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5500)
新媒体是网络时代比较广泛的词汇,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种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记忆和行为方式都相应随着对新媒体的依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心理成长的时期会有很多新媒体需要的诉求,但是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并不能很好地区分新媒体的相关信息,给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恰当引导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简要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强大的移动性功能,给人们的碎片时间提供了消遣,新媒体迎合了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需求。
新媒体存在于手机、PC端等各种社交传播工具的屏幕,以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官渠道,给人们的视觉、听觉和情感带来了不同的冲击力度,也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以微博为例,微博热搜让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内接收不同的信息,热榜的更新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刷微博的欲望,这种实时更新的微博动态成为大学生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以知乎为例,知乎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言论上的自由,让许多有思想有见解的人群相遇,在知乎成为一种学习工具的同时,也兼备表达的功能。
新媒体具有多样性,以微信为例,大家提起新媒体马上想到的是微信,微信订阅号是新媒体大咖表达自己思想见解的地方,也是所谓的“毒鸡汤” “心灵鸡汤”的发源地,微信文章具有多样性,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其最关键的特点就是知识碎片化。
新媒体多种多样的功能,成为这个时代自由、思想、表达的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体的欢迎,成为时下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大学生对外界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他们有强大的好奇心去了解周围的事物,去认识周围的人,渴望与外界建立起链接,渴望能够掌控外界的信息,掌握外界信息的动态变化,从而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是在同辈群体中能够互相交流的一个永久话题。
大学生有表达与被关注的需求,人是群体性动物,总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自己的内心波澜能够通过社交网络传递给关注自己的人。同时,抖音等网红软件的出现,极大满足了一部分人渴望表达自己想法的需求,让新媒体真正为自媒体服务。
大学生获得自我归属感的需要,群体归属感是大学阶段比较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在游戏中厮杀,组团建立游戏队伍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寻求自我归属需求的表现,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很多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社交平台,这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获得外界新鲜事物,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需要不断发现自己的情绪并且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新媒体时期出现了很多网络心理咨询中心,能够保护咨询者的隐私和具备便利性的特点,因此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这种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给具有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新媒体催生了很多喜马拉雅心理广播平台,这些都为积极关注心理健康的人群提供了便利的心理宣泄渠道。
同时,各大社交媒体都有言论的功能,在心理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找个倾诉的对象变得非常便捷,这给心理宣泄提供了合适的传播途径。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一些成长问题、求职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等有时候无从学起,新媒体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大学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像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为大学生课外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多样性信息的学习。
心理的满足离不开新媒体多样性的资源,这些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言论的平台,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让这一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向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同时,各种部落和群的豆瓣让很多志向和乐趣相同的大学生相聚在一起,大学生可以通过豆瓣小组、微信群、QQ社群等新媒体工具获得相应的资讯,满足社交和交流的心理需求。
新媒体给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但是如果不加区分地接收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体现在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上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接触到新事物是以心理的认知为基础的,外界的信息通过人的感知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进而让人们认识这个世界,但是新媒体多样性的信息给大学生的认知机制造成了困扰。大学生还未对世界的事物形成辨别的认知能力,对很多新媒体的信息都是全盘接受,没有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基础。
网络上的一些观念过于偏激,很多知名大咖的观念有非黑即白的特点,很容易对大学生看待事物和世界的观念形成片面化的理解,对认知造成严重影响,比如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独自思考时的能力降低等。缺少批判精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会对生活中的事物贴上刻板的标签,这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损害继而会对大学生的其情感和意志产生影响。
情感体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达和情感寄托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们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需要,有与好朋友分享成功和喜悦的需求,也有与人分享悲伤和落魄心情的需求。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过少,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新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性信息,如影视作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造成深浅不一的影响。在大学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往往拥有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但是很多大学生也会感受到孤独和寂寞,情绪无处宣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媒体的匿名性给这类群体提供了宣泄空间。情绪体验消极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采取网络语言暴力或者其他的消极宣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和周围人造成消极影响。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对游戏的沉迷、对社交虚拟网络的沉迷会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法与周围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严重者会形成社交恐惧症。对大学生正常的情感表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体现在游戏世界所引发的网络暴力,让大学生无法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由于长期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成就感的满足,大学生会更加沉迷于虚拟网络寻求情感寄托,但这种虚空的情感是严重影响真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的。这时候大学生的消沉、低迷、对现实生活中的失望感和无助感就会产生,在无聊和空虚中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意志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时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够承担行为的后果,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也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新媒体环境下的多样化信息给意志力尚不坚定的大学生形成了认知上的负担,机不离手的习惯让大学生产生了强迫感,明明没有什么信息,明明手机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却还是不停地在刷,不停地让外界的信息进入自己的大脑,这种对信息进入的“无助感”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抑制能力,造成意志力下降,无心学习,同时缺少了上进的动力。
无法掌控浏览信息的时间、无法掌控浏览信息的类别无形中也降低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意志力消沉造成的情绪低落和态度消沉将严重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说是建立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也是一个人的内在反映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改变了人们思想的同时,更多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的行为现象。
大学生网购成瘾在新媒体趋势下已经非常普遍,有些大学生没有需要也要在网上购物,享受每天拿快递的感受,但是这些买来的东西却从来不用,这样的购物成瘾让经济基础薄弱的大学生群体陷入了月光族和负债族。蚂蚁借贷、花呗、裸贷等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校园大学生的应有生活,大学生的虚荣心让他们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借钱购物,这种攀比是新媒体环境下助长的拜金主义趋势。同时,多种搜索工具以及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这也让很多大学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不再去看纸质书,去图书馆不再是借阅图书,写作业作报告不再是实际调查,而是复制网络现成的答案,这种惰化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一定要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好信息来源的渠道,让新媒体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这需要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要的培养项目,让新媒体走进大学课堂,对新媒体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说,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看待身边的事物,辩证地分析问题。让新媒体成为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而不是供学生娱乐和消遣的毒瘤武器,未来的高校教育应该发展出以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网络教育平台,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