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宁
[摘要]本文利用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成果,分析云南企业创新的现状以及破坏性创新下云南企业发展机遇,为云南企业从企业内部和环境条件方面提升破坏性创新能力制定了相关策略,进而提高云南企业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创新能力 破坏性创新
一、破坏性创新概述
(一)破坏性创新概念
Christensen(1997)首次通过研究行业兴衰,将创新与市场结合,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Disruptive innovation)。Christensen认为,破坏性创新通过立足于低端市场,提供比较简单、更加便捷与廉价的产品,吸引处于利基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来赢得市场份额并通过性能的不断提升来破坏主导厂商竞争优势的创新。
(二)破坏性创新的模式
(1)低端破坏。低端破坏是指在原有价值网络的最底端对最无利可图、服务要求最低的市场发起攻击的破坏。这种破坏并没有开辟新的市场,但它革新了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低成本获取看起来最不具有吸引力的顾客——而不断发展。低端破坏不是单纯的压缩成本,而是在对消费者价值偏好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删减对消费者没有额外效用的组件或功能来降低成本,并将这种节约的部分收益让渡给消费者,从而提高消费者总体效用。
(2)新市场破坏。新市场破坏指创新将产生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从而将原来不存在或潜在的消费群体变为实际的市场容量。新市场破坏创新的最初应用者都是不具备相关消费经验的客户——他们没有使用过与之相似的主流产品的经验。新市场破坏主要的任务不是直接与主流产品进行竞争,而是努力扩大自己的吸引点,争取潜在的消费群体。
Christensen认为虽然新市场破坏初期时并不与主流产品发生激烈竞争,但随着创新产品性能的改进,最终足以让顾客脱离原来的价值结构,而进入这个起初从最不挑剔的市场层级发展起来的新网络。“破坏性创新不会主动侵犯主流市场,而是使客户脱离这个主流市场而进入新市场,因为这些顾客会发现新产品要比旧产品更加便利。”
(3)混合破坏。混合破坏是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的结合体,事实上,Christensen认为大部分的破壞性创新都带有混合特性。
二、云南企业创新的现状
(一)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是云南企业普遍具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知识积累薄弱;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
(1)知识积累薄弱。知识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企业在长期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中累积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基础越丰厚,企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与其他地区相比,云南企业是后来者、跟随者,在现有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从量上来说,知识积累远不能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企业的技术学习主要对先进企业的现有技术进行模仿和学习,通过这种“看中学”的知识积累方式,云南企业能快速获得新知识和技术,但却难以获得在探索中拥有的隐性知识,更不可能获得领先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而企业内的隐性知识和核心技术知识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知识。
(2)优秀创新人才缺乏。人作为在企业创新资源投入要素中唯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因素,承载着先进技术和知识,是先进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决于企业对人才的集聚能力。以2016年为例,获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3人,省科技领军人才20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628人,省级创新团队149个,云南企业优秀的创新人才稀缺,聚集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制。第二,不能为员工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不论是在对企业现有高素质人才的保留上,还是对外部高新人才的吸引上,云南企业都不具有优势,因而缺乏优秀的创新人才。
(3)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投入不足是我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企业)不愿意冒险。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本身的企业规模较小无成本优势、在技术也不占优,难以取得乐观的市场份额,无法获得巨大的成功和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难以支撑巨大的研发投入。另外由于企业规模有限,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潜力不确定,信誉度尚不高,企业难以争取到大额的银行贷款。据云南科技厅数据统计,2016年,云南省R&D;经费支出132.7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9%,低于全国2.11%的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27位。企业创新经费主要来源企业内部自筹,贷款只占12%,其他外部资金如来自政府、合作伙伴及资本市场的资金共不到5%。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不管是通过内部筹资还是贷款都很难实现对创新的大力投入。
(4)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良好的组织环境,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组织成员的能动性,不仅有效促进成员间的相互学习,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技术和制度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技术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制度作保障,先进的制度又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在技术和制度的协同进化下,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云南企业不仅在技术上相对落后,在制度建设上也具有明显的劣势。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得相关的技术知识,而制度的学习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制度模式的引进还要面临一个本土化的问题。通过技术模仿,大部分云南企业能够很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由于自身的管理体制、制度模式等没有相应地提高,使得企业的制度发展落后于技术发展,新技术的有效地吸收和转化难以得到保障,进而使得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创新转换成本低
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演化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即企业很难完全抛开原有的技术和制度模式,迅速转向一个新的领域或者模式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路径依赖的存在会有利于企业在现有业务上的发展,使强者更强。但是,当外部技术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路径依赖反而会阻碍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依赖越强,企业遇到的发展阻力越大。而路经依赖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和发展历史的长短。企业的规模越大,历史越久远,路径依赖性越强,在长期的发展中会积累较为丰富的技术知识、经验及较为完善的制度体制,在原有的技术路径下,企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技术和制度优势来获得市场,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技术范式时,由于路径依赖性较强,对于云南企业来说,它们的规模一般较小,发展历史较短,结构简单,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模式和企业文化,路径依赖特征不是很明显,在面对新的变化时,它们的灵活性更强、市场反应迅速,适应性更强,更容易转变创新方向。
三、破坏性创新下云南企业发展机遇分析
(一)云南可以成为破坏性创新的创新源。
根据BOP理论,云南市场可以成为破坏性创新的源头,改变传统创新扩散路径。长期以来,创新扩散路径都是从主流市场向非主流市场扩散,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扩散,但是以通用、联合利华等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印度的创新实践都说明了,可以首先在欠发达地区实现创新,然后扩散到发达地区,形成新的用途,这成为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二)云南市场特性驱动企业创新。
