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毕节市广播电视台
当前,互联网拓展了新闻素材来源渠道以及传播路径,新闻写作除了传统文字编辑工作内容以外,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创新新闻写作极具现实意义,既有助于加强媒体与受众关系,也有利于提升栏目质量和传播度。
严肃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特征,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部分人员为吸引受众点击和分享,任意曲解新闻事件本质,通过标题党形式增加新闻曝光,标题与内容严重不符,损害了新闻媒体公信力,误导网络舆论。
去中心化以及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和阅读的显著特征,为追求新闻“首发”和舆论“爆点”,部分新闻编辑人员摒弃新闻写作流程,忽视新闻写作逻辑性,将新媒体写作等同于与纸媒新闻写作,导致在新闻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新闻要素缺失导致无法完整理解新闻内容;错别字以及语病现象较为普遍等,严重削弱写作质量。
部分新闻编辑人员受传统纸媒影响,其写作思路无法适应互联网新闻写作要求,导致其新闻稿件无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忽视新闻编排,沿用传统的编辑策略,注重利用单文本形式呈现新闻事件,未与读者建立良好的反馈与沟通机制,媒体与读者缺乏互动降低了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基础,体现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于新闻写作人员而言,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关注时政热点以及互联网新闻领域的最新发展,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并将其作为新闻写作的行动指南,全面提升政治敏感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防止腐朽思想以及错误信息的肆意传播,扰乱视听。同时加强同行间合作交流,分享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加深对互联网时代新闻写作的认知。
互联网背景下,海量信息的传播可在瞬间完成,传播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为识别新闻价值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注重对不同新闻资源的识别和整合,特别是在融媒体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需要更加严格筛选并审核新闻线索,辨伪存真,充分发挥新闻价值。对于新闻写作而言,主动熟悉并利用互联网新闻平台,是拓展新闻来源渠道的有效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资源的整合不应局限于表面,而应深度挖掘新闻深层次价值,重视受众意见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引导健康积极的新闻评论,营造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氛围。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写作应该注重不同编排模式的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终端进行优化,提升阅读体验,加强受众粘性。由此可从以下三点着手,创新新闻写作编排模式:首先,建立用户画像,明确阅读倾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现有受众进行区分,归为时政类、民生类、旅游类或者体育类,针对不同人群,挖掘新闻价值点,明确新闻写作针对性。其次,熟悉各大互联网新媒体编辑工具,丰富新闻呈现形式。比如针对“两微一端”新闻写作,可在运用其原生编辑工具的基础上,吸纳互联网元素,加入表情包,降低互联网新闻写作的严肃感,与受众拉近距离。此外,新闻编排还应融入多媒体元素,比如动态图、音频和视频,增强新闻信息的代入感,避免运用纯文字类信息描述新闻事件。
作为党和国家政策宣讲的喉舌,新闻媒体必须加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新闻写作与融媒体新闻写作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将新闻写作技巧训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对新闻标题的写作训练,在扫描式以及碎片化的阅读趋势下,标题写作必须明确中心内容,这是核心新闻要素,总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闻标题写作规律,强化标题写作训练。其次,加强对导语的写作。在平时培训和训练中,针对性提升导语的构思,激发读者兴趣。再次,加强主体的写作训练,突出新闻主体的关键要素,兼顾丰富新闻内容的同时,增加新闻深度。最后,注重新闻语言的规范化使用,互联网新闻写作容易受到网络文化和语境的影响,过度采用网络语言会降低新闻可读性,因此需要加强对专业新闻语言的使用,突出新闻特性。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新闻写作提出要求,当前新闻写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标题与内容不符;写作基本功欠缺;忽视读者阅读体验等严重降低新闻可读性和传播价值,所以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政治敏感性;注重跨平台新闻资源整合与提炼;创新新闻编排模式以及强化新闻写作技巧培训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写作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提升新闻传播价值,正向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