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的四大转型

2018-03-28 08:52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策划图书互联网+

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类数字阅读智能设备的平民化普及,让数字阅读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据统计,2015 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 2014 年的 58.1%上升了 5.9 个百分点。继 2014 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纸质阅读率,2015 年数字阅读率明显超过纸质阅读,发展迅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这提示我们,目前国民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型已成必然。

还有时下一些潮流新词,无论传统出版行业编辑是否听说过,都必须马上去了解和掌握的——跨界融合、数字出版、云平台、知识服务、流程再造。可以看到,数字阅读的大潮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出版行业编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正视并接纳这种变化,及时转型,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向,才能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远。

一、从策划一本书转为策划一个“互联网+”选题项目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出版业进行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生态环境。互联网思维是对出版业价值链和全流程的重新审视,是对资源的深度利用和有效发掘。“互联网+”时代的编辑,需要的是更加复合的个人素质,不仅仅要具备传统出版时代的编辑业务素养,对策划、组稿、三审、三校、排版、印制、发行各个流程通盘掌控;更要具备过硬的互联网素质,能够在纷繁芜杂、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独具慧眼、去伪存真,发现最有潜力的作者,找到最有市场空间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的定位不再是单纯根据编辑自身素养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总体把握,对文化进行编创与传播,还包括信息收集、内容整合处理、传播媒介协调运用等多项工作。也就是说,“互联网+图书”的生产需要融合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的思维始贯穿于图书产业的各个环节。

出版的源头环节是选题策划,那么,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就应该牢固树立全媒体、立体化开发的观念,在编辑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手机出版等方式。除了传统的线下“策划”外,更多的是要协调好线上和线下的“策划”,把二者整合起来。同时,要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知识服务。就需要编辑不仅要和作者协商完善内容编写,也要和技术方交流使产品的思想架构得以实现;既要考虑产品的功能,也要考虑读者的使用体验,这些都对传统的图书编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今的编辑,从策划之初就要时刻提醒自己,这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图书选题,而是“互联网+”选题项目。只有带着互联网思维去策划全流程,才有可能做出适合这个时代的畅销好书,立于不败之地。

二、从只懂内容转为即懂内容又懂媒介技术的应用

身处“互联网+”时代,出版社对于传统图书的转变多数是从提供增值服务开始,这种服务绝大部分需要编辑全程策划,甚至亲力亲为。例如有的图书需要配套名师讲座,但是同时还要满足读者和名师互动的需求,解决的办法现在很简单,就是通过配套的微信公众号,读者扫描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里完成名师配套资源的下载或者直接播放观看;当然,还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引流到作者的QQ群或者微信群中,与作者实时互动。还能通过在书中需要的位置设置二维码,方便读者随时扫描,随时收听或者收看配套资源。这些具体的媒介技术工作往往都是需要编辑亲力亲为的,就算不是亲力亲为,也要懂得其中的技术环节,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实际上,这种增值服务也只是满足了读者一个小小的侧面的需求,在当前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多元化的。目前的电子课件、电子课本、电子书包、各种阅读APP的广泛应用,都反映了这种多方位、多元化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如何充分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全媒体下的读者呈现最佳的阅读体验,这是当前时代编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其说是个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个怎样利用技术的问题。编辑当然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最新信息技术,但是编辑至少要知道这些技术的存在和用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恰如其分地知道该用什么技术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在摸清读者需求之后,扫清一切技术障碍,最终打造适合读者需求的产品,从这一点上来说,图书编辑应该掌握的技能,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

三、从只提供“图书”转为提供“阅读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编辑出版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像简约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以及用户体验思维都是常见的互联网思维。但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思维当属用户体验思维。只有带着用户思维去考虑问题,才能在出版的各个环节恰如其分地想策略,想办法,一切围绕优化读者阅读体验的思维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策划出令读者满意的新型图书产品来。

在这方面,国外的出版教育集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美国的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在商业模式转型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该公司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打破了以往的B2B的模式,成为B2B2L和D2C的模式,可以同时支持作者、老师、学生在平台上制作作品,讲授作品、使用作品,还能提交和批改作业。通过提供服务,增加用户的粘性,盈利模式也自然清晰了。

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的转型经验其实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从编辑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将图书出版与在线教育相结合,让读者在购买图书后不仅能够通过手机APP自主阅读和学习,还能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接受更多的增值服务,那样的话何愁图书不畅销,何愁读者不纷至沓来呢?其实,这在表面上看是形成了图书出版为辅助,在线服务为主的态势,不过这完全可以通过与在线教育机构的战略合作达到目的,对于出版社来说,仍然是图书为主。但是出版社对于读者的输出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服务为主。这便是用户体验思维指引下的必由之路。

四、从文字版权意识转为全版权意识

尽管全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出版呈现方式和用户体验都有所变革,但出版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仍然是内容。而在版权保护下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编辑必须及时从传统的文字版权意识中转型,快速进入全版权意识的思维轨道中来。

那么,全版权意识应该如何理解呢?全版权运营指的是指将一个内容资源的所有版权,包括电子版权、线下的出版权、影视和游戏改编权以及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版权等进行立体化综合开发,实现全方位、全媒体传播,实现内容一次生产、多次销售。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作者来说,书稿的信息来源有了极为便捷和丰富的渠道,作者创作相比以往有了极大的便利;同样,对于读者来说,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这就使得图书的版权工作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各种侵权盗版的现象层出不穷,轻则部分剽窃,重则整书盗录;方式也不一而足,有的是传统方式,即线下纸质图书盗版并销售,有的是电子方式,通过线上整书翻拍或者盗录后形成电子版销售,并美其名曰“共享”。而这些,其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版权的侵权行为。

而实际上,如今的知识传播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媒介方式,碎片化成为日渐流行的趋势。如微信的公众号、知乎的问题、百度的贴吧、喜马拉雅有声读物,这些内容看似零散,其实恰恰满足了读者这个时代对于知识获取的方式的需求。因此,编辑的全版权意识要在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伊始就要有,要尽可能获得较多的渠道传播权,在日后维权中率先取得主动地位;在与新媒体平台签订合作合同时也要严格明确版权,以最大程度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同时也能获得与之相应的经济效益。

[1]吴芬.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数字传媒研究,2017年第01期.

[2]余丁.“互联网+”时代的“编辑+”[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5月/19日/第004版.

[3]庞海龙.“互联网+”视域下编辑出版新常态与变革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6 年 8月第 21 期 79.

[4]浅谈全版权运营——基于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视角[J].经济师,2016 年第8 期.

猜你喜欢
策划图书互联网+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