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茹
(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121000)
空间问题是当代理论变革的关键概念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本身就贯穿着“空间”的属性[1]。生存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形式,应该受到更大关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界定,虽然近几年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但一直没有确切定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翔根据联合国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就是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使其能够完好保存并长久延续的环境,即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顺利传承知识和技艺,保证工具、器材的完好保存并使用,以及保证相应文化空间不被破坏的环境”[2]。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是由传承人、文化空间、文化环境和政府支持四个大方面组成的。
生存空间就像一个相互作用并且无限循环的系统。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方式去分析它,那么所有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等共同的基本特征。在生存空间这个系统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关联性和复杂性,其中整体性是生存空间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来说,传承人、文化空间、文化环境、政府扶持这四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的组合或叠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功能在各要素孤立的状态下没有任何价值或意义。假设非遗传承人独立进行作品创作,不接受新事物和大众文化的信息反馈,就无法进行作品的二次创新与技艺更新。一旦作品与大众文化格格不入,自然不为大众所接受,那么非遗项目就会被边缘化。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非遗项目,即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也势必会被淘汰。所以,生存空间中的这四个要素之间要紧密关联,才能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也就是说,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1.锦州“吹糖人”
锦州“吹糖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主动或被迫跨过山海关到达东北地区,在这其中就有锦州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桂华的爷爷。袁桂华一家三代都是靠“吹糖人”为生。锦州“吹糖人”在2015年入选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糖人用的糖稀是由蔗糖和麦芽糖调制后文火熬制成的,熬好的糖稀会变成有光泽的棕黄色。熬糖时火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火太大,糖稀变得太稀,吹出的糖人易变形;火太小,糖稀又会太硬无法塑形。每个艺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与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艺师靠经验来判断。吹糖人时用小铲取适量糖稀,放在手中沾满滑石粉或面粉进行揉搓,抻出一条细长的气管,然后用嘴衔住一端,一边吹至起泡,一边在手中迅速揉出想要的形状,最后定型在一根木棍上,由此糖人制作就完成了。过去,袁桂华每个糖人只卖2~5元,每天要吹上二三十个糖人。后来由于物价上涨,袁桂华把糖人的价格提到了5~20元,即使这样每天的收益也不过百八十元,一天能吹十几个糖人就算是很多了。随着国家大力支持非遗项目,袁桂华开始在锦州各个旅游景区表演吹糖人,但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2.锦州“糖画”
据历史记载,糖画是北方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以糖为材料进行造型。糖稀一般用小火将红、白糖或饴糖熬到可以牵丝的程度,用一把小铜勺舀起适量糖稀,以手腕带动勺子,提、拉、顿、挫,随意画在石板或铁板上,一气呵成。一般普通大小的糖画作品完成时间几乎不到一分钟。糖画题材从传统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发展到现在的卡通漫画、名人明星甚至是立体造型等。由于糖稀的流动性,即使糖画内容相同,也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如今不同的糖画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根据操作特点的不同,每个糖画艺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辽西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糖画”艺人是锦州“糖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振华。
金振华从他爷爷那一辈起就开始在锦州做糖画生意。金振华从小喜欢美术,因为有良好的绘画基础,金振华的糖画惟妙惟肖。在入选为锦州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金振华曾在锦州的水上公园摆过摊位,每张糖画在5~10元,慕名而来的人很多,但收益并不理想。现在金振华已经不再摆摊位卖糖画了,更多是在家里专心研究糖画技艺。
1.传承人差异化明显,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的传承机制约束了非遗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四个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3]。其中,家庭(或家族)传承是民间手工艺的主要传承模式。以袁桂华为例,她是锦州市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里三代都是吹糖人的手艺人。虽然吹糖人有着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到袁桂华这一辈因为家中大哥不愿意继承这一手艺,父亲又不想让手艺失传,无奈之下才教给袁桂华。同为锦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糖画金”金振华也是家传三代。在以前,家庭传承可以有效保证各类手工艺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家传技艺的纯正。如今锦州现有的手工艺传承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而且文化程度都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口传心授为延续方式,其延续离不开传承人的传承与发展[4]。如今建立非遗传承、传播的激励机制,鼓励传承人、学艺人广泛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庭传承的局限性,鼓励了非遗的社会化传承。
