他嘴里听到的的不是预先背出来的干巴巴的解说词,而是一个接一个生动的故事。说到兴头上,他就边讲边画,寥寥几笔,就足以激活你的想象力,启迪你深层次的思考。原来历史也有如此活泼的个性!”[8]4在许多读者看来,房龙作品言浅意深,通俗易懂,并且贯穿着世界的真实。“房龙作品的许多读者都这么惊叹过。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希望能拉近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信任自己,彼此视为亲密的朋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视这种愿望为奢望。他们无法做到的,房龙却做到了。凡读过房龙作品的,都会对他那一见如故、亲和坦诚的姿态留下深刻的印象。”[8]5“图文结合、语言风趣是读者给他作品的基本定位。符合这个基本定位的就畅销,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偏离这个定位的房龙作品往往受到读者的怠慢。”[8]2

顾颉刚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无一个注释,文笔流畅,深入浅出,把本来像一团乱丝和枯燥无味的问题——阴阳五行、封禅、神仙说、受命改制、灾异说、儒学与今古文经、谶纬等,像讲故事似的一个一个有条不紊地讲出来,而且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娓娓动听。[9]15

黎东方所创立的一种新的叙史体裁——“细说体”,“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他用干净利落、明白晓畅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10]1

李学勤担任总顾问、刘修明任主编、陈祖怀任副主编、一批著名的历史学专家学者担纲撰写的《话说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用 1500余则故事、 1500位历史人物、 3000幅以上图片、7500条历史文化百科知识串起了泱泱中华5000年的历史。作者们尝试将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融于一体,尽可能地调动多种编辑元素,用现代的出版形态来诠释古老的历史。书中每一页的主打文章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的精彩图片是对这一年代历史作生动的“图说”。而页眉和边栏上配有相关的关键词、知识点、测试题,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渐入佳境而不觉乏味。同时 ,该书的编排又很杂志化,每一页是一个单元,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看,穿起来又是一条生动的主线,伸展自如。而文字的言简意赅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秦汉文明博大精深,书中只用“‘皇帝’来了”“天下为郡县”“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等精练简洁的故事就概括了秦王朝的历史。以故事为经,以图片为纬的编排形式,有助于普通大众乃至青少年读者轻松愉快地认知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本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本书吸收了近二十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并以较大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历史,故全书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可与一部小型的世界史百科全书相媲美。“所以,本书一经问世,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12]245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英国牛津大学顶尖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的新作,其中文译本以10万册的首印量上市之后,仅过三天库房便告罄,出版方读客图书紧急通知印厂加印10万册。之所以如此畅销,一如作者在中文序言中写道:“本书的写作既要让比较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看得懂,又要让专家觉得足够专业。”著名经济学家、书评人梁小民先生在读完这本书后,表示对中文版的翻译质量非常满意,“可以说‘信达雅’都做到了。”[13]

史特斯·特凯尔《艰难时代》从数百位美国人中精选出150多人,以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生经历为核心,对其生活自画像进行了汇编。……通过阅读书中呈现的众多人物及其经历,大萧条时期民众的生活得到不同层面深入而戏剧性的再现。与任何一位读者的感受相类似,该书给笔者的印象是:既动人又深刻,既充满激情又富有人情味,同时还不乏启发意义。[14]67

从上述作品中不难看出,大众历史作品只有坚守语言文字的深入浅出与通俗易懂,才能在史学之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宽,走得更远。这是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事实。

三、借助新传媒,扩大传播途径

近代以来,历史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历史电影、历史纪录片、电视讲史、网络历史等不断兴起,历史与大众的联系日益紧密。20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占主导地位的,已不再是以其描写的故事改变我们视野的印刷媒体,而是以其制造的画面改变我们视野的电影、电视和录像媒体了。”[15]65-66“电视台作为一个公共媒体,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观的大众传播手段。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那些本属于学院的知识向普通公众播散,这在大众传播媒介发达的西方社会,是很平常的事。知名学者往往借助电视媒体普及学术,或一部分学者分化为大众知识传播人,有别于专业知识分子和学者。”[16]102再如,网络世界“为人文科学的文本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科学的一些最新作品,已经不再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由出版社出版,也不再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报纸或期刊上,而是通过网络直接发表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阅读”[17]493。

新传媒给大众历史作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播手段,扩大了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向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作者应当具有让历史与广播、电影、电视与网络等新传媒有机结合的自觉意识与相应能力。

新时期电视和网络成为重要的传媒工具,不少学术含量很高的历史学专业网站和学者的博客应运而生。中央文献研究室与影视界合作,推出了“三大战役”“邓小平”等多部高质量的革命历史题材片和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华文明之光》《大国的崛起》《复兴之路》《风雨同舟》等专题片,“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中央电视台开办的‘探索与发现’推出的多部与历史有关的专题片和‘百家讲坛’等栏目,也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588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以天价中标。无独有偶,阎崇年研究员的著作《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后一年内重印15次,发行量超过32万册,这样的数据在他们没有走上《百家讲坛》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充分说明,“学术经过传媒的成功‘对接’后,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16]110。

2002年起,崔永元开始策划制作“口述历史”项目,8年间共采访了3500多人,积累了600万分钟素材,总耗资1.3亿元,先后推出了《电影传奇》《我的长征》《我的祖国》等系列专题纪录片[19]。

史学专业网站和学者的博客,《百家讲坛》的讲座式栏目,“口述历史”的专题纪录片,纪录频道的历史纪录片等提供了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故事化、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为历史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综上所述,凡是受大众青睐的历史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语言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两要素。如果作品再借助新传媒,往往会收到意料之外的社会效应。大多数具有广泛社会效应的历史作品,正是在创作上具有上述三要素的前两点或全部,向大众展现出历史的真正魅力,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1] 张文杰等.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 黎东方著.细说元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陈舜臣著.中国的历史[M].郑民钦译.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4] 韩斌著.柏杨传[M].广州: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2.

[5] 姚大力著.读史的智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 [英]约翰·托什著.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吴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陈衡哲著.西洋史[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8] [美]房龙著.美国往事[M].姜鸿舒,鉴传今,张海平译.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

[9]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和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 黎东方.细说元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1] 姜小玲.历史读物成为畅销书[N].解放日报,2005-05-24.

[12] 喜富裕,张琼主编.世界历史经典名著介绍与选读[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3] 3天售出10万册,《丝绸之路》或成今年最火历史著作[EB/OL].凤凰读书, 2016-11-08,13:51:29 .

[14] [美]迈克尔·弗里奇著.口述史与《艰难时代》[M].邱源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M]. 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 蔡栋编.说不尽的易中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7] 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8] 张剑平等著.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中国广播网,2010-09-30,02:45.

猜你喜欢
大众历史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车迷(2019年10期)2019-06-24 05:43:10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