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澜汀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在几千年演化变迁过程中,书籍装帧设计概念从最初的甲骨、竹简发展到今天的整体形态设计,设计内容也从单一模式发展到包括封面、内页版式、插图、字体等诸多方面构建的综合系统工程。时代日新月异,书籍设计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成为突破它作为平面视觉载体的必然,书籍形态设计的装帧理念也应运而生。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曾对书籍形态设计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建筑与书籍有很多相似地方,二者都是通过立体思维设计建构三维空间。可见,书籍是微缩的建筑是有依据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通过建构实体造型展示空间艺术,融审美与实用一体,建筑之美可带来体味纸墨交融的美好书籍设计理念。
书籍设计演变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设计侧重点不同,书籍用途不同,设计概念也有不同阐释。古代书籍设计重心在于内页版式建构,倾注最多的情感来展示书籍内容成为设计主要目的,外部设计相对简单。到了现代,这种设计理念不断补充完善,呈现由外至内的发展变化,整体性成为设计重点。依据书籍设计理念产生的大致时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书籍封面设计阶段:“装帧”一词泊自日本,19世纪30年代出现在我国设计语汇里。由于认识的局限,最初专指书籍的封面设计。这一阶段设计理念局限在封面设计上,表现语言匮乏,形式单调。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保护书籍内页免受磨损,基本谈不上艺术设计。(2)书籍装帧设计阶段:上世纪中期,国家进入和平建设初期阶段。“装帧”的概念得到全新阐释,被作为艺术术语深入人心。这一阶段书籍设计逐渐向艺术靠拢,强化了美术因素,设计内容从封面扩展到内文版式。时代向前发展,设计理念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已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与审美需求。如今,“装帧”一词演化为装饰、装扮的意思,书籍整体设计理念应运发展起来。(3)书籍整体设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掀起了书籍装帧设计创新高潮。书籍装帧开始向整体设计转变,也就是从局部关注转向内外全面、统一策划,内文版式与外部装帧协调传达语境,在整体艺术思维下调动所有书籍构成元素综合布局,全面设计,每种视觉元素都统一在整体风格之中。这种理念相对来说比较完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出版发行领域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文化消费、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整体设计概念显现出其局限性,阻碍了书籍艺术的进步且影响了出版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新设计理念来驾驭书籍设计领域的新思维,从“硬物质”转向“软物质”,透过书籍自身气息传递气质。(4)书籍形态设计阶段:“形态”一词由二部分构成,“形”指的是事物外部造型,“态”指的是神态、状态。“形”通过视觉传达,产生心理体念与情感联想,被称为“态”。我国书籍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岁月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理念,从甲骨文到现代的平装、精装书籍,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生产方式对文化传播载体的深刻影响。通过“形”的各要素艺术处理,建构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宏观与微观结合、时间与空间流动的书籍新形态,将书籍设计成功能齐备的艺术品,使读者能真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和艺术享受成为书籍设计新理念产生的必然。
书是特殊的、盛放知识的六面体容器,规格整齐的书页叠加构成不同体积的形态,占有一定空间。随着立体思维和整体设计概念融入书籍设计理念,当今书籍形态已挣脱平面思维的束缚,空间特征愈发突显,透射出建筑的空间特性。建筑思维造就了人类文明,大量文字聚集而成的一页页书籍就像建筑一样有秩序地排列,以空间视觉传达出建筑式思维,具有建筑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在知识储备上涉及学科更加广泛,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通过书籍设计与阅读产生互动,和谐发展,使书籍像建筑一样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更多展示的是灵魂与体魄的完美结合。
在视觉传达上能引起大众共鸣,满足审美需求,愉悦精神,在物质上能满足功能需求就是好的作品。书籍形态设计与建筑设计都是审美与实用的综合体,二者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审美的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进而引发人们对精神、物质更高层次追求。由此,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书籍形态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实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珠联璧合,才能成为一本好书。
整体设计与局部细节的统一是二者一共性,也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协调统一。外观和谐统一通过细节造型的整体性来传达,好的书籍形态设计同优秀的建筑设计一样,整本书籍视觉上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吸引读者注意,还能引起观者精神愉悦,如同好的建筑一样让人流连忘返。细节决定成败,内在细节与外在整体之间共呼吸关系是艺术语言整体表述的生命力量。宏伟外观的建筑是由一个个精美和谐的局部空间构建,每一个细节设计都是整体不可缺少部分,好的书籍设计也如此,内页设计的图文细节、装饰细节、外部造型细节、材质细节等等如同建筑的门、窗、柱、台阶一样无不透视出整体和谐之美,从视觉到触觉都能与读者心灵相融,感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
