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龙
(甘肃祁连山商砼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6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的新建和改造,商品混凝土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完善,但随之而来的质量问题也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最大隐患,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管理层面的因素。本文对混凝土企业的质量现状以及如何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有效管控质量做出了阐述,以促使商品混凝土企业重视质量,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和持续成长。
商品混凝土企业上游产品砂石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有力或有效的质量管理及监督的机构依据国家或行业的标准和指标来统一管控,砂石的技术参数和质量指标仅仅依靠下游的混凝土企业和相关使用单位自行管控,属于订制品批量生产流程。
由于受资源枯竭和地域环境及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影响,企业通常会采购和使用不同品质或混合的原材料,如人工砂、山砂、河砂、卵石、碎石、混合石等,致使不同源头、不同工艺、不同品质的原材料同时或混合使用,各个企业的控制标准和要求有时差别很大,直接影响混凝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商品混凝土企业对进厂原材料质量检测及管控把关受材料短缺或检验时效性的影响而时好时坏,其中不乏人情关、金钱关等影响因素,相对于民营企业的管理,国有企业在原材料的管控上受流程、环节和多重领导的管理,质量把关更为忧患。
材料采购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与材料料供应商斗智斗勇,企业严防大批量进厂的材料中掺加不合格品,依次充好,但也不乏有串通一气,违法乱纪的行为等。
质量是涉及到公司内所有职能部门和所有人员的一项工作,每一个阶段都要参与或管理质量,每一个环节都要控制质量,质量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共同协调和管控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结果,企业应有合理的组织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明确界定和分配质量活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职能重叠谁都不负责任或职能空缺造成无人管理的现象。
(1)企业领导及其他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及思维主体狭隘,认为质量工作仅仅是试验人员的职责,忽视了质量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及控制的质量意识。
(2)因原材料波动和节点质量管理的缺乏,以及体制流程上的限制,技术质量人员日常的工作重点均是忙于对出厂混凝土的稳定性和客户需求的管控,企业其他控制节点对过程质量的管控无力、无序,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在忙于“救火”日常均在协调工程项目上的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和混凝土浇筑队伍方的不同需求和关系,当出现问题考核时通常只追究质量人员的责任和失职,致使质量管理恶性循环。
(3)企业的主管领导通常在市场压力和量款压力下,压减质量管理的力度和人员配置,不能从流程上、制度上、考核机制上对质量管理流程和制度上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普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首保量款,质量只求无大过的思想和现象。
(4)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的岗级待遇、工作压力和质量安全风险和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相比,如生产、营销、财务、行政的差距较大,晋升机会和通道较窄,导致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大,普遍存在技术质量人员流失的现象。
外加剂单位在受市场及资金的压力下,也是尽量压减成本,加之混凝土企业砂石料、粉煤灰、水泥等材料的变化及质量波动,致使外加剂自身品质和服务品质下降,导致不能及时调整和混凝土的相适应性。
因混凝土企业质量人员的失职、失责或不当行为的存在,在外加剂的减水率、经时损失、抗压强度比、凝结时间差等技术指标把控不严,在生产使用中只能靠提高掺量来解决混凝土的和易性、保坍性和施工性。
大多数商品混凝土企业技术质量人员因自身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的欠缺,通常只能依赖通过外加剂的品质来调节混凝土性能或施工性能来管控质量。
在混凝土的运输和泵送过程中,通常由于管理不严,质量人员和运输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出现了运输车在装料前未将罐内积水排尽,运输车在运送时停止和不按要求转动罐体造成混凝土拌合物不均匀,产生分层离析现象;或在供应运输中,由于市政交通十分拥挤出现车辆堵塞问题,造成运输时间长坍落度损失大;现场施工管理不严,现场加水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混凝土质量。同样在泵送过程中,如果不按规定规范操作也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如混凝土和易性差造成石子堵泵等,不能及时解决都给混凝土的质量留下了隐患。
现阶段受施工单位分包劳务的管理模式影响,普遍对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不够重视,普通混凝土也要求要具有自密实、免振捣和自养护的性能,通常忽视了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对厚度的要求,以及规范、合理、及时的养护是更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不足,忽视了良好的养护对混凝土强度增长的重要影响及有效降低混凝土收缩,减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效果。
