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925年6月6日,作为三日刊画报开山鼻祖的《上海画报》发行于上海,创办人为毕倚虹。画报出版至第71期,毕倚虹辞退,由周瘦鹃、钱芥尘开始主持报务。《上海画报》的主持者们一直都在寻求 进步,无论是在创刊伊始,又或是每逢周年纪念与整百期纪念,他们都会向读者表明心迹,明确画报的改良方向,并作为日后所要遵循的宗旨。有些宗旨,画报做到了一以贯之,有些却不幸夭折。
在创刊号上,《上海画报》发表《我们的宣言》:“我们尽我们的能力,搜罗有兴趣有价值之照片和图画,贡献于《上海画报》的阅者;我们更尽我们的精神搜取有兴趣的消息、有价值的文艺,贡献于《上海画报》的读者。”这段话直截了当言明办刊宗旨,总结其中关键,就在于“有兴趣”与“有价值”。
画报向社会征求稿件时,在封面上明确公布了“本报征求照片图画文字条例”,用一句“不确实之消息、无兴味而冗长之作品幸勿见寄”表明了办刊态度。编者希望画报的内容具有纪实性与趣味性,但投稿虽多,却大半偏重理论,报告事实的很少。为此,画报强调,“本报的文字,注重翔实,有趣味的消息尤欢迎。”可见,“有兴趣”与“有价值”也是《上海画报》选稿时的两大标准。
早在1922年,《上海画报》创办人毕倚虹的长篇小说《人间炼狱》就连载于《申报》副刊《自由谈》中,当时的报界名人严独鹤读后爱不释手,盛赞毕倚虹为“文坛唯一健将”,足见毕文字功底之深厚。因此前期《上海画报》在他的主持下虽名为画报,实则秉持文画兼重的宗旨。这一基本宗旨,由毕倚虹奠定,并得以贯彻始终。后来,在《本报五周年纪念与今后之方针》中,画报也明确提出,“本报一向是文画兼重,不是单靠图画的”,可见后期接手画报的周瘦鹃与钱芥尘也有意兼顾图画与文字两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在图画方面,《上海画报》聘请黄梅生作为摄影部部长,其人交际人脉极广,凡海上闺媛艺家名伶,无不经其摄影,就连军政要人及其夫人这样公认的“难摄者”,也不在话下。除上海本地,《上海画报》还于北京、天津、汉口、广州、杭州五处积极发展外埠摄影记者,并规定每人每月需摄取该地新闻照片及有价值之美人、名流、名妓等肖像十张至十五张。在文字方面,《上海画报》的撰稿人皆鼎鼎大名,有袁寒云、张丹翁、陈小蝶、江红蕉、范烟桥等,再加上每期连载诸如毕倚虹之《极乐世界》、张恨水之《天上人间》这样的长篇佳作,可谓极著作界一时之盛。
报界前辈包天笑对《上海画报》的“文画兼重”深表赞同,他认为各国画报往往重图画而轻文字,《上海画报》则“并二美为一”。所谓的“二美”是指《时报·图画周刊》与《晶报》,前者是以摄影图画闻名的画报,后者是以文字为精华的小报。
自诞生之日起,《上海画报》就与数字“六”有着不解之缘。首先,创办人毕倚虹的生日是旧历六月六日,所以他特别筹划画报在新历六月六日问世,而当天又适逢星期六。此外,报社的电话也恰好是六千六百号。于是作为画报创始人之一的许窥豹顺势提出:“六零六有制毒之功,则又本报排斥社会恶势力之象也,愿本报同志永维此六的精神!”。此外,画报也明确表示:“本报同人抱定宗旨,一切文字图画,十分精选精印……决不愿意迎合少数人或最少数人的意思,传播许多无聊文字图画。”因此,其实所谓“六的精神”就等同于批判精神,指的是不畏强暴、抑邪扬正、揭露真相的品格。
这种“六的精神”首先体现于《上海画报》行将出版之时。1925年5月30日,上海的南京路上不幸发生了五卅惨剧,原本繁华的市区实行了军事戒严,禁止行人和车辆通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情势极紧张。鉴于事态的严峻,有朋友劝毕倚虹将《上海画报》展期出版,但他不仅毅然选择按期发行,还力持正义,亲自到红十字分医院视察伤者,画报第一期的图像文稿也因此做了大变动。事发后,《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等上海的大报副刊均选择停刊,《上海画报》则秉持着“六的精神”,对五卅惨案与此后风潮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报道。于是,《上海画报》一经刊出,就风靡一时,“问世月余,每期行销逾三万”。
可惜的是,后来此“六的精神”却有消减甚至消亡之势。在第274期的《上海画报》上,钱芥尘还在大胆直抒其新闻思想:“愚以为新闻记者之美德在骂人,新闻记者而不骂人,何须有新闻记者哉。”而到了第476期,画报“敬告读者”道:“本报现为谋努力革新内容起见……征求富有趣味之外稿(迹近攻讦者不取)。”第699期上,张丹翁干脆直言不讳:“如今小报实难为,谁肯凭空得罪谁……破费思量八方面,等闲可有漏恭维。”从“美德在骂人”到“攻讦者不取”再到“恭维”,变化之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