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主义观及对我国的启示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2018-03-28 15:19:12蔡明菲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共产主义

蔡明菲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70年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圣经诞生了,无产阶级从此有了武装自己头脑的理论武器。1920年,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了中文,开启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之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全国人民富起来了。时隔170年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根发芽了,迈向了强起来的历史性时刻。本文首先交代了相较于封建农奴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历史的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赤裸裸的剥削史,就像马克思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随着世界市场和殖民统治的扩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产生,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矛盾运动的规律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170年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看待资本在当今时代的作用以及资本主义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我认为应该学习并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认识到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强起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 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1 推翻封建主义,变革生产方式

在反封建的历史中,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具有革命性。最早的资产阶级产生于中世纪的城关市民,美洲的发现、新航线的开通,商业、航海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都加速了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解体。封建统治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要,资产阶级为了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迫切要求推翻封建社会。终于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资产阶级提出了对技术改革的要求。工业革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现代大工业的过渡。正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应用,资本主义推动变革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2]402。

1.2 资产阶级不断求新求变,人的潜能得到巨大发挥

相比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宗法等级制度,资本主义破除了人身依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关系,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利己动机,也不讲究道德约束,只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只有靠竞争取胜,才能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必须不断求新求变,否则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生存,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劳动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性不断提高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不得不说资本主义是一个奖勤罚懒的制度,只有不断奋斗才能真正对的起自己的生命,才能充分彰显个人的价值。《宣言》中马克思这样形容资产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2]403。

1.3 开拓世界市场,生产消费的世界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内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资产阶级急需建立世界市场,通过世界性进出口贸易的方式攫取更多利润,生产消费的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各民族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东方的国家例如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从属于西方,世界上各个未开化的民族、国家由于交通方式的极度便利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创造的世界体系之中,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2]404,如果不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1.4 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力,为新阶级和新社会奠定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405。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各民族的生产从地域的局限解放出来,人们的交往、需求扩大,劳动场所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资本全球化和分工世界化的发展,造就了世界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极度贫困化导致阶级矛盾加剧,共产主义意识不断觉醒,对新社会有了强烈的诉求。资产阶级无意识的创造了无产阶级以及新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资本,所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首先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采取多种方式继承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

2 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2.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忽略社会实际供需要求,单方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而过度生产,独占大部分财富。而占绝大数人口的无产阶级没有购买能力,企业生产的商品被闲置,引起经济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资本家不得不销毁大量制成的产品甚至是生产成果,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危机又将重演,社会资源遭到浪费和破坏,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无法避免,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406。

2.2 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奴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生存和自我意识被资产阶级压抑和束缚着。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增加工人的劳动量或者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过着非人的生活。工人只是资本家攫取利润的劳动工具且地位十分低下,大机器和分工的不断推广使无产阶级沦为奴隶。工人阶级生命活动的自由被剥夺,在劳动中丧失了自我,劳动产品不再受自身支配,劳动的主体变成了机器,劳动者被剥夺了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失去了本真的意义。此外,资产阶级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将经济危机目标转移到战争中去,不断加大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对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2.3 形成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资本主义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对超额利润的追求,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就是利益关系、雇佣关系、金钱关系。资本主义世界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利益实现的思想主张,只有资本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就开始对利己主义价值观歌功颂德,亚当·斯密说过:“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3]14。在他看来,利己主义不是坏事,追逐个人利益和利己动机能够带来财富。这种对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崇尚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人们价值认知的颠倒,后来在现代资本主义时期,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也并没有消失,而是升级为拜物主义,卢卡奇说:“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4]。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人在拜物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作为人本真的属性,人只是一个符号,人不能支配物只能被物所控制。

3 关于“两个必然”的观点

3.1 “两个必然”的理论基础

“两个必然”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13。首先,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驾驭自己的生产力了,必须被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其次,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运动看,无产阶级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极端贫困化,越来越不能生存,资本剥夺了工人作为活动着的人的独立个性,阶级矛盾尖锐,无产阶级为改变自身被剥削被奴役的命运必须组织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3.2 “两个必然”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实现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是实现这场革命胜利的主体。实现“两个必然”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首先,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强,是革命的中坚力量。无产阶级是被剥削最彻底的阶级,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有的是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革命决心,始终代表着整个革命运动的利益。其次,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局部性的革命,而是世界性的。最初是分散的、局部的经济斗争,以罢工、捣毁机器为主要斗争方式。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展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无产阶级的队伍集中逐渐壮大并联合成为政党组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

3.3 “两个必然”的终极形态

资本主义的制度是产生异己力量的根源,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存的根基,是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但消灭私有制不代表摧毁生产能力,而是要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夺取资本,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积累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背景下,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国家也随之消亡,人们可以自由的从事各种劳动,不会被束缚在固定领域,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正如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共产主义社会把一切异己的力量都处在了人们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5]。

4 马克思资本主义观对我国的启示

4.1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要坚持马克思资本主义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6]13。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15。40年前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富起来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处在强起来的光明时代,这个新时代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过去96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成绩的接续。当今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始终是发达资本主义霸权国家敌视的对手。我们要想在世界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强起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资本主义观,辩证运用资本在新时代中的作用,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肯定西方文化给我们提供的市场理念,实施优胜劣汰丛林法则,激励我们的劳动积极性,利用资本主义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促进中国从大国向强国的腾飞。

4.2 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已经与当今时代大不相同,但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始终存在。马克思资本主义观告诉我们要用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看待问题,资本可以给我国带来发展,但更要注意资本带来的种种弊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要谨防资本得不到合理运用所滋生的权力资本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两极分化严重、价值观的扭曲等问题。时刻警惕资本主宰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6]6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获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致认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才能应对资本带来的各种风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也要与反对社会主义的一切阻力作斗争,更好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引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加强社会治理,把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统一起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3 增加了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信心,不忘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

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是工人阶级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其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在的基本矛盾,金融危机的常态化是基本矛盾不能消灭的表现,资本主义只能暂时延缓被取代的命运。马克思资本主义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展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美好前途,增加了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6]13。近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救亡图存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继往开来的时代,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历史成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全方位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加印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资本主义观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就是要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就是要实现多数人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毋庸置疑,它的前景是共产主义——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坚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
《共产党宣言》预见到了今天
环球时报(2012-08-01)2012-08-01 07:52:13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军事历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