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淦 安徽广播电视台
所谓突发新闻事件是指超出人们意料范围之外的所有事件的总称,一般分为“天灾”和“人祸”两种类型。具体来说,“天灾”是不可控的,如汶川地震、冰雪灾害、山洪等自然灾害,舆论质疑相对较少。但如果是“人祸”,像天津爆炸事件、深圳滑坡事件等,因为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往往受到公众的质疑。因此除了正常的救援报道之外,往往还伴随着大量追责的批评报道。不过这两者的界限也并非完全对立,一些被定义为“天灾”的事件也会因为一些特定原因,如救援处置不当,或者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此之前存在着明显疏漏,导致灾害损失扩大的,也会被公众认为是“人祸”。
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些突发新闻事件很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相报道的内容。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到自媒体时代,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渠道更多、获知信息的速度更快,电视新闻媒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成为公众了解突发新闻事件的主渠道,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不断提升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确保在新闻现场处乱不惊,灵活面对和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并结合电视的特点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那么,电视记者如何提升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做好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一线采访突发事件的经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作为电视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核心现场进行采访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快速应变的能力。首先是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电视记者得知消息后必须立即中断手头正在进行的其它工作,尽快准备好相关采访器材和交通工具,争分夺秒赶往突发新闻事件的核心现场。其次是在抵达核心现场之前,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最好明确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向。第三,在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的应变能力也不可或缺。因为突发事件各不相同,采访对象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记者根据实际情况应变,做好采访报道工作。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面对社会大众对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时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饥饿感”、“恐慌感”和“盲从症”,电视记者到达现场后必须进行客观公正报道。千万不能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一定要迅速传递大众最关心的信息,如造成多少人员伤亡、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社会救援情况、有无相关部门玩忽职守等等重要信息。
现在智能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工具广泛普及,社会大众通过手机下载微信、微博、QQ等移动终端APP,可以发布文字和上传图片、视频。所以当某个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在现场的群众就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到千里之外。虽然这有助于信息的及时传播,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知道突发新闻事件的发生,为突发事件的救援带来益处。但同时由于每个发布信息的群体的认知角度、知识文化水平、主观意识等个体差异,对同一突发新闻事件的感知不一样,就造成发布的信息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可能让接收到这些信息的公众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社会恐慌。这也要求电视记者要具有快速应对的能力,及时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第一时间传播发布权威信息,防止小道消息、不实消息盛行,帮助受众了解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
电视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突发新闻现场后,对当事人或事件目击者的采访,应当全面而且深入,并从中快速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报道点,这就需要记者具备很好的洞察能力,并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电视记者在进行突发新闻报道时,一方面要及时满足大众的知情权,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客观报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有关部门的救援处置等情况,而不能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时效和轰动效应。可以先对突发事件的进展做一个简单报道,抢抓新闻的第一落点,然后随着新闻事件的逐步推进,再进行连续报道。
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记者才能洞察出突发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报道,唤起正能量,调动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自觉性,让突发事件得到圆满的处理。其实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国各大媒体就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电视记者虽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自己洞察事物的能力,但是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时,这种能力往往受到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许多突发事件对一些赶到现场的电视记者来说,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全新选题,加上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很高,有时甚至是电视直播,调查采访时间有限。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要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善于从细微处入手,快速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报道点。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很好的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尤其是电视直播设备的换代升级,可以将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时间原原本本的真实呈现出来,仿佛让受众身临其境。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学习掌握各种多媒体采访设备的操作技能,对突发新闻事件实现电视直播,拉近电视观众和突发事件发生地点的距离,给受众带来现场感和参与感。
实际上新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不仅让电视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成为常态,也为记者的采访报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表现手段。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的采访,除了通过一对一的提问之外,现在还可以通过加入特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联系到更多知情人,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特殊突发事件的现场,如泰国少年足球队被困溶洞,记者无法进入现场用电视镜头记录,现在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再现。无人机的普及和使用也让电视记者的镜头看得更远、更多。
电视记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引入各种新技术,才能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更好的采访报道,达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伴随着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电视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除了媒体工作者的特殊身份外,还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能为了新闻采访而采访,而应彰显人文关怀,避免采访对象受到“二次伤害”。
电视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时,不应妨碍正在进行的救援工作。如不干扰正在进行作业的救援人员,采访被困人员之前最好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等,体现出主流媒体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对事件当事人的新闻采访以及后续新闻报道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尤其是未成年人群体,最好不要将电视镜头直接对准他们,采访时避免问一些刺激他们创伤心灵的话语,免得造成信息传播的“二次伤害”。
因此,电视记者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应当多采访救援进展情况,少描述血腥场景,尽量做到“趋利避害”。这样既让受众详细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又照顾和安抚到新闻当事人已经受到创伤的心灵。
总而言之,在当今信息传播异常发达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能被掩盖,只有客观公正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知情权,让受众理性面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电视记者作为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源头把关者,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时,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快速应变的能力,不断增强洞察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客观公正报道,彰显出新时代电视记者的职业风范,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不断提高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