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语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目前我国的工程开发逐渐增多,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部分开发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过分勘探,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地质灾害的频发,给人们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岩土工程,是地质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地灾防治共同组成了地质工程学,岩土工程对于地质特点的描述更为直观、准确。对于岩土工程而言,其实际上就是对岩土进行开挖或加固,而地灾防治则是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地灾防治的侧重点是生态环境,强调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
不良的地质现象通常被人们成为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劣地质环境。其中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类型,在一些动力的作用下使岩土体变形位移等,给环境带来变化,危害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我们所谓的滑坡灾害就是指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顺坡下滑造成的灾害。导致滑坡灾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地震和暴雨对滑坡的影响相对较大。首先地震会带来强烈的震感,并将斜坡中土石的内部结构进行破坏,导致土石结构出现松弛、开裂,加上地下水也存在着变化,使斜坡土石发生变形,形成滑坡灾害。其次,在暴雨的情况下也会多发滑坡灾害,雨量较大会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增加了滑体的重量,出现滑坡灾害。在发生滑坡灾害时,将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崩塌灾害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中立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灾害。崩塌灾害的发生会使建筑物发生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形成崩塌灾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震、融雪等,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例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人类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的状态,导致崩塌灾害的出现。
泥石流灾害是山区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是有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形成的流体。在泥石流灾害爆发时,山谷会发出轰鸣,地面出现震动,大量的流体顺势而下,给人们带来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节制开采和不合理的弃土堆放。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下沉、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存在地面变形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为灾区的有30多个,其中,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米。造成我国城镇地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不合理的开采地下矿产资源;表面岩浆活动引起;大量抽取地下水。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人为原因,近年来人们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给人们带来危险。
对滑坡灾害进行治理前,要对滑坡进行充分的分类。例如:按照体积划分可以分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中型滑坡、小型滑坡。按照滑坡的速度又可以分为蠕动型滑坡、慢速滑坡、中速滑坡、高速滑坡。按照滑坡等等。滑坡的防治要进行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进行综合治理。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与水发生紧密的关系,因此,减少水对边坡的危害较为重要,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治岩土体的软化。可以进行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对于岩质边坡还可以喷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
对于崩塌灾害来说,首先崩塌会有前兆,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痕迹等,所以,在发现岩土出现以上情况时,要对岩土进行加固。在我国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有排水、锚固、拦截、支挡、打桩、护墙、护坡等。相对滑坡的治理技术来说,崩塌治理技术相对较为简单,掌握崩塌活动的分布规律,在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时,加固斜坡或防护的工程措施,保障其安全。
主要内容:①排流沟。设置排流沟。泥石流肯定要经过下游地方修筑的排流沟可以对流速比较缓慢的泥石流的流向出现变化;②拦泥沙坝。在泥石流必经的沟道当中修建拦泥沙坝,可以将泥石流当中非常大颗粒的砂石等固体进行阻挡,将泥石流的威胁减到最少。建造完成拦泥沙坝之后,拓宽河床,将坡度降低。降低流体速度,同时保证流体主流线控制在沟道中间,从而降低山洪泥石流给对岸坡脚造成的侵蚀。按照拦泥沙坝所在的地质地形条件的不同,利用材料和设计施工标准不同,将使用不同的坝体类型。比较常见的平板坝、重力坝等;③治理泥石流物源。对不同泥石流物源要使用对应的治理方法。
对地脉变形防治方法重点分为两种:①填堵法,这种形式在塌陷深度比较浅的坑洞地方使用最为理想。现实施工流程中,需要清除坑洞中的松软土体,保证坑洞干净,之后朝坑洞加入块石碎石进行填堵,更好的形成一层防滤层,接着在之上覆盖好一层粘土,最后将夯实处置工作良好实现;②强夯法,主要是依赖夯锤应用到土体当中的冲击力,确保土体自身不断将强度提高。
在进行岩石工程施工前,应对地质灾害做好防治设计,根据可能会出现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制定出合适的防治目标。另外要根据岩土工程的施工环境,充分考虑到灾害的易发性程度,建立完善的防治机制,并进行合理的工作量分配。
很多地质灾害都是由于人们的肆意开采所造成的,因此,在进行防治措施时可以选择生物防治,也就是植树造林,进行绿化。生物防治措施在应用范围广、投资小、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这样的防治措施在预防地质灾害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给施工环境带来良好的改善。另外,生物防治措施还具有长期预防地质灾害的特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在岩土工程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环境所带来的地质灾害,根据现实情况中的天气状况,实施避让。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工作人员要预先制定好预防计划,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对于需要避让或者转移等要事先选择好安置地点,有效保护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对于避让工作来说,要考虑到人们的想法,尽量选择就近安置,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人们的顾虑。
地质灾害出现时,会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因此,当某地区经常性出现地质灾害时,人们要考虑进行搬迁避让,有效避免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减少对人们生命及财产所带来的损失,相关的施工企业要对搬迁的人们进行合理的安置,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灾害状况比较严重,灾害的种类很多,突发性比较强,分布也相对分散,在进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前,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周边的自然环境,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减少地质灾害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在提高岩土工程的施工进程外,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韩广华.中华建设.2013(12)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实践探讨[J].孔令湖,姜爱玲,尚磊.山西冶金.2015(05)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J].朱纳显,技术论坛.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