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综述

2018-03-28 16:27本刊编辑部
残疾人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残疾人补贴特色

2017年12月2日至3日,在第26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本届论坛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首次举办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高级别论坛,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残联副理事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的负责同志,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约260人参与研讨。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的主管领导参加了“大家谈残疾人事业”的高峰对话,来自全国各地的4位残疾人代表参加了《我们的三十年》讲述活动。本届论坛还设立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理念、全面康复、民生保障与改善、创新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体育及大学生论坛等6个分论坛。

主要观点建议综述如下。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总结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一是肯定了残疾人的价值和对待残疾人应有的态度;二是明确了残疾人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三是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点工作目标;四是赞扬了残疾人自强与社会助残的时代价值;五是肯定了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的国际社会共识和行动;六是要求残联发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优良传统,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困难群众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体现,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增进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

程凯介绍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近三十年来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坚持纳入大局,服从服务大局,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和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讲求实效,打好基础,始终从我国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基本需求这一实际出发;四是坚持劳动福利型的发展方向,激励自强自立、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文明风尚;五是坚持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六是坚持以残疾人为本,推动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七是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作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大创新。

程凯呼吁,残疾人事业理论工作者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更大的理论勇气和工作热情,更加宽阔的视野,结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深刻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深切回应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谋划出残疾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全面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路径和策略。

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总结了近年来上海市各级政府在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始终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为重点,以提高残疾人生活发展质量为根本,坚持“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扶残、助残的活动,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氛围更加浓厚,让残疾人既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为这座城市增添光彩。他表示,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新局面的新征程中,上海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把促进残疾人民生保障,使残疾人群众与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更高水平小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确保上海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服务、促进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是大学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复旦大学将着力在4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强理论,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康复医学、社会工作及法学等学科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开展全面系统的跨学科研究,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第二是重服务,进一步加强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建设,构建以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调查体系。第三是厚人才,依托复旦大学在医学和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残疾人事业发展人才。第四是浓氛围,建立健全生活保障、生活指导、辅助器具等校内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形成关注残疾人事业、关心残疾人发展的和谐氛围和良好环境。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发表了题为《适应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持续有效落实》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是我国首个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也是我国未来残疾人福利持续发展的框架性制度。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意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正式建立。服务对象主要为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通过补贴补助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和长期照护支出。截止到2017年6月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已覆盖残疾人1031万人,共发放资金约133亿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残疾人1073万人,共发放资金122亿元。生活补贴标准大部分省份为每月50—80元,10个省份达到或超过每月每人100元,最高的北京市每人每月达900元。护理补贴标准大部分省份为每月50—80元,14个省份达到或超过100元,最高的浙江省每人每月达5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残疾人的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切实保障了残疾人的生存发展权益。

徐建中分析,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是少数地区的制度设计与国务院文件精神还存在不一致,部分省份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范围没有按规定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未按规定将一、二级各类残疾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全部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范围。二是民政牵头、残联配合、财政支持的工作机制在一些省市区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三是补贴标准相对较低,与残疾人对两项补贴制度的高期望值存在矛盾,难以真正起到缓解残疾人生活和护理支出压力的作用。四是信息化管理和补贴发放手段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低、管理水平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徐建中表示,民政部将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继续落实和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确保这项兜底线、保基本、惠民生的社会福利政策持续有效实施。一是不断完善两项补贴制度设计。拓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范围,做好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救助福利制度的逐步衔接,使生活补贴对象由低保群体向重残无业、低收入等群体拓展,最终覆盖所有残疾人。推动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与残疾人服务相互融合,形成解决残疾人长期照护困难的保障合力。二是推动健全资金投入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地把残疾人两项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研究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进一步提高补贴发放的信息化水平。

中国残联研究室副巡视员、研究中心主任厉才茂的主旨发言题目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他从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图景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指出中国残疾人事业和改革开放同步产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也紧跟国际残疾人运动新潮流。他回顾了过去4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逻辑。首先,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其内在统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历史逻辑上讲,是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一致;从实践逻辑上讲,经历“两次创业”的发展历程;从理论逻辑上讲,是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传播现代文明社会新残疾人观、推动观念现代化的过程。

厉才茂从新时代、新矛盾、新战略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第一,关于新定位。之前更多地把残疾人事业定位在社会保障领域,今后应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定位残疾人事业。第二,关于新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将更加突出,但与之同时,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也表现得更加持久、更加突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相对贫困将更加突出。2017年全国残疾人家庭收入调查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残疾人和一般居民的家庭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残疾人和一般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最小;相较农村而言,城市残疾人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更大。总之,经济越发展,残疾人和健全人的收入差距会越大。二是积贫问题严重。残疾人家庭收入和支出很大的矛盾是入不敷出,有的家庭长期负债,甚至大大超过偿还能力。三是因残致贫和返贫的问题将长期存在。第三,关于新机遇新挑战。城镇化、老龄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对残疾人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信息化,既可以弥补残疾人的缺陷和障碍,又在实际上拉大了残疾人和社会的差距,在信息社会里残疾人在不断被边缘化。第四,关于新目标。为了使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的目标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得到实现,社会融合的目标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五,关于新战略,包括观念改变、制度完善、服务创新、组织再造等四个方面。

