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梅
汉族聚集区域发展出来的民间刺绣,包括江南、山东、陕西、皖南等诸多区域,在近代刺绣工艺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汉族民间刺绣在传承发展中其历史风格与艺术审美,无论是在造型、色彩还是纹样当中都带有自身典型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与艺术价值。手工刺绣工艺品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民国初年一些传承了清朝时期的刺绣文化的刺绣艺术家,在所有重要的刺绣生产地建立了刺绣机构。与此同时,新时期的非皇权统治者不再使用刺绣来装饰官衣。民间刺绣学习和刺绣发展的趋势也因服饰的西风东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减少。近代刺绣技艺虽然不断发展,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在从事刺绣,民间刺绣的发展几乎停止了。基于这种背景,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层面的保护。
刺绣作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经典工艺之一,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价值。在审美上,刺绣图案在传统的手绣设计中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刺绣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女红工艺,刺绣图案有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理念[1]。多以花鸟鱼虫等动植物的形态以及人们生活、戏剧等场景作为题材。就以象征富贵的牡丹来说,自古以来就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在刺绣中并不罕见,其形式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图1为玉兰花和海棠花将牡丹包围,构成“玉堂富贵”或“满堂富贵”。图2用常春藤和牡丹构成“富贵长春”。而最为常见的以牡丹为题材的就是“花开富贵”,如图3所示,其构图饱满,花团锦簇、鸟语蝶飞,一派欣欣向荣之景。除此之外,“刘海撒钱”、“麒麟官帽”等图案表达了大人对孩子成名的期望。民间妇女依靠手工刺绣艺术和编织技术,展示她们简单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将传统中国民间文化以图形的形式传递给人们,绵延千年。由此可见,民间刺绣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当看到刺绣作品的时候,仿佛眼前闪现着刺绣者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刺绣除了用作观赏之外,还可以起到实用的功能,被广泛用在鞋、荷包、扇套、枕套、枕顶、门帘等,起到防止织物撕裂的作用,同时也可增加织物耐磨损度。
图1 苏绣《玉堂富贵》
汉族民间刺绣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不仅受到中原刺绣技术的影响,还借鉴少数民族的技艺及宫廷刺绣艺术,刺绣在简单中透露着宏伟[2]。如山西民间刺绣,图案朴实、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内容丰富,具有山西习俗的特点,形成独特风格。
图2 湘绣《富贵长春》
图3 苏绣《花开富贵》
技艺类“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将传承人保护好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也能将技艺延续下去。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汉族大家庭世代相传,但这部分纯手工艺人毕竟属于少数。由于时代的变迁,刺绣耗时耗力,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坚持下来学习。如此一来,刺绣后继乏人,这个纯手工技艺在被忽略的同时也正在消失。纯手工刺绣可谓是“慢工出细活”,绣娘刺绣时的一针一线都是情怀。现代机织虽然效率高,设计细腻,但与纯手工绣作相比,少了韵味、念想和情怀[3]。刺绣不仅以装饰为目的,而且还带有中华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精髓。电视剧《天堂秀》中使用的刺绣画价值数千万元,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褒奖。
刺绣使服饰产生美感,也与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大多数实用的刺绣工艺,手工刺绣不再是妇女生活所必需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刺绣面临着生存空间缩小、形式老化、创新内容不足、机器干预等严重问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追求高速发展,缺少欣赏意识,忽略了最淳朴最真实的纯手工制作。虽然手工刺绣是最好的手工工艺,但由于手工刺绣生产周期长,导致刺绣更多使用电脑绣花机完成。现代机绣不能完全取代手工刺绣,手工刺绣蕴含的技术、艺术性和审美决定了它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4]。人们对刺绣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虽然刺绣在针法的技巧上发展到了极致,但是却忽略了刺绣真正的独特艺术。
活态传承是将过去优秀的技艺延续到今天,将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对具有绝技、绝艺的手工艺人要采取重点扶持,鼓励其带徒授艺,使民间技艺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用影像、录音、照片、文字等方式,把民间艺术资料留存下来,并且对长期从事民间艺术并有所成就的技艺人给予一定的奖励。现代生活缺少对艺术的欣赏意识,将中国传统技艺所带来的意义和艺术价值,融入到教育当中,从年轻一辈的人开始贯彻。在教育中渗透刺绣技能,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要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鼓励民众多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民间艺术抢救和保护的认识,弘扬民俗文化,努力形成全社会对传统民俗文化关心、支持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根据市场需求,在纺织品中加入刺绣元素使其产生审美情趣,如此一来纺织品就有了文化的韵味。关于传承,不仅要“原汁原味的技艺保护”,更要“为当下所用”,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和生活中,才能更具有活力。比如将纯手工刺绣作品做成小的挂件,让它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潜移默化地唤醒人们的审美。刺绣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一些高端品牌纷纷将中国刺绣融入到服装和包包的设计当中,刺绣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
刺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自身将技艺保护并全面的传承下去,而且应当培养全民参与保护的意识,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建立保护项目。早在2002年,中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拯救计划”,“继承过去,造福现在,造福后代”,汉族民间刺绣是当仁不让的项目。从政府层面讲,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建设提供组织支持;加大金融投资力度,建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并建立资金管理系统;同时积极探索各种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和完善资料档案,建立保护名单和详细的保护方案,实施保护措施,进行综合保护。
在保护汉族民间刺绣的同时,开展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生态保护区建设。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并同民间资源相结合,把刺绣技艺和作品带入到当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这既满足了人民的求乐需求,同时也带动和促进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缝补破损的衣物,为易磨损的部位绣上图案,不仅让衣服耐穿更是起到了装饰和美观的作用。在传承人匮乏与生活方式转变的今天,汉民族民间刺绣面临着生存危机。刺绣技艺要做到活态传承就需挖掘更多的传承人,使技艺能够在现代生活当中延续。在国家和社会的全面保护和扶持下,纯手工民间刺绣也能带动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汉族民间刺绣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成为关注的对象,才能繁荣昌盛。
[1] 崔荣荣,高卫东.解读民间服饰绣花图案中的民俗寓意[J].纺织学报,2006,27(5):101-103.
[2] 常慧娟.民间刺绣图案的稚趣类[J].包装工程,2012,33(20):150-153.
[3] 曾 红.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美学价值[J].大舞台,2012,(5):245-246.
[4] 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