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认知和需求
——以某高校调查数据为例

2018-03-28 15:03黄贤忠
关键词:国学传统大学生

黄贤忠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永川402160)

如何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以中国知网刊载的论文数据为例,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年均还不到10篇。然而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这一数据已经从44篇,逐年快速攀升到414篇,增幅接近10倍。2017年截至10月,这一数据高达379篇。有理由相信,在教育部和国家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引导下,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之后,各高校和相关研究领域势必会展开更加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并推出相应的举措。回顾近10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国内学界关于国学教育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对国学的学科归属以及对其社会作用的反思;国学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国学如何有效地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如何落实教育部的实施纲要。不可否认,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囿于学科的划分,国学与传统文化范畴内涵的界定,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等系列问题的纠缠,国学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并不顺利。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对涉及国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程度和教育需求究竟如何,学界一直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疑,这些研究的不足必然会严重影响当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和实施效果。有感于此,本文拟从对重庆某高校的大量调查数据入手,分析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作为讨论的前提,本文将国学的内涵定义如下:“国学”是针对近现代西学东渐而兴起的称谓,其本质不是一个学科门类的概念,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相关学问。本文所谓“国学”取其广义的概念,这个界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大致相当。

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近10年来,关注当代大学生国学教育状况,并给出建议的论文并不少见。总体而言,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方向:其一,对国学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建议;其二,对国学教育的体系分析和路径探索;其三,思考国学教育如何与各学科的结合。其中对现状反思的论文最多。他们有的认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教育定位不明、教育内容不清、师资队伍不足、教育手段匮乏等多种困境[1]。有人把不良的现状归咎于应试教育制度和学生的时间精力不够[2]。还有人指出了其他的原因。诸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学校领导对此重视不够,当下的社会和教育环境对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冲击等[3]。在这类论文中,有少数论文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法。如有人就河南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态度展开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洋节”更关注,而对传统节令不感兴趣,并提出这是源于高校对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学生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不够等原因[4],甚至有个别论文使用专业的数理统计来探究传统文化和工科学生的伦理素养。就第二类的论文而言,通常都能高屋建瓴。从宏观的理论高度构建理论框架体系,提出建设路径的选择意见。有人认为高校传统文化的有效推进路径应该是:“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借鉴传统教育智慧并运用‘扬善’‘抑恶’兼顾的策略。”[5]也有人建议应该“从课程建设、师资结构、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实施[6]。还有人建议应该从设置国学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始,利用社会资源辅助、校内大量提供必要读物、利用学生社团的助推等措施来达到推广国学教育的目的[7]。相较而言,于春海的观点较为全面,他认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8]针对第三类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郭海军认为应该把“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与思政理论课结合在一起,阶梯式地构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他认为强化“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9]。此外,还有少量论文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或政治理论课程来讨论大学国学教育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回顾近10年高校国学教育的研究,总体感觉研究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关注的角度多元,研究成果亦不断涌现。从系统设计到路径分析,从教学困境到课程建设,不同层面、不同的视角都有不同程度的思考。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或脱离实际,泛泛而谈,或流于表象,隔靴搔痒,甚至将现象当成原因,因果颠倒。针对这类论文,我们认为与其说在研究和思考,还不如说仅仅是在呼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论文中,针对学生对国学认知和需要做具体分析的论文并不多,偶有这类文章或者深度不够,或者思考不全面,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力的数据分析来支撑他们的观点。

对大学生国学认知程度和需求的调查是有效开展高校国学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理论基础。这个基础必须通过翔实而全面的数据调查和实证分析来奠定。只有充分地理解了具体问题的性质、状况和需求,在上述基础具体、可信的前提下,我们所有的思考和教育措施才能有的放矢。

二、大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利用问卷星网站在某高校的多个学院展开了一个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并成功回收了2 002份问卷。为了清楚地了解不同学科背景和性别的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这其中体现的差异,我们将被调查者按照学院不同学科做了大致的划分。他们分别来自以人文科为主的文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其他各类来自理工科的学院。又在人文科学院中做了中国文学、艺术、教育、外语等不同的细分,并在设置了性别和年级等辅助选项。本次调查的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认知情况和深度。其中认知深度包括对国学教育内容范畴、社会意义、现存问题等三个层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存在着程度深浅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但总体来说,对国学的态度是肯定、正面、积极的。首先,我们发现对国学完全不知的人和非常了解的人都很少,比例均低于3%。多数人对国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有约占65%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有29%的人表示较为了解。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和学科背景的关系,可以发现这个比例在文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其他理工科学院等是大致相当的,这是令人意外的发现。换言之,人文科的同学并未表现出特别明显的优势,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也并没有因为学科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出特别显著的差异。当我们调整、变换被调查者的其他背景选项时,这个结果仍旧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学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只是了解的程度较浅。这也表明对国学教育的不甚了解并不是仅限于某个学科学生的固有特点,而是大学生群体在人文素养上的共有特征。它提醒我们注意: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开展相应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进一步测试他们对国学认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统计了他们对国学内涵的认知情况。有57%的人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医、戏曲、书画、数术)等”;有33%的人选择了“以儒家为核心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6%的人选择了“四书五经”;约1%的人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之间画了等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广义的国学概念。当我们调整、变换被调查者的其他背景选项时,我们发现有了些微的差异,例如女生略好于男生,师范生略好于非师范生,人文科略优于理工科,但是总体来说,数据分布的差异很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社会意义均给出了正面的评价。被调查者中认为国学教育没有意义、束缚人性等负面选项的合计人数不到3%。而认为国学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知识(92%)、强化社会伦理道德和改善风气(81%)、增进社会和谐和文明(69%)、增强国家在世界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72%)等正面评价的占据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①。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将被调查者的身份背景和国学教育社会意义进行交叉分析时,发现结果惊人相似。在国学的社会意义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学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改善社会风气、增进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结论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对国学教育意义的正面评价和高度认同。这个高度的认同感说明在大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存在的。

