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玉兰
妮可是宾夕法尼亚州迪恩理工学院珠宝设计和鉴别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六岁生日那天,父亲送了妮可一个发条式音乐盒。她非常喜欢音乐盒的外形,但对其发出的声音更感兴趣。为了弄明白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妮可把音乐盒大卸八块,当看到发条、齿轮运作时,妮可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每当收到带有机械装置的礼物,她总要拆开研究一番,甚至对小伙伴的玩具也不放过。
也许喜欢珠宝是每个女孩与生俱来的天性,大学时妮可选择了珠宝设计和鉴别专业。大一的暑假,妮可在英格兰博物馆参观时,发现被弃置在馆内的一只银色“天鹅”音乐盒,它的头倒在一边,动弹不得,让妮可产生了一种让它复活的冲动。
从博物馆回来后,“银天鹅”的影子一直在妮可脑中浮现。小时候父亲送她的音乐盒、小伙伴们一起收集的机械装置,在妮可脑中逐个浮现。
第二天,妮可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银天鹅”是一个250年前的音乐盒。它由大小不一的金属片组成,内部由无数精密的齿轮连动,大小和真天鹅一样。没有损坏前,它会随着音乐做各种动作。
此时,隐藏在妮可内心深处对发条和齿轮的那份热爱爆发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银天鹅”复活。
回到学校后,妮可毫不犹豫地换成了机械专业,并说服了家人、朋友。与此同时,妮可又向博物馆提出申请修复“银天鹅”的要求,博物馆方面也被妮可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愿意把专家都无法修复的“银天鹅”交给妮可尝试。
得到大家的支持后,妮可信心倍增,开始每天看书十几小时,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地钻研18世纪的钟表制造技术,着手“银天鹅”的修复工作。通过对照资料,妮可终于在不计其数的精密零件中找出头绪,不仅对“银天鹅”主要由多少个齿轮、发条组成心中有数,还把修复的方案构思成图纸,对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一一标注。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妮可开始在博物馆为其专门准备的房间内修复“银天鹅”。她戴好手套,利用专用的精密工具和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打开“银天鹅”的外壳。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螺丝已不能被轻易取下,妮可耐心清理,并逐个滴入润滑油,再慢慢地转动螺丝钉,然后在图纸标注的位置将其放好。
打开外壳后,妮可发现,“银天鹅”内部的机械结构比资料上描述的更精密。妮可调整聚光灯,左手拿起放大镜,右手拿着镊子,逐个取下零件。经过强光照射后,眼睛会出现短暂的失明,妮可这时才会走出房间休息一会,等眼睛一恢复,就立刻回房间继续工作。
就这样经过几百个日夜,“银天鹅”恢复了原样。但令人失望的是,“银天鹅”还不能唱歌。家人朋友纷纷安慰她,博物馆长也说:“孩子,你已经很厉害了,“银天鵝”能不能发出音乐不重要,这个音乐盒实在太老了。”
宽容和善意让妮可感到温暖,但她不愿意让“银天鹅”变成哑巴,因为她觉得这样的天鹅不完美。于是,妮可再次把自己关进房间,重新打开“银天鹅”。经过研究,妮可发现是一个变形的细小零件,导致它不能唱歌,而且这个零件在市场上没有现成的。于是,妮可立刻找来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并进行安装。
功夫不负有心人,妮可终于让“银天鹅”复活了。复活后的“银天鹅”,时而转动脖子左顾右盼;时而低下头,仿佛在追逐水中的鱼儿;时而抬头高唱,演奏《天佑吾王》的旋律。
“银天鹅”的复活,让人们再次领略了250年前“匠人”的风采。2017年,妮可从迪恩理工学院毕业,并凭借复活的“银天鹅”成为美国仅有的两位古董钟表修复大师之一。
有时,人们对一门学科的热爱是由于某人的一句话或一件事,但是从无名小卒到大师的历程,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不断钻研的“匠人”精神。
(责编 余亚如)