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周报》是邢台日报社旗下一本地方都市类报纸,创刊于2011年。创刊以来,《邢周报》在致力“内容为王”的同时,兼顾非业务类工作,热心社会公益,持续广泛开展大量社会活动,在邢台当地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影响力。
《邢周报》在基本业务之外,通过大量非业务类工作探索出一条地方都市报的社会发展之路。本文以《邢周报》相关实践,分析地方都市报非业务类工作的社会角色。
《邢周报》非业务类工作主要围绕“积极向上,绿色健康”的社会公益活动为主题,面向全年龄段覆盖。
《邢周报》自创刊之初即着手建立“小记者”群体,经过几年发展,成立了“邢台日报社小记者协会”作为这一群体的组织管理机构。最高峰时,旗下小记者注册人数逾万人,是邢台市最大的学生公益性社群组织。“邢台日报社小记者”走进校园,以全市数十家中小学为基地学校,建立联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校外课堂”。
围绕小记者开展的常规固定活动包括“我为妈妈洗洗脚”等孝亲活动,“百业探秘”等了解各行各业工作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烘焙”、“折纸”等技能养成活动,特别是面向全国的“外地游学”等素质提升活动,深受小记者欢迎。补充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为青少年搭建了可信赖的社会教育平台。
依托报纸资讯平台,建立《邢周报》“她生活”群体,为中青年女性生活体验类社群组织。通过定期开展“观影”、“手工制作”、“品酒会”、“茶会”、“美妆美甲体验”等品质生活体验类活动,凝聚了大量女性读者群体参与和关注。《邢周报》为大量都市女性提供了品质优越的社交平台。
《邢周报》历年来持续开展的大型活动主要是以“绿色健康”为主题。其中“小记者植树”活动、“太行山帐篷节”及“环七里河徒步”是《邢周报》开展的较为大型的绿色公益活动。
“小记者植树”活动连续多年打破邢台单次活动人数最多记录,最多的年份有5000余人参加;“太行山帐篷节”是邢台市第一次出现以绿色生活为主旨的户外体验活动,成为后续各种“帐篷”类活动的样板;“环七里河徒步”是每年保留品牌项目,倡导邢台市民回归自然健康的生活状态。《邢周报》通过组织策划绿色公益活动,塑造了自身“绿色健康”的社会形象,赢得了读者的信赖和欢迎。
近年来,《邢周报》围绕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不断开拓非业务类社会公益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邢周报》各栏目设定,以“社会公益”为主流价值导向。结合邢台当地报道素材,担负弘扬社会正能量,扩大社会公益认知等媒体社会责任,树立报纸“公益”形象。同时,“名正言顺”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结合“务虚”的报纸报道开展“务实”的社会实践,虚实结合,使《邢周报》公益形象深入读者,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
《邢周报》历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在报纸内容上均有相应的前期主题内容策划报道,以及后续的宣传报道,为当次活动提供舆论造势和成果展示。通过报道内容,延展各类非业务工作持久力和影响力。通过相关内容报道,加深活动价值内涵,提升活动品质的同时,起到总结作用,特别是具有活动留念意义,参与者往往将报道内容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实现“一次活动,多次宣传”的效果。
《邢周报》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在报纸业务范围之外开辟了全新的影响力传播平台,形成了以“报纸宣传活动,以活动推广报纸”的良性互动。在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认同,为《邢周报》吸引了大量订户,有效刺激报纸订阅数量稳步提升。读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更加了解《邢周报》的内容设定和需求,面向“秀生活”、“老照片”、“老邢台”、“邢人行乐”、“邢襄书画”等栏目的读者来信和稿件应接不暇,从而保证了报纸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质量提升。
在《邢周报》开展的一系列非业务类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环境的发展路径。
《邢周报》迎合各个年龄段需求所开展的各类非业务工作,都以一定规模的群体平台为依托。构建自营群体平台,并通过日常维护,保证群体活跃度和活动参与度,是历次活动成功的基础。
统筹广告部门市场资源,结合合作商家的推广需求,在不偏离社会公益主题的前提下,制定活动方案。媒体在其中扮演纽带角色,以媒体公信力凝聚的读者群和各个自营群体向合作商家寻求“变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媒体、商家、读者群多赢局面。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是维系群体的主要平台,也是活动宣传推广的有力工具。报纸通过宣传报道凝聚非业务类工作的社会认同和价值,以多重新媒体巩固这一影响力,使纸媒品牌得到最大范围的覆盖。
在地方都市报式微的行业大环境下,《邢周报》在业务工作之外,探索出一条以从事公益活动为主的非业务类工作之路。在持续积极塑造自身多重社会角色的同时,创造性的开辟出新的生存模式。
地方都市报转型发展,是行业近年来共同关注的话题。《邢周报》的实践为中小城市地方都市报行业转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参考样本,在基本业务范围之外,在非业务领域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