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中医认为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近年来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识上不断深入,目前更重视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1]。针对干燥环境及咽喉疾病所致咳嗽,课题组经过民间调查及临床实践,总结以乌梅、青果(橄榄)为君,稻香陈为臣,粳米为佐、茶叶为使组成的青梅复方。方中乌梅、青果、稻香陈三者作为君臣药配伍,传统方剂中比较少见,其针对干燥环境及咽喉疾病所致燥热咳嗽、咽喉疼痛等具有一定疗效,但相关的药理药效学研究数据却不足,故本实验采用氨水引咳法、小鼠酚红排泌法建立小鼠咳嗽、致痰模型,观察青梅复方口服液的镇咳祛痰作用,对青梅复方口服液的药效学进行探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性依据。
1.1 动物 昆明种小鼠,清洁级,雄性,20~24 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实验前将小鼠置20~25 ℃SPF级动物实验室(许可证号,SCXK(闽)2014-0005)中饲养1周,标准饲料,无菌饮用水。
1.2 药物 青梅复方口服液本实验室自制,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以芦丁为标准品,选取提取时间、料液比值、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釆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水提工艺,得最佳水提工艺为:料液比值1∶10,加热提取3次,提取时间90 min。在此基础上进行醇沉工艺的优选。以芦丁为标准品,选取醇沉浓度、醇沉时间、药液浓度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釆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醇沉工艺。得最佳醇沉工艺为:药液浓度0.35 g/mL,醇沉浓度60%,醇沉时间12 h。以此制成口服液浓度为1.167 g/mL。药材:乌梅(批号:20150406,福建省永泰县永丰果子厂) ,青果(批号:20151022,福建青橄榄销售有限公司),粳米(批号:20150921,江苏淮安禾香源米厂),茶叶(批号:20150616,福建省安溪县升美茶业有限公司),稻香陈(批号:20130713,福建尤溪仙锦药业有限公司)。给药样品由实验室自制,如图1所示。
1.3 试剂 氨水(批号 2016-0824,石家庄市试剂厂);酚红(批号 160708,北京试剂化工厂)。
1.4 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BSW-2A 贝尔思超声雾化仪(鞍山贝尔思科技有限公司)。
2.1 镇咳作用(氨水引咳法)[2-4]取雄性昆明小鼠50只放入密闭玻璃器皿内,浓氨水定量恒压喷雾,10 s后立即取出,诱导咳嗽(小鼠咳嗽表现为腹肌收缩,同时张大嘴,有时有咳声),记录小鼠接受喷雾开始到出现咳嗽的潜伏期以及2 min内的咳嗽次数。喷雾后2 min内不咳嗽者舍弃。合格小鼠3 d后按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组、阳性对照组(氯化铵0.4 g/kg)、青梅复方口服液高浓度组20 mL/kg、中浓度组10 mL/kg、低浓度组5 mL/kg,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按上述浓氨水喷雾法记录并比较各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以及2 min内的咳嗽次数。
2.2 祛痰作用[4]取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氯化铵0.4 g/kg)、青梅复方口服液高浓度组20 mL/kg、中浓度组10 mL/kg、低浓度组5 mL/kg,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灌胃7 d,末次给药30 min后,腹腔注射0.5%酚红生理盐水0.5 mL每只,30 min后,处死小鼠,剥离气管周围组织,剪下自甲状软骨下至气管分支处的一段气管;放入盛有2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振荡30 min,丢弃气管,每份标本液中加1 N氢氧化钠溶液0.1 ml,于546 nm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根据酚红标准曲线,折算出酚红含量(mg/L)。
2.3 酚红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酚红,用5%的NaHCO3溶液溶解并定容,最后得1000 μg·mL-1浓度的酚红母液,用NaHCO3溶液分别稀释成浓度为:10、5、3、1、0.8、0.6、0.4、0.2 μg/mL。于分光光度计546 nm处测吸光度。以吸光度值为Y轴,以酚红浓度(μg/mL)为X轴,做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
3.1 镇咳作用 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5或P﹤0.01),咳嗽次数亦显著减少(P﹤0.05);与氯化铵阳性对照组比较,口服液高浓度组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咳嗽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液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口服液中浓度组作用与氯化铵阳性对照组较为接近,低浓度组则相对优于氯化铵阳性对照组。见表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0.01。
