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是自我和社会形成的根本
——读《心灵、自我与社会》

2018-03-28 22:38:36陈曦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米德姿态态度

陈曦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语言召唤心灵

姿态是社会动作的开端,能够刺激各种反应的产生。当一种姿态在作出该姿态的人与其他个体那里引起同样的反应并具有同样意义时,这便是一个表意的姿态。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与其他个体进行外部的姿态会话,我们接受了他人对于这些姿态的态度,特定社会群体中成员能够对某一问题形成一致的意义的认识,我们每个个体会将它内化,这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因此,心灵通过交流产生,而社会经验过程中表意符号姿态的会话是实现交流的基础。

有声的姿态是一种社会性刺激,当我们作为说话者发出某种声音时,它会使我们无意识地产生在其他人身上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又刺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此时我们能够采取他人的态度来进行交流互动。这形成一种控制的力量,在交流中我们会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语言及其带有的态度。语言是一种公有物,具有约定俗成的特质,它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的意义,我们每一次说话都是一次秩序重整的契机,它对我们经营交往关系、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灵的特征是人类具有反思的智能,这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智能。我们能够通过结合过去的经验,想象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未来的行为对现在的意识活动的影响,从而做出当下有理智的选择。语言使反思能为可能,它是我们分析思考的工具,它在行为体系中指明某些刺激并改变对它们的反应,透过思考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语言能够控制我们对事物意义的认知,心灵的领域通过语言突显。

在我看来,心灵是一个社会个体的主体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认识到社会反应的多样性,当过去、未来的各种社会经验被个体所吸收,处理现实事件时个体能够将它们连接起来,能使自己采取他人的态度,不断修正和更改自我选择,心灵便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

二、自我的多面像

米德认为,自我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个体身体、心灵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自我既是主体亦是客体,自我的特征是它是它自身的对象。所以,当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时,应当抽身出整个事件,把自己当作思考对象,采取客观的态度。自我的本质是反省。此时,交流为自己与自己会话、自己与他人的会话提供了一种形式。

米德认为,“评判的客观性是一个中立者的客观性,他可以完全站在一种情境之外评价它。”他对我处理矛盾和问题有所启发,当我们面对问题情绪激动时,应抑制自己的反应,把我们的自我同经验分离,不愤恨他们,而是理解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理解便是宽恕,正如布伯的“我与你”的没有掺杂任何预期的充满爱的相互平等、对话的关系一样,他人不是作为客体和对象,也不是支配和占有。所以,米德说“一个表示宽恕但又耿耿于怀的人不是好伙伴,与宽恕同行的是忘却,是摆脱对它的记忆。”

自我思考的内容是个人所具有的,每个个体的自我都有所不同,但自我的出现过程和结构从属于社会交往过程中,另一方面它也是社会性的。令我有深有感触的是,米德认为自我是具有多面性的,自我的某些部分仅仅为与它自身相关的自我存在。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会保持不同的交往关系。我们会跟一个自我聊学业,一个自我讨论艺术,跟另一个自我聊感情生活等等,这些不同的领域造就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自我。这些不同的自我在这种社会过程中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社会反应,不同的自我才构成了完整统一的自我。

米德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体。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构成了“客我”,然后有机体作为一个“主我”对之做出反应。采取他人态度的能力使他人获得了自我意识,所有他人的态度,要求对之作出某一特定反应,这便是该情境下的“客我”,即他人所意识到的自我,随后他人的反应便构成了“主我”。这个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代表着整个共同体的态度,米德称之为“泛化的他人”。

在我看来,主客我是动静的结合,主我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某些事情,看重自我的创造,不同主我的出现丰富了整个社会。客我强调规范性,在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存在社会的监视,即每个人都在审视你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社会规则,因而对你的行为作出评判,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整个社会群体的态度。因此,“主我”的出现受到“客我”一定程度的约束,但同时又是对“客我”的回应,是对他人态度所作的回答。“主我”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行为发生时进入我们的经验,“客我”是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个体,是社会化的我,依据社会经验而存在,主客我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共同构成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自我。

三、个体与社会相互构建的力量

米德认为,社会不是一种客观实体,而是相互作用的框架。一方面,社会个体的存在构成整个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社会,社会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以米德的论述出发,个体通过语言把社会交流的过程内化,然后个体会采取吸收了社会化行动的个体行动,通过采取的社会行为的过程,个体产生了心灵和自我。自我从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而言,社会是自我从中产生的背景,但同时自我也构成社会,所以社会构建自我正如自我构成社会一样。

语言构成了人类社会自身的特有组织形式。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一整套制度,制度体现了社会个体对某一特定情境的一种共同反应,这正是前面所说的“泛化的他人”的态度的体现,它提供了一种社会控制的途径。米德认为,没有某种社会制度,没有构成社会制度的有组织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活动,就根本不可能有充分成熟的个体自我。

心灵的特征是个体具有反思的智能。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在利用语言符号进行的角色扮演中,个体能够成为自身思考的对象时,自我便出现。交流使他人在自我中出现,他人参与自我,通过他人而达到了自我意识。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了人的生命源泉的两条河流:“河流”和“公路”。他认为,个人生活的社会性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的,社会为秩序提供条件使他们成为更完善的人。米德和库利都在思考人是如何成为人的问题,米德把库利的观点推进了一步,在心灵、自我和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中交流都无处不在,交流是自我和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本。

猜你喜欢
米德姿态态度
其米德策耶:《论语》属于全世界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30
攀爬的姿态
学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 09:04:16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汽车观察(2018年9期)2018-10-23 05:46:40
跑与走的姿态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44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阿基&米德De怪科学
科技生活(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
阿基&米德De怪科学
科技生活(2013年7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