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瑛 潘锦涛 宋秀玲
深圳市宝安区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0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关注,尤其是育龄期妇女的健康愈发增高[1]。甲状腺激素水平监测一直被认为是育龄妇女健康检查中的重要项目,有报道显示[2],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为0.1%~0.2%,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病率1%~2%,亚临床甲减的发生率为5.27%。妊娠期甲状腺激素作用以及甲状腺疾病对产妇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3-4]。本次研究对我院所在地区的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调研,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孕前早期干预,以期达到早干预﹑早治疗﹑优生优育的目的。本次研究对相关结果进行报告和总结,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以宝安区下辖新安﹑西乡﹑福永﹑石岩﹑松岗﹑沙井6个街道2016年1月~2017年1月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对象均否认甲状腺疾病史,经调查显示无甲状腺疾病遗传史,未进行过碘剂治疗。所有育龄妇女均未有生育史。本次研究所有参与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本院现有的BECKMAN COULTER(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TSH值,试剂盒由BECKMAN公司提供。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室内质控品采用BECKMAN公司通用质控,CV值<5%。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用干燥管采集静脉全血5mL,静置0.3h后4000转离心3min,取血清1mL至离心管内,放-20℃冰箱保存测定,方法采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hTSH测定在临床上主要用来评估甲状腺的状态[5]。在具有完善的下丘脑-垂体机能的病人中,hTSH测定主要用于排除甲状腺功能减(hTSH水平升高)或甲状腺功能亢进(hTSH水平降低或检测不出)的可能。
本 研 究 中,将TSH<0.34μmoL/L或TSH>5.60μmoL/L界定为甲状腺功能异常,TSH>5.60moL/L判定为甲状腺功能减退,TSH<0.34moL/L判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6];分别计算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对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专人跟踪随访。
与各街道充分协调﹑联系﹑合作,指导患者及时转诊内分泌科咨询治疗,在治疗后再次检测hTSH水平,并专人负责跟踪随访甲状腺疾病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同时随访统计患者妊娠率﹑早孕流产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胎儿畸形发生率﹑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正常育龄妇女和患甲状腺疾病而拒绝接受咨询治疗的育龄妇女分别分析比较以下调研项目:妊娠率﹑早孕流产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胎儿畸形发生率﹑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共计8000例。年龄21~37岁,平均(29.77±5.39)岁。其中甲状腺功能异常(TSH<0.34μmoL/L或TSH>5.60μmoL/L)有 172例,其中2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均TSH=0.31moL/L), 发病率为 0.35%;144 例甲状腺功能低下(均TSH=5.73moL/L),发病率为1.8%。所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妇女中61例接受干预治疗护理,111例未接受治疗护理。表1对比接受干预和拒绝接受干预妇女情况发现,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平均TSH水平基本相当,但未接受干预患者中甲减患者占多数(P<0.05)。
表1 甲状腺疾病妇女相关数据比较
研究首先将健康妇女与患病妇女妊娠及新生儿情况进行统计。在妊娠率﹑流产率﹑胎儿畸形发生率﹑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等方面,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妇女均显著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其次,研究将接受干预和拒绝干预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比,分析发现研究项目方面接受治疗患者情况较好,其中妊娠率﹑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与拒绝干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健康妇女与患甲状腺疾病妇女及新生儿相关数据比较[n(%)]
表3 接受治疗与拒绝治疗疾病妇女相关数据比较[n(%)]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亚临床甲减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可影响妊娠结局[7]。患者即使妊娠成功,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胎儿甲状腺功能低等并发症发生机率明显增高。患者分娩时,常发生难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贫血,产后出血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另外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胎儿脑发育障碍和后代智力水平低下[8]。若甲状腺功能控制正常后再妊娠的妇女,则妊娠期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妊娠结局较好[9]。
为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深圳于2013年开展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是将孕期保健提前到孕前,在孕前及时发现隐匿的影响妊娠的疾病并告知患者,同时进行跟踪随访,避免众多不良结局发生,保证出生人口素质,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优点是面对所有的育龄妇女,缺点是其工作的重点是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工作,而对检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对检查出患有疾病的育龄妇女是否接受干预治疗﹑干预和治疗后的效果却没有进一步的统计[10]。
宝安区作为深圳人口最多的一个区,育龄妇女所占全市育龄妇女的比重相对较大,对宝安区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疾病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市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及治疗情况。项目针对目前本市有人群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数据,但无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数据的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统计宝安区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和既往相关文献报道有无差异[11];具体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低各自的发病率;通过随访了解甲状腺疾病患者孕前进行干预治疗的情况及干预治疗后的效果,以期建立了一组宝安区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数据,加强对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疾病的关注,并在孕前及时发现隐匿的甲状腺疾病,及时治疗,减少不孕﹑流产﹑妊娠并发症﹑产后抑郁症等的发生,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本次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对于妇女妊娠情况具有较大的影响,患病妇女妊娠率显著低于正常妇女,表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患者的流产率比正常组要高,这与陈桂平等[12]的研究结果类似。李秀娟等[13]的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变化有关,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本次研究还继续跟踪调研妇女生育后新生儿情况,结果发现胎儿畸形发生率﹑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等方面,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妇女均显著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孟宪玲等[14]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另外研究还发现在接受干预后,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情况明显好于拒绝干预的妇女。王红菊等[15]的研究也表明孕妇甲亢还可能与胎儿畸形有一定的相关性,其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妇女应接受相应治疗待病情控制稳定,并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至少3个月再计划妊娠,这样可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胎儿﹑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育龄妇女孕前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及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孕前早期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和参考。
[1] 邓黎,王少波,黄文彩,等.育龄妇女甲状腺功能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尿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4):98-100,101.
[2] 赵仁成,刘丽香,申红梅,等.缺碘补碘地区与高水碘地区女性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检出率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7(3):668-674.
[3] 赵晓玲.138例妊娠晚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变化的临床分析 [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8):1839-1840.
[4] 王凯邦.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检测水平分析 [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6(10):1702-1703.
[5] 李梦薇,郑梅兰,陆琳,等.社区护理中健康宣传教育对育龄妇女甲状腺疾病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4,7(23):5241-5242.
[6] 黄文彩,邓黎,陈载鑫,等.东莞厚街地区育龄妇女碘营养状况及妊娠中期甲状腺激素参考值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160-162.
[7] 李建宁,赵迎春,何岚,等.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其后代智力的影响及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64-67,71.
[8] 万欢,郭艳巍,毛淑芳,等.碘盐新标准实施前后育龄妇女碘营养状况分析 [J].山东医药,2017,57(20):107-110.
[9] 陈锦寒.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7,4(3):53-54.
[10] 徐琨,王会军,乔玉洁,等.甲状腺激素异常与不孕症的关系 [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202-204.
[11] 管琳,林晓,胡振飞,等.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妊娠期糖耐量及血红蛋白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5,16(1):90-91.
[12] 陈桂平.孕前筛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4,12(11):1313-1315.
[13] 李秀娟,张炎胜,蔡建兴.厦门地区孕早期TSH和TPoAb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7):79-81.
[14] 孟宪玲,陈忠领,牛丽,等.宝安区育龄妇女孕前TSH的检测分析及TPOAb筛查对优生优育意义的研究 [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5(9):1210-1211.
[15] 王红菊,陈冬,邓大同,等.TPO抗体和TSH水平对孕早期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与干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6):6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