在被问及对当下国学教育现状的看法等问题时,学生普遍表现出理性和冷静,有50%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前景广阔,但存在着不少问题。70%的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多数人对国学的看法是片面的。在问及当前国学教育发展不顺利的原因时,他们的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83%的人归因于现代社会的浮躁,70%的人归因于目前网络、电视等快餐文化。另有36%到46%的人把这个现状归咎于国学内容的枯燥和传播方式的单一。当然他们认为还有其他林林总总的原因,例如,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教育主体(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队等,也占有大致相当的比例(40%~50%)。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对当前的国学教育不满意,但是其中原因却是多样的,多层面的。相较而言,他们认为社会环境、国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各类快餐文化的冲击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

总结上述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国学不甚了解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并非仅仅特别显著地体现在理工科的学生中,而是普遍地存在于不同性别、学科和年级的学生中。令人欣慰是,不论是何种性别、年级和学科背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态度都是正面而积极的。他们普遍对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冷静而理性的看法。他们都认同国学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学生把广义的包括各种人文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国学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信号。一方面它固然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国学没有清晰的深度认识,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意中暗合了国学的广义概念。这个结论对我们的国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为这一指向不仅符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也为我们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指南和办学思路。

三、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求

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关注于大学生对国学的学习意愿,以及他们认可的教学方式。当被问到你对国学的第一反应时,有20%的人表示很想了解,60%的人表示可以听一听,15%的人表示很难懂,2%的人表示没有感觉,3%的人感觉很复杂,对此极度反感的人不到0.5%。当调整被调查者的学科背景时,可以发现具有理工背景的同学的情况稍微有点复杂,他们更愿意了解更多以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类群体人数比人文科的要高出一倍。我们的结论是他们的需求比较理性,他们可能需要更加细致的调查和区分才能判定。当进一步问到,如果有一个国学的学习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时,34%的人表示一定会,65%表示也许会,1%表示不会。有72%的人认为国学对他的生活和人生具有一定的影响,有17%的人认为影响极大,感觉很迷茫或者说不清楚的人占5%,也有7%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你认为国学对你的人生影响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时,92%的人将其视为一种内在修养,79%的人将其视为一种价值观念的培养,77%的人视其为一种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40%的人认为有助于学习,5%的人认为压制人性、限制发展,还有9%的人选择了其他。这表明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认为国学给他们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与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传统文化压制创新的看法恰恰相反。具体细分时,认为国学压制人性的同学明显高于国学限制创新。进一步分析被调查者的学科背景,可以发现认为有压制人性、限制创新负面影响的人数,依照人文科、理工科、艺术类的顺序逐次递增。可见在相对小众的人数中,艺术类的学生更容易认为国学的理念压制了他们的艺术发展。但总体来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

在被问及接受国学教育的最佳学习方式时,高居榜首的是看电影或电视剧,有66%的大学生选择这一项。排在第二位的是阅读图书,有59%人认为这个选项也不错。第三位的选择是上课和听讲座,选择比例为57%。第四位是音乐歌舞,人数约占36%。还有15%人选择其他方式。这说明强调学习的趣味性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寓教于乐”也并不完全契合大学生的需求。甚至那些一味强调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努力,多少也显得有些徒劳。很显然,看电影和看电视是最轻松的学习方式,选择这项的人自然也最多,但是它与选择自己看书,或选择听讲座和上课的人数占比差距却并不明显,而且同样是属于娱乐方式的歌舞,竟然只有36%支持度,远低于上述三个选择。至于其他方式的选择者占比则更小。通过这个调查,我们意识到在国学教育的方式上,严肃的上课和轻松的娱乐之间并未构成十分明显的效果差别,它也许在提醒我们注意,与其徒劳地寻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还不如认真地思考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等基础问题。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真正影响学习效果的是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质量。事实上,精彩的讲座和课程可能会引人入胜,而拙劣的电视剧同样也会让人昏昏欲睡。与此紧密相关,当问及“你认为传播国学的最佳渠道”时,学校提供的教育竟然成为首选。这一选项获得了80%的支持度,互联网70%,图书65%,电视43%,手机32%。这再次证明大学生高度认同高校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他们也选择了其他的补充选项,例如互联网、图书等重要渠道,但是很清楚,手机、电视这类明显带有娱乐性质的渠道并未普遍获得学生的认同。

