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深入,新课改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在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始应用于教学中,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新课程改革范围的不断拓展,就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金文天,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四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3-0103-02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大众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课堂作为教学的一种基础性活动,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上述形势提出的,它提倡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充分结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创新,真正将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教育工作者观念意识的转变
要将新课改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中来,观念的转变是先决条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真正将这些理念转变为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改革意识。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将素质教育作為改革的核心,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使教育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及其主体地位。对广大教师来说,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具,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方面的分配,均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核心,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对学校领导来说,在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时也包含广大教师,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注重调动并保护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自尊心。
二、始终保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过程呆板、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要求将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艺术,在遵循基本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进一步发挥教师的教学热情,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怎么教、怎么学”的改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更多的乐趣,确保在课堂学习中始终充满活力。对广大教师来说,需要真正将课堂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来对待,始终注重保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精心、细致地备课与准备,保障课堂教学能够在起始部分将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中间部分充满层次感使学生渐入佳境,由此,既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有一以贯之的主线,最后还要有余音袅袅的结尾,使得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密切跟随教师的思维来进行学习。
三、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掌控
首先,需要全面增强目标意识,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新课标作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学目标应当为其具体化的表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充分联系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深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使上述内容能够转变为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教学目标。对广大教师来说,需要主动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严格按照课时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年段目标等相关内容,基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进行进一步优化。
其次,为使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广大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基础能力以及发展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客观规律,并基于这些规律来调整教学目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最后,注重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作为有效支撑学生智慧、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三维目标之间具有互相辅助、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每堂课教学完成以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以此来达成情感培养的目标,真正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四、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建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使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去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即需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重视导兴趣、导信心、导思路、导方法、导人生的哲理与启迪。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的作用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而是否能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关键所在。李秉德提出,教学主要包含教师、学生、目的、方法、课程、环境以及反馈这几个要素,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从上述要素着手。下面主要从教师、学生、环境这3个层面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关系的措施:
首先,作为教学主导,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表情、动作、态度、语言等诸多方面,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通过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关爱。
其次,作为教学主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体现需要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来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最后,环境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同时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基于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重视遵循教学规律,同时也需要进行积极尝试、大胆创新,需要在此前提下,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计,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全面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新课改背景下所广泛流行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及生活化教学等,教师可以针对上述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充分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潜能,针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优化,使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科学性。教师也可以尝试针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整合,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优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自身的个性,在合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最终形成集体荣誉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为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进行大胆地自主思考,使学生思维得以有效发散。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充分结合,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解惑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能力均得以有效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应当基于课题研究,主动提倡广大教师根据各个班级现状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弥补每一个班级在课堂教学中暴露的不足,尤其是需要高度彰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当学生存在疑问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点拨,当学生存在想法的时候鼓舞其大胆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漫长、复杂的工程,并且也是一个没有重点的工程,它需要广大教育者共同努力,并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充分结合新课改理念与教学实际,真正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教育工作者观念意识的转变,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掌控,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基于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得新课改能够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虹雨,朱成科.中美课程改革目标的比较研究——基于我国“新课改”和美国“八年研究”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19):85-88.
[2] 尹达.课堂教学诊断:“后新课改”时代课堂的有效干预行动[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6):6-10.
[3] 赵艳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J].中国培训,2015,(20):297.
[4] 侯文东,吴梦竹.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90.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