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悦 新华通讯社
1998 年,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新华社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两个舆论场”概念,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民间舆论场”和各级政府、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引导的“官方舆论场”,它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直接催生了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微博等大量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更加频繁直接,一些非媒体机构进入新兴媒体领域,普通民众借助现代化通信手段、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介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者,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一些人认为,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是弥合“两个舆论场”的重大契机。但实际情况是,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介迅速崛起,不但继续维持着“两个舆论场”的分野,还使舆论的发生机制和内容、语境出现新变化,一定程度上把传播区隔得更大。目前,国内已形成新的“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各级党委、政府依托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民间舆论场”。
对于官方舆论场,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这样解释: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着力打造的“主流媒体舆论场”,自上而下主动发布信息和解读信息,忠实地宣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作为官方舆论场的代表,充分发挥党的耳目喉舌作用,进行舆论宣传引导。同时,发挥其社会责任,把关各类事件信息的发布、后续跟进以及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报道,解惑释疑,正本清源。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热点事件频发,公众更愿意在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舆论。这些平台逐渐成为民众意见的汇聚地,形成“民间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最大的优势是信息发布者众多,信息发布方式多样化。作为互联网时代舆论机制重要的一部分,民间舆论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及时作为官方舆论场的补充,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第一信息发布者。
民间舆论场还存在着一定程度“舆论纠偏”能力。“舆论纠偏”主要是指各种舆论力量自发还原事件真相,纠正错误舆论,消除或减少危害性影响的行为。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舆论纠偏”的场域逐渐由早期的大众媒体转移到了网络空间,纠偏力量也由媒体和意见领袖扩大包括普通大众,甚至在很多事件中,民间舆论场发挥着舆论纠偏的主要力量,如2016年“罗一笑事件”和2017年的“李炳鑫事件”。
新“两个舆论场”的形成改变了以往官方舆论场自上而下统一发布信息的单一局面,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渠道。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发表观点,沟通交流并对公共事件进行讨论;但是,由于生成机制、解读理念和话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两个舆论场”往往存在意见分歧。
一是“民间舆论场”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不断高涨。随着时代进步,公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思想观念不断开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知情”和“表达”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公众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情绪表达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或形成舆论强势。
二是“官方舆论场”回应滞后丧失话语权。传统主流媒体由于其自身内部严谨的发稿流程和审查需要,信息发布有时存在滞后性。而民间舆论场不需要层层把关,普通民众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即写即发,在热点事件发生之初先声夺人,更容易获取受众的信任,起到“带风向”的作用。
三是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之间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主流媒体常常被网络事件所影响,容易失去重心跟风追随,同时新兴主流媒体(即传统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的及时补位意识不够,在网络热点舆论出来之时,往往没能及时占领制高点,引领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讯等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化、可穿戴等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泛在的基础设施,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也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移动社交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呈几何级数迅速扩散,移动社交平台逐渐成为用户关注热点资讯、获取新知识、分享信息的新途径。
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之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两个舆论场存在“冰火两重天”现象。“你关注的不是我关注的,我关注的你又不关注”。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往往以主旋律为主,字词和语句范式都有较为固定的范式,特别强调精准和权威,这一方面减少被误读的可能,但也过于模式化,缺乏人情味,在新媒体平台上吃不开。而网络以广大网民为主体,充斥着不满情绪和个人诉求,这些现实关切通常又不被重视,得不到回应。
当前,政治博弈和价值观冲突交锋愈演愈烈,各种思潮在网络上争夺人心,抢占阵地;各种现实问题在网络上聚焦放大,叠加发酵;各种网络舆论激化现实问题,诱导矛盾。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的斗争更加胶着。当前,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只有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打通“两个舆论场”。融合“两个舆论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民间舆论场”的焦点话题成为“官方舆论场”中的议题。如今,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在党报、国家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深入探讨和传播。很多地方政府、公安部门的政务性“两微一端”账号,从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出发,采取更具个性的报道形式,利用短视频、H5、漫画、动漫、VR等报道手段,提供服务资讯和政务信息,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在官方媒体中得以解释和回答,取得了实质性传播效果,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突破探出了一条新路。
二是“官方舆论场”主动拥抱“民间舆论场”。近年来以人民日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媒体,纷纷积极布局新媒体领域,未来五到十年内将加速推出众多重量级产品。这些新媒体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在互联网时代和融合时代背景下,新华社各类新兴业务不断茁壮发展。2014年5月,新华社成立媒体融合发展中心,隶属于总编室,负责全社媒体融合报道和业务建设;2014年7月,新华社要求各国内分社设立媒体融合发展中心,负责分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重大集成报道的策划实施等;2015年7月,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启动运行,推出全媒体形态的报道产品“新华全媒头条”,此后制作的“红色气质”“大道之行”等多个重量级融媒体报道,取得刷屏之效。
三是“官方舆论场”打造自己的“民间舆论场”。近年来,新华社适应网络传播双向互动特点,利用“新华视点”官方微博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善于引导网民参与讨论,使其设置的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话题,在共振共鸣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运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升“中国网事•感动人物”“新青年”等新媒体品牌影响,构建网评、微评等多层次评论报道体系,使网上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