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点,交流点应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产生强烈的合作交流的动机。这样,合作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才能实现合作交流的目标。这种动机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情况产生:一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异于教材的新观点、新发现而产生强烈的表现心理;二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疑点、难点,需要在别人帮助或启发下找到思维的突破点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要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机”
学生由理性上的“主体”到付诸实践的“主体”,也有一个很难的转机过程。某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伊始,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机制的长期运作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的诸多学子,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难上轨道,“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向学生实施了各种“催变术”。
1.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参与能力和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们十分赞赏。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关键。
2.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基础上,要吃透;然后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的口头表示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刚开始时,预习课上,反馈课上老师要和学生一个一个“节目”的进行排除。渐渐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
三、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相信学生,尊重、爱护学生,倾听、鼓励那些后进生发言,在合作学生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讨论的主持者而且是参与者,是其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一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讨论时要参与其中,予以引导;讨论、交流后,对学生“想领悟而又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进行补充讲解,归纳小结,使学生所得更加清晰明了;在学生思维“卡壳”之处,教师要予以及时点拔;当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给以准确的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注意合作交流的互动,即在全班的成果交流中既要把各小组的研究结果展现出来,又要十分注重小组之间的协作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与合作伙伴互通见解,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以求得合作的最大效益。
四、合作学习内容的尺度要适当
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师要避开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话题,也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讨论的问题应当是当堂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疑点。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要发人深省,要有启发性的思维价值,能引导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最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位执教数学课的教师在学生此起彼伏的对话中,“穿针引线”,“随机点拨”,把握着学习的主脉,一堂课,他虽然只就说了20多句话,却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表现他的教学智慧。在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常常因為学生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而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五、合作学习要而向全体
在合作学习,常实行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讨论形式。在小组讨论中,要对优、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并且要按后进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发言的机会,避免“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后进生当听众的现象。
六、合作学习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的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如何参与、何时参与做出决策。
七、合作学习要充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例子,因为有些例题可能远离了学生生活,学生不是很感兴趣,这样听起来就可能有点枯燥无味。而如果以他们身边的情景为例,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很高,比如在讲《位置的确定》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以学校附近的建筑物作为教学材料,精心设计例题,提高学生兴趣;再如讲授《有理数加减》时,就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拔河比赛作为案例。对于拔河比赛每个学生都参加过,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这样通过例题既解决了符号的正负问题,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