市场变化大是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点,
(1)在经济新常态下,云南城镇化进程加速,企业需要对正在形成的新市场做出恰当反应,以破坏性创新开拓欠发达市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被多次证明,给了企业成功的案例借鉴,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采用破坏性创新,开拓欠发达地区市场;
(2)在经济新常态下,发达地区市场已较为成熟,企业在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也同样放缓。而欠发达地区市场远未成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带动下,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是放缓,而是保持平稳甚至加速的发展态势,云南市场具有潜在高成长性。
(3)云南市场中有众多的非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可支配收入有限、受教育水平较低、居住地区基础设施差,长期被现有主流产品排除在外,有消费的潜力,但需要高性价比的适合产品,针对这一市场,企业需要开展破坏性创新。云南非消费者在面对新技术时转换成本低,没有技术锁定的影响,因此该群体更乐于接受新技术并且对产品非核心性能缺陷具有较高容忍度,这些特点使得采用破坏性创新是合适的;
(4)云南市场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更合适。在欠发达地区,市场是驱动成熟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关键因素。欠发达地区市场往往由产品价格驱动而不是由质量驱动,成熟企业在发达主流市场上的产品价格,超出了欠发达地区市场消费群可以接受的价格,产品性能也超出欠发达地区市场消费群可以吸收的范围,主流市场产品对这里的消费者“性价比”不高,所以成熟企业以更低成本开发“低端”性能的破坏性创新产品,就可能正好符合欠发达地区市场消费群需求。无论从低端破坏还是从新市场破坏来分析,欠发达地区市场的消费性质决定了在这云南市场开展破坏性創新更能取得成功。
(5)欠发达地区市场的独特性,市场调查的不规范性等,使得成熟企业建立在成熟市场上的创新能力不能直接移植到欠发达地区。而如果欠发达地区市场建立的业务模型具有可移植性,那么在满足一定条件后,破坏性技术可以从一个欠发达区域市场向多个区域市场移植相同的商业模式,从而为企业开启一条新的增长路径,这是企业在云南地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力。
四、云南省企业破坏性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企业因素
(1)培育对应的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推崇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思考方式和决策的优先等级,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市场进入机会,必须按照符合其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的价值取向开展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云南企业而言,价值观在其市场进入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的价值观符合低端市场和新市场的运作规律,其成本结构允许企业在利润较低的业务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建立更为扁平化和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将使得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速度更快、人员管理费用更低、风险应对能力更强,从而为企业成功进入目标市场奠定了基础。
(2)点燃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市场进入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两个方面。在创新精神方面,由于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入市场更多的是要依赖于市场突破而非技术突破,这使得企业必须能够通过更多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思维来弥补自身技术方面的不足,从而借助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迅速进入市场:在冒险精神方面,企业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大多是未被开拓过的新市场,这其中充满了巨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市场破坏过程中如果采取了过于保守的策略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市场突破,也极易错失最佳的市场进入时机。
(3)提高机会识别能力。云南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成功进入目标市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对市场机会、产品机会和技术机会的精准预判和把握。其中市场机会识别是指企业通过对已有市场的规模、结构、格局等特征进行扫描和分析及时发现那些尚未被满足的消费群体,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市场进入计划:产品机会识别方面,企业应将重心更多地聚焦于评估目标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并且为其提供性价比高、简单易用的新产品:而在技术识别方面,企业则应该借助历史数据和技术轨迹变动及时洞察主流技术的变化趋势,从而把握恰当的市场进入时机。
(4)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筛选、汲取、匹配、融合等手段对来自企业内外部的不同资源进行体系重构,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资源利用效率的能力。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扩散和流转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与外界的协调合作、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改善环境条件
(1)市场环境。目标市场的规模大小、增长潜力以及竞争激烈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早期市场进入的成败,破坏性创新强调企业在市场进入的过程中应把低端市场和新市场作为突破口,因此云南企业在市场进入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以低端市场和新市场为代表的非主流市场拥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能够支撑企业市场进入后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环境。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成功实施市场进入的前提条件在于产品性能的过度供给使得市场的竞争基础得以改变,而产品性能的过度供给则得益于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技术的更迭交替所带来的产品性能提升已经远远超出主流市场的需求,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将更多地考虑性能之外的因素,从而为云南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入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产业环境。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产业价值链完成了由最初的高度垂直化整合向现如今全球碎片化扩散的动态变迁,这不但为云南企业产品的模块化生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更低成本的零部件、推出更具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提供了重要保障。当产品的架构模式逐渐由交互式向模块化演变,性能指标将不再是评判企业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云南企业市场进入计划得以实现。
(4)政策环境。云南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入市场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并且亟需来自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和帮助,而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特别是制度的供给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设置关税壁垒、控制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和规模、营造宽松的知识产权环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缓解来自领先企业、特别是跨国巨头的技术冲击和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息服务、技术指导、人才输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帮助,从而帮助企业克服早期市场进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