从现阶段上到国家、省市,下到企业本身及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同时还受到安全环保治理的压力和行业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质量和成本的压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国家对混凝土上游原材料由于安全环保问题的整合、关闭,以及对机制砂的强制推广,西安地铁“电缆事件”引发国家对质量的严格管控和限制,混凝土下游建筑行业对质量负责终身制的管控等一系列,致使国家层面对质量的管控措施和规定不断提高和加强。
省市对环境、质量管控的相关要求及管理文件及省市县针对环境、质量开展的“利剑行动”,政府质量管理职能部门针对质量的检查督导,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和管理要求等均在持续强化。
作为企业都有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规划和诉求,如何有效可行地将企业不断壮大和进步是每个企业均面临的挑战,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和管控也是越来越重视,每个企业对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对市场、质量、成本等全面的统筹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形式以及质量现状,要在商品混凝土市场上站稳脚跟,求得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管理,在运行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以优质的产品品质保障客户的需求等在当前形式下要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的管控是关键,也是核心。
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离开了质量的保证,任何生产保障措施都没有意义,因此,任何一项成本管控措施、方法,都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只有出厂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满足施工要求,抗压强度、实体回弹强度合格,质量连续稳定,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加强进厂原材料的监督及检测,稳定原材料质量是生产经营的基础,稳定了原材料质量,生产、质量才能稳定。如果从原材料进厂的监督检验到各生产、泵送运输环节的监督管理不能落实,实际管控不能到位,保证质量、优化配合比、稳定经营、降本增效等就都是纸上谈兵,尤其在目前砂石料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原材料进厂检测,防止不合格原材料进厂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稳定了原材料质量,才能稳定混凝土质量,才能为管理奠定基础。
混凝土配合比是需要实时动态管控的,随着季节温度、原材料品质的变化、施工部位的变化、泵送高度、坍落度要求、施工方法和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标养试块强度和实体强度统计分析的结果,必须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稳定施工性能和强度,其中首要保证的是在稳定水胶比和控制用水量,因此,在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需要下最大限度降低用水量、严格控制混凝土水胶比,在生产过程中可行有效的管理用水量是关键。
混凝土的质量管控,必须保证出厂混凝土合格率,但如何做到,其主要为:
(1)原材料的管控。加强原材料的进厂的检验频率及检验批次,制定严格的检验流程和标准,各部门专司其职,制定合理规范的收货流程,并制定完整的考核监督机制。
(2)生产环节的管控。生产或调度人员落实计划的准确性,质量人员和操作人员对配合比的准确性相互监督。加强生产系统计量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搅拌机运行时的可靠性,设备要做到三分使用,七分保养,制定保养周期计划,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的计量问题等。
(3)运输环节的管控。要严格检查接料时运输车罐内是否有积水,定期检查运输罐内叶片对混凝土的影响,出厂前对罐口的冲洗,车辆发生故障影响送货时间,以及司机的粗心误送都是运输环节需要管控的环节。
(4)泵送施工环节的管控,避免润泵砂浆或水的不规范处理,现场工人随意加水,梁板柱强度等级不同且同时施工,施工工人野蛮施工,底板和模板内的杂物积水未清理干净,模板接口处漏浆吸水因素,不规范的混凝土养护等等原因,都是造成后期质量不稳定的因素。要通过加强生产环节的管控,严格的流程制度,人员的责任心、执行力度,全员全过程管理,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来管控。
在当今混凝土企业日益增加,竞争激烈环境下,混凝土企业生存举步艰难,提升混凝土企业发展的根源就是服务。服务要做到及时、有效,保质保量,过程跟踪,售后回访,保持和客户有效、及时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保证客户的满意度是等均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企业要发展,服务是企业发展的根源。
混凝土的质量关系到建筑安全,是和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明日的市场。只有企业正确的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充分认识质量的重要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使客户用得开心、用得放心,同时也使自己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