应该说,上述两个调查结果的指向目标是不一样的,前者关注的是具体方式,后者关注的是传播场所或渠道,两个结论目标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所以对这一现象得出的完整结论是:学生高度认同学校作为学习场所的功能定位,只是在所有不同的渠道和场所中,他们同样希望能有更好的形式和更好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和影视作品,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同时,两个问题的结果又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事实——高校国学教育开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课程、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着问题。无独有偶,我们在问卷的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国学的学习?”80%的人认为应该改善教学形式和内容,77%的人认为应该开设专门的国学课,57%的人认为应该改进当前国学课的内容,41%的人认为应该编写更好的教材,39%的人认为应该完善各类国学培训班。归纳上述的统计结果,最主要的诉求就是:国学教育的内容需要调整,教学的方式需要调整,教材内容需要调整。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整体来说,高校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求是存在的。他们对于高校作为最重要的国学教育场所是高度认同的。当然,他们也需要多种渠道和更多有趣、有效的方式来补充,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研究表明真正影响高校国学效果、阻碍高校国学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效果等老问题。有一句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认为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切中了当前国学教育的症结所在。

四、分析和建议

通过对上述调查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实施国学教育的基础是非常坚实的。首先,从传播国学的最佳渠道来看,大学生对以高校主体的国学教育是高度认同的,这里是最权威的教育机构,也是最便于大学生学习的场所。其次,从学习需求来看,高校国学教育是有着广泛受众基础的。虽然数据显示非常喜欢或感兴趣的人只是少数,但是我们要看到60%的人表示愿意有所了解。这两个部分的同学合计已经占去了总量的80%,而且这一数据并没有显著的学科背景差异,它充分说明国学教育的基础不仅可以立足于文科学院,也同样适用于理工科的学院。这个统计结果更充分证明,国学教育完全应该开设为一门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其三,从学习动机来看,大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是无功利的。他们多数将其视为一种个人素养、内在修养、道德培养和人生智慧。这说明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期待是理性的、合理的、正当的,他们不仅没有不恰当的预期,反而正好符合了国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因为国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种无用之用,一种大用。甚至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国学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而且还能成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的重要补充。很多研究都明确指出国学教育对于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都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之前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当前高校国学教育实施不顺的主要阻碍在于国学教育的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水平、教师知识结构等原因。例如,有研究指出:“部分高校未能将国家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设置课程、教材选择、师资配备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效的体制支撑。”[10]当然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认为以下这些原因可能是主要的。首先,国学是一个非常广博、深厚、完整的学术领域,其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而且与当下的学科设置也不兼容。如果缺乏深入的需求分析,必然导致各执己见,自行其是。当下很多高校的国学教育内容或是流于肤浅的泛泛而谈,或是简化为古代文学名篇选读,或者是过于深奥难懂,或者沦为简单的说教。其次,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高校的国学教育处于一种无的放矢的状态。高校国学教育的教材多使用自编讲义,教师编写随意,选材不当,过于博杂也是常有之事。其三,国学教育教学模式简单。教师惯有的长篇大论,缺乏趣味性的讲授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尤其是在内容本身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更是容易让学生心生厌倦。其四,符合国学教学要求的师资极度匮乏。由于广义的国学等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以从知识结构上来说,它既涉及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又包括各种传统技艺、习俗、信仰、文物。事实上,在现在的学科架构下,很难有人能做到博通诸子,融汇古今,自然也很难在一个学院里找到能对应所有内容的教师。而在现实中,多数高校的国学课属于选修课,或者是通识课,往往是随便找一个相关的教师敷衍了事。其五,对于受众来说,高校国学教育没有做到必要的内容细分和受众细分。由于学生接受程度、心理预期、职业方向等个人因素差异较大,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学生的意义和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强求一律,势必众口难调,效果不好。

针对上述的问题和症结。我们这里提出如下四条建议。第一,国学教育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教育应该从那些容易理解、易于操作的知识开始,逐渐过渡到高深的复杂的内容。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反之,则让人畏惧、厌烦、抵触。第二,国学教育的路径应该遵循从日常习用到弘文奥义的顺序。国学是一个知识广博的领域,广义的国学对应的是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各门各类的知识中,有很多内容与今天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礼仪、习俗、节令、文物、音乐、书画、棋牌等等。如果我们从这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知识入手,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生活浸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大学生也是如此看待国学教育的。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内在的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而不是直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他们心理预期的国学知识原本就不是那些深奥难懂的经典文献,更是一些更为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和生活趣味[11]。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必要的前期铺垫,循序渐进,最终才能实现国学教育的目的。第三,国学教育应该采取分类教学的原则。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对国学的认知、知识积累、学习兴趣都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班和分课程教学。基础的好坏、动机的强弱、兴趣的方向都可以作为分班的依据。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将国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的做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四,国学教育的内容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需要考虑需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师资储备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力求知识有趣、教师博学、讲授精彩、深入浅出。至于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是合适的,这样需要结合具体的学校、学院以及目标任务来思考。这里不再赘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只有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希望上述的统计和分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本文统计数据合计数值超过100%的为多项选择,下同。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大学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