书籍和建筑设计传达艺术之美均通过构筑元素的空间塑造来实现,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空间塑造特征是二者又一共性。纵观古今中外,优秀建筑都是建筑师在较高审美层次上对空间分割的艺术处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建筑作为历史文脉的精神表述传递着空间造型艺术的魅力。书籍形态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也是利用文字、色彩、图形、材料等设计语言元素,规划协调,整体展示书籍精华神韵,为读者构筑丰富、美观的书籍外部空间和内文空间。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占据图书出版市场半壁江山的徽州刻书,其装帧空间艺术处理上与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徽派古民居建筑达到一定程度的空间自觉。粉墙黛瓦、天井、四合院、马头墙和深受传统道释思想浸染的徽州壁画一起构建而成的空间场所与徽州刻书精美套版印刷、具有地域特色的徽派插画、温馨的线装形式塑造出的书籍空间表达出很多的共性,二者通过空间形式增强内聚力,对徽州社会的精神状况进行了准确表述。
首先,二者的表现媒介不同。书籍形态设计通过不同纸张的材质特点进行搭配设计,整体编排布局,精美印刷,凸显书籍的形态美感与审美内涵。而建筑的基本“词汇”是硬度极强的砖石,通过砖石砌垒分割空间,展示风格,满足大众生活与审美上的需求。
其次,二者在空间塑造上也有很大差异。二者空间塑造都由外观空间与内部空间构成,外部空间塑造都是直观可视、可触摸的具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内部空间的营造上。建筑的内部空间构建是真实的、客观的具象空间,可以身临其境,真切感知。而书籍的内部空间是抽象的,必须通过读者的翻阅层层传递,利用封面设计与内页文字编排等设计手法,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体会这种不可视空间。
最后,二者的空间展示不尽相同。建筑空间设计是连续、不可跳跃的,能够很好展示空间持续性,而书籍空间则具有跳跃性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意跳跃到其他空间部分。
书是静止的,读者在品味过程中翻动书籍,立体空间呈现出流动效果,如同流动戏剧,读者不知不觉沉浸到阅读的愉悦之中,得到连续畅快的精神享受。书籍空间不仅具有流动的抽象特征,其外部空间与建筑一样具有直观呈现性。一页页书页从内向外延伸,从有限到无限,每个构成书籍的要素都充满空间。
无障碍设计理念从建筑设计领域引入书籍形态设计领域,在很多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对书籍人性化设计以及提高信息传达效果、构建内部空间意义深远。当我们在书店接触书籍时,首先传递给视觉的是书籍整体造型和封面设计,最初的影响驱使翻阅略读时,如果内文版式编排不流畅美观,印刷效果不佳,就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整体空间,影响读者阅读情绪,造成阅读障碍。这样,无论书籍文字描述如何打动人,图形如何美观,也只会降低图书的价值。只有做到无障碍获取知识信息,才能产生持续阅读快感,提升图书自身价值。书籍是微缩的建筑,文字、色彩、图形等构成书籍的基本元素,如同一块块砖石,这些特别的“砖石”有序排列组合对书籍空间塑造和阅读产生着深刻影响。
目录页在书籍设计中作用不可低估,因其占有空间较少,往往容易被忽视。目录展示了全书的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是全书信息的体现。重视目录页无障碍设计才能融功能与审美一体,使阅读变得方便愉悦,读者在深入阅读之前,可以同时浏览目录并享受跨页阅读。内文空间塑造是书籍设计成功的重点,一本书的气质和好坏大部分通过内文文字和图像编排产生的视觉空间来决定。
科学技术进步拓展了建筑语言的表达内涵,大量新型建材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单调的建筑外观,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和触觉体验。书籍形态设计与建筑一样,选用不同材质媒介会带来书籍视觉空间效果与触觉感受的差异。好的书籍,不仅要有良好外部空间和内文编排设计,还要通过不同材质媒介的合理使用、读者翻阅触动材质的感官感受、不同材质营造的流动空间来满足读者心灵追求,以达到读者与书籍的完美合一。探索不同媒介材质在设计上的运用,将成为未来书籍设计形态发展的趋势。走出纯粹靠视觉吸引读者的设计惯性,探索出一条重视心理共鸣、体现书籍自身价值的设计新路是有必要的。
新型材质的开发利用,带来新的感官体验,在今天的书籍形态设计上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不断涌现的材质语言特色为创新带来无限可能,多种材质复合营造的书籍空间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21世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审美理念悄然发生变化。印刷工艺与阅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书籍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版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走出电子书籍的泥潭,重塑纸质书籍的出版繁荣,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值得我们深思。建筑理念对未来书籍概念设计带来全新思维,对于提高认识,更新设计观念,多出好书,推动书籍出版繁荣意义重大。
空间塑造作为书籍设计永恒的主题,渗透到书籍形态设计的各个环节,阅读方式的改变将加速书籍概念设计的变革。建筑设计中的空间造型观和运用各种媒介材质表达整体设计语言的特点对当今书籍概念设计有着深远影响与启示。建筑理念启迪我们要加强纸质媒介书籍价格低廉、易于携带、阅读便捷的自身优势,发挥其强大生命力量,跟随时代步伐,探索新的书籍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跳出旧的固化设计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新型印刷材料带来的外观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设计出具有建筑之大美的书籍形态作品,从里向外传递书籍自身品格。
时代向前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书籍设计的审美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出版领域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正确把握市场内涵,充分考虑读者获取知识和精神享受的欲望,而不是一时的感官刺激,摆正商业与艺术的位置,做到双赢并协调发展。注重书籍制作工艺的提升与创新,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为设计服务。出版一本好的书籍,不仅要有好的设计概念,对承载书籍魅力的材质效果、印刷质量也要高度重视。精美印刷和合理材质的统一是体现书籍自身气质,体现设计思维和传承文化血脉的必要条件。
出版领域的价值取向在书籍概念设计方面起着导向作用,除了吸引读者注意和自我推销之外,通过书籍概念设计传承纸质媒介文化产品,任重道远。书籍概念设计是动态的,出版领域可学习借鉴西方制书优秀模式,突破时代局限,探索书籍概念设计的种种可能,鼓励并推动一些前卫概念书籍的正式出版,今天的前卫或许就是明天的时尚和主流。
现代生活状态改变了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习惯,点触屏变成常态。书籍的传承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用心感知建筑之美,提升设计艺术品位。从建筑理念中汲取营养,消化吸收,锐意进取,拓展书籍概念设计新路,多出好书,繁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