打破家庭传承的局限性后,慕名求学的自然有很多。但锦州“糖画”传承人金振华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没有画画功底、不热爱糖画、没有充足学习时间的不会考虑,所以至今就教过两名学生。袁桂华收徒的条件相对宽松,一个学生的学费是5 000~6 000元,教到学会为止。但教学环境有限,教学模式也不很严谨,虽然学生很多,但很少有学到最后的,所以成手的几乎没有。但有的学生对外声称自己是非遗传承人的学生,得到了真传。这样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对这些手工艺的理解出现偏差,认识不到这些手工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
(2)传承人缺乏创意思维,制约了非遗项目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新事物的兴起给民间传统手工艺带来了一定冲击,不管是“吹糖人”还是“糖画”都曾萧条过。2003年以后,国家对非遗项目越来越重视,这对于袁桂华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袁桂华从来不主动宣传自己,社交范围也很有限。如果一件事物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它很难发展下去。袁桂华本人从没有想过把这门传统手工艺融入市场,也没想过顺应社会发展改变糖人的故事题材。与袁桂华不同的是,金振华在退休前一直从事美术设计工作,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了不被时代潮流而淹没,金振华特意自学了制作3D糖画的方法。金振华说:“不管是什么艺术,都应该要与时俱进。”所以在锦州,相对于袁桂华的“吹糖人”,金振华“糖画”的知名度要高一些。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如果不主动学习与改进,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可能被社会发展的潮流湮没。传承人作为生存空间四个要素中唯一一个拥有主体意识的“人”,要积极联系其他要素,传承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和生存状态。传承人要起到带头作用,发挥主体意识,为相应非遗项目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2.社会文化空间不足,延缓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文化空间是一个具有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实体空间,是非遗的传统表现场所,也是生存空间中最能突显“空间性”的一个因素。调查显示,在一些非遗项目尤其是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发展较好的城市,如天津、沈阳、景德镇等,都有自己的民俗发展空间。天津有民俗街,沈阳大部分的手工艺工作室都集中在铁西文化广场,景德镇更是发展为“世界瓷都”。这些社会公共空间建立的固定文化交流场所为手工艺者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便利。
前几年,金振华一直在锦州的水上公园摆摊位,想借此传播糖画文化,但看的人多,买的人少。金振华没有灰心过。后来公园引进了糖画机,出糖效率高,还省下了人工费,卖得便宜做得又快,极大冲击了金振华的生意,致使手工糖画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由于盈利越来越少,公园也不愿意将摊位租给金振华了。金振华一直觉得糖画是一种艺术,画糖画不仅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一份情怀。其实大多数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的想法也是如此,但他们的观点并没有影响到普通百姓。金振华曾经试着制作肖像写生糖画作品,但大多数人对此并不重视。况且,糖画保存问题也令金振华感到十分棘手。所以,很多人对此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不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环境都对此类非遗项目不够重视。
3.艺术创作生态环境失衡,阻碍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技艺的人文生态环境由多个因素互相作用,构成了传统技艺的文化生态链,主要包括创作者、掌控者、传承者、销售者、使用者、信息反馈,相关行业分支和创新者[5]。民间传统手工艺本身依托人而存在,以技艺和物质形态作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纽带得以延续和发展。锦州“吹糖人”和“糖画”艺术创作的生态链由创作者、传承者、销售者、使用者和信息反馈组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是创作者、传承者和销售者;使用者是消费者,而消费者是此类传统手工艺的根本,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会促进传承人进行二次创作。所以,传统手工艺品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调查发现,曾有消费者问袁桂华可不可以吹个海绵宝宝,但她却不知道海绵宝宝是什么,此后也没有积极对此信息反馈做出回应,这样就没有进行二次创作。如今,糖人市场主要消费者就是孩子,满足不了主要消费者就很可能被淘汰。
毫无疑问,不管是糖人还是糖画,只要和“糖”有关的手工艺品,本身就带有一定局限性。夏天热,易融化;时间长,易氧化。要把糖人或糖画真正打造成艺术品,其保存方法有待研究。据调查,在烹饪烘焙行业中,有一门叫“糖艺”的烘焙方法,其制作方法和吹糖人、画糖画极其相似。这种方法将糖醇、水、葡萄糖浆按照一定比例配置,通过拉糖、吹糖等造型方法做出具有可食性和观赏性的糖制食品。糖艺作品色彩丰富绚丽,质感剔透,三维效果清晰,是西点行业中最奢华的展示品或装饰原料。“糖艺”特别的保存方法就在于糖醇的熬制法。“糖艺”所使用的糖原料多为晶体糖醇和液体糖醇两种。使用糖醇时需加入30%的蒸馏水,直接快速加热,糖稀纯净透明,升温快,而且熬糖时不会有太多浮沫。相对于糖人、糖画所用的红、白糖等原料,糖醇的熔点要比蔗糖高很多。作为糖艺的糖体要熬到185℃以上,而作为支架使用的糖体,温度应该超过195℃。糖醇具有较高的脱水性与复水性,黏度要比普通糖料好很多。进口的艾素糖醇(ISOMALT)吸湿性更弱,抗还原能力更强,可以打破季节对此类手工艺品的局限。这种原料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却是理想的制作原料。
4.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延缓了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
近10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非遗项目,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备受关注。锦州也组织了很多宣传非遗的活动,如锦州市政府和当地民俗组织曾一起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及庙会,有时还联合锦州各大商场在逢年过节时举办艺术节。2013年锦州园林博览会的开幕式邀请了很多当地非遗传承人做现场表演,2016年1月还在锦州凌河夜市举办了民俗庙会。但根据调查,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近两年已经不再举办。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经对袁桂华说过,会建立一个锦州市非遗文化一条街,类似锦州夜市那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公共场所,然而这件事最终并没有落实。“糖画”传承人金振华也说过,曾经因为想在夜市租一个摊位联系过锦州夜市的管理者,但得到的回复也不尽如人意。
传承人作为艺术品的创造者,是非遗生存空间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地政府要积极提升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应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传承人加强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鼓励他们接受新事物,树立创新思维。“吹糖人”和“糖画”的传承人要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潮流。比如,传承人金振华表示要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要学会运用新技术宣传自己,学会利用新媒体与广大民众互动。非遗传承人要树立文化自信,学会推广自己,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品。非遗传承人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非遗,创作出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提升作品的价值。
社会文化空间建立的目的在于让传承人和人民群众有更直接的交流,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程度,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提供实体场所。就锦州市而言,可以在北湖公园或大型商场如新玛特、万达等设立非遗活动日,邀请“糖画”和“糖人”或其他手工艺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让民众亲自参与其作品制作,感受艺术氛围[6]。在锦州各小区建立非遗传习所,让非遗走进社区,繁荣民间文艺生活,让袁桂华和金振华这些传承人与社会大众有更多的接触[7]。同时,当地政府和学校也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宣传力度。袁桂华曾经在渤海大学进行吹糖人艺术表演,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锦州教育部门可以在锦州的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让更多学生了解锦州非遗项目,为保护和传承锦州非遗注入新鲜血液。
如果锦州建立一个与其地方文化相关的公共场所,那么对锦州自身发展也是一大助力。山东济南“非遗园”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作为核心,在园区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手工艺作坊和手工艺品专卖店,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工艺品制作。园区内还建有以女娲补天、七仙女、西游记、白蛇传等为主题的场馆,结合多媒体、3D特效等将休闲娱乐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对中华文化进行重新诠释。锦州也可以利用沿海的优势,效仿济南“非遗园”模式,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了解锦州的民间手工艺。
努力保持艺术创作生态环境的完整与平衡,传承人要积极回应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多创造适合大众需求的民间艺术品。要使艺术深入大众,贴近生活,让消费者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吹糖人”和“糖画”这种小型传统手工艺品实用性不强,属于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观赏品。金振华自学3D糖画后,成功地做过祥子拉车等小型立体糖画作品。见过这些作品的观众和其他非遗传承人都觉得很新颖。后来金振华做过一幅大型的3D糖画飞龙在天,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由此可见,想要得到消费者乃至社会的认可,就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民众对相应非遗项目的认知程度。传承人应多接受消费者的信息反馈,更好地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良好的循环。
政策扶持方面,不仅要加大对非遗项目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拓展社会文化空间、完善艺术创作生态环境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而言,政府扶持是联系其他因素的纽带,是保护非遗生存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地政府可以帮助“吹糖人”和“糖画”传承人举办公益性活动,建立固定的传承人交流场所,加大宣传力度。简化非遗项目投标的相关手续,减少行政流程,为锦州市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更便捷的通道。锦州市政府掌握文化公共场所,可以避免市场恶性竞争,保持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应加强对此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监管,避免商业不良运作,要在更好地宣传非遗项目的同时保证传承人和相应消费者的权益。
传统民间手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有的已无处可寻。仅存的一些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也愈发狭窄[8]。怎样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传承人与传统手工艺不仅要紧跟时代,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贴近大众,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锦州“吹糖人”和“糖画”不仅要结合锦州当地特色,还应以崭新的姿态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传承与发展空间,将这些传统手工艺保存下来、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