3.2 祛痰作用 按照酚红标准曲线图:y=0.0545x+ 0.049(R2=0.9971)计,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的气管酚红排泌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氯化铵阳性对照组比较,口服液三种浓度组小鼠的气管酚红排泌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口服液中浓度组作用与氯化铵阳性对照组较为接近。见表2。
组别剂量g/kg酚红排泌量/mg/L实验前体重/g试验后体重/g空白组等体积生理盐水0.958±0.34122.86±1.00733.37±1.395阳性对照组0.401.678±0.579△22.73±0.96633.55±1.348口服液高浓度组23.341.545±0.673*22.94±0.75233.05±1.394口服液中浓度组11.671.602±0.773*22.27±0.98432.49±1.699口服液低浓度组5.841.431±0.592*22.74±1.03032.52±1.94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青梅复方为食药两用药材组成,乌梅、橄榄、稻香陈均具有独特的药理功效和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研究表明[5-9],乌梅中含有黄酮类、挥发性成分、糖类、氨基酸类多种成分,这些化合物大多有抗菌、消炎、抗疲劳、镇咳等作用,可治疗慢性咽炎;橄榄对咽炎亦有抗炎镇痛作用。本方以乌梅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谓梅实“主下气,除热……”;《本草纲目》认为乌梅具有“敛肺涩肠……涌痰,杀虫”等功效,可治食痰顽痰;王好古谓乌梅能收肺气,治燥嗽;《医宗必读》也称其“定嗽定渴”、“清音祛痰涎”,具有敛肺而不敛痰、生津而不滋腻的特点,善于止咳化痰,又可生津止渴[10],故能用治燥热咳嗽。青果气微,果肉味涩,久嚼微甜,既是佳果又为良药,素来被称为“肺胃之果”[11-12],具清热解毒、利咽、生津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黏、烦热口渴、鱼鳖中毒,与乌梅配伍既能清热利咽,又能祛痰生津而止咳,故共为君药。稻香陈为陈皮经过炮制加工后的凉果类食品,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能辅助君药增强化痰功效而为臣药。粳米在方中起到益胃生津作用,又能佐制青果之寒凉而顾护脾胃,为佐药。茶叶:《中华本草》谓其“性凉味苦甘,能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本草经疏》言其“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茶叶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本方少量用之为使。全方配伍共奏止咳化痰,生津利咽,醒脾益胃解渴之功。
氨水引咳法主要是使用氨水喷雾刺激小鼠呼吸道感受器,使其反射地引起咳嗽;而能抑制咳嗽中枢或降低呼吸道感受器敏感性的药物均可发挥镇咳作用。实验表明,青梅复方口服液高中低溶度组均能延长咳嗽潜伏期,时间均比氯化铵阳性对照组长;咳嗽次数与空白组对比均明显减少,说明本口服液具有较好的镇咳作用,有较好的预防咳嗽功能;青梅复方口服液高中低溶度组均能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说明本口服液亦有良好的祛痰作用。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口服液镇咳祛痰作用均与氯化铵阳性对照组相仿,口服液低浓度组镇咳作用甚至优于氯化铵。由此可见,青梅复方口服液镇咳祛痰的作用不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何种浓度及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提示在使用该口服液镇咳祛痰时并非剂量越大越好,而是要合理用药。
本实验从药效学角度证实青梅复方口服液确有镇咳祛痰作用,为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实验支持。
[1]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J]. 中医杂志,2011,52(10):896-899.
[2]张金艳,何萍,李贻奎.苦杏仁与桔梗及二者配伍止咳、祛痰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8):173-175.
[3]郑浩锋,许志威,陈佳敏,等.大蒜素在氨水诱导的小鼠实验性咳嗽中的镇咳作用及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6):821-826.
[4]周延萌,张小敏,范文岩,等.苦苣菜水提物的镇咳祛痰及抗炎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27-1028.
[5]陈林.乌梅不同部位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7):2089-2090.
[6]耿家玲,孟芹,付敏.乌梅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6):43-44.
[7]任国娟.乌梅治疗慢性咽喉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0,8(5):34.
[8]贾敏,姚秀娟.青橄榄利咽含片的抗炎镇痛及抑菌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4):162-164.
[9]项昭保,何从林,任绍光,等.野生橄榄黄酮抑菌效应及其在牛奶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4,25(10):69-70.
[10]张锁庆,桂风云.乌梅“五止”作用的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03,16(10):42-44.
[1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4-33.
[12]余宗宝,林侃,陈宗兴.橄榄树的家乡——记中国橄榄之乡福建闽侯[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4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