上海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爱芬在主旨演讲《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 勇当排头兵先行者 让残疾人事业成为城市文明新名片》中指出,残疾障碍是身体伤残和社会障碍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传统社会思维对残疾人的认知,无障碍通行条件的不足,残疾人信息沟通的不畅等构成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面临的困难。发展残疾人事业就是要排除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树立现代文明残疾人观,让残疾群众融入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王爱芬表示,做好残疾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关爱残疾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新征程,谋划新发展,谱写新篇章,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上海的智慧,提供上海的经验。

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吕军教授在以《构建新时代残障人群健康管理社会支持体系的思考》为题的演讲中认为,健康是残疾人美好生活的基础,在“十三五”时期,研究做好残疾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关注残疾人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健康已成为重大国际战略,维护人民的基本健康水平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责任。二是残疾人健康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维护和促进健康,以预防为主。而现有的残疾人健康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同时残疾人自身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优化残疾人健康管理。开展残疾人的健康管理,需要整个社会支持体系的支撑,包括物质、政策、心理、服务、信息、行为等方面,通过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构建一个系统的发展策略。在社会力量和整体性治理指引下最终解决好质量问题,解决好管理中的碎片化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构建策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来保障残疾人的健康,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明宏在《不忘初心 共同努力 做好残疾人就业和保障工作》的演讲中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不断完善落实政策,改进优化公共服务,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在就业创业方面,将残疾人作为就业工作重点对象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给予最具含金量的政策支持;建立了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等一整套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制度性安排;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广大残疾人敞开大门,免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帮扶等各项公共服务。截至2016年底,全国残疾人就业人数达896.1万人,当年新增就业31.2万人。二是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社会保险扩面、对残疾人参保给予缴费补贴等措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已有2370.6万城乡残疾居民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482.1万重度残疾参保人中,有445.7万人享受了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代缴比例达到92.5%;269.4万非重度残疾人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补贴政策,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936.1万人;并在提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基础上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给予额外补助;近5年来全国超过20万伤残职工享受到工伤康复服务。同时,劳动监察执法进一步加强,通过纠正和查处侵犯、损害残疾人利益的不法行为,有效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劳动权益。

明宏表示,下一步将在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在着力提高就业质量过程中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不断完善和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帮助更多残疾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给予重点帮扶和托底安置。二是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中将残疾人作为重点覆盖人群,推动残疾人实现社保全覆盖,逐步提高相关待遇水平,保障残疾人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方面的权益。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度残疾人社保代缴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好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三是将维护残疾人劳动权益作为重点工作任务。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邹广文教授做了题为《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看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主要矛盾包含“不平衡”和“不充分”两个关键词。“不平衡”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残疾人的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二是残疾人保障服务能力水平之间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落后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速度。三是城乡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四是东西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指引下,应该给予残疾人更多的保障。二是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以及边远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然堪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要为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而努力。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陈功教授做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经验》的报告,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他首先讲述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并且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

陈功教授从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论、系统论、发展论和创新论等方面阐释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经验和特色。实践论上,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认识论上,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事业本质的认识,是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事业,同时提高了对人的认识,从“残废”到“残疾”,和国际上新的发展观有很多共识。矛盾论上,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过程始终抓主要矛盾,从残疾人康复起步,扩展至就业、教育、扶贫、普惠、特惠等领域。系统论上,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逐步形成自己的道路、制度、经验。发展论上,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保障了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创新论上,中国残疾人事业具有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方式,从党的领导、政府的负责、社会的参与、残联的工作,整个体系的管理和服务都融合在一起。新时代的特征是从决胜小康到现代化,涉及整体的国家战略转变,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基础。

陈功讲到了新时代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新时代是从“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过程。从发展趋势来看,从见物不见人转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从看增长转向看发展,从看总体水平转向关注人均平均水平是否达到富和强,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公平。从新的发展目标上来说,要从不平衡不充分到一个也不掉队。从新战略上来说,要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全球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文炯教授发表了题为《残疾人社会支持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主旨演讲。残疾人社会支持直接影响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支持制度设计直接体现国家治理水平。十九大报告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在残疾人社会支持领域表现非常典型,今后深化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

社会支持体系非常重要,需求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残疾人社会支持应是基于需求的完整体系,基于风险识别及风险保障需求为基础。第二,教育需求。第三,就业需求。对残疾人而言,应在劳动技能、劳动机会、收入分配以及劳动过程中的风险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帮助。第四,康复需求。第五,无障碍环境需求。第六,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何文炯建议:第一要完善整个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要突出因材施教,无障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要完善,文化体育活动要注重群众性,大力发展就业尤其是支持性就业。第二要优化支持制度设计,明确制度定位,实施制度整合,加强统筹。第三要创新公平机制,尊重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加强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建设,包括服务流程再造,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性,新技术应用等。

猜你喜欢
残疾人补贴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中医的特色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